时代变迁中的衣食住行
观察生活变化:时代变迁中的生活画卷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生活百态观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70年,更是十几亿国人生活发生巨变的70年。人们的衣食住行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风俗人情的变迁。总体上,我们的服装从非灰即黑到个性化的多姿多彩;饮食从解决温饱到吃出健康;住房从蜗居小平房到高楼林立;出行从走路、自行车为主变为更加快捷的私家车、高铁和飞机;生活用品也从过去的“三转一响”到让人眼花缭乱的智能高科技产品,而家乡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也随着时代的大潮而不断与时俱进。
先从“衣”说起 。现在已经进入了冬季,回想30多年前家人过冬,一幅场景立刻跃入眼帘,孩子们是里三层外三层鼓鼓囊囊、又重又不很保暖的棉袄和棉裤,脚上穿的是怕水又不太美观的纳了千层底的棉鞋,活像一个个小木偶,难以施展开,行动就像电视上慢动作一样总慢半拍。
不过这些都是纯手工制作,那时候的奶奶、外婆们真是一个个心灵手巧,一有空就边晒着太阳边聊天边纳鞋底。妈妈们则是去百货商店扯点好看的布,再带着孩子们去缝纫店量体裁衣。过年了孩子们能穿一身新衣,那绝对是开心至极,但一般孩子多的家庭,总是老大穿小了的衣服给老二穿,依次往下。我们家农村亲戚每次来家里总能扫回很多旧衣裳,而他们孩子也是满怀期待的等着穿他们眼中的“新衣服”过年。那时候冬天虽然穿了很多很多,但还是感觉一个字:冷,家乡人就没有几个没冻过手脚和耳朵的。随着时代进步,衣服和鞋也在不断变化,像大头皮鞋、羊毛衫、羽绒服等也开始出现,只是比现在厚重得多。
我们现在衣服除了款式、颜色丰富多彩,材质也是充满科技含量,有不怕水的,有防风的,有隔热的,有保暖的等等,冬天的羽绒服也多是轻薄型的,人们冬天基本上里面衬衫、T恤外面套件羽绒服就一切OK了,爱美的女孩子则穿着短裙露着大腿套着艳丽的羽绒服,而老人们则总在背后担心地议论着:“这孩子老了身体咋办?”。其实服装服饰的变化反应了当时特定的人文背景和社会状貌,也折射出所处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内心情感。人们从过去灰黑蓝的“干部服”、“中山装”,到现在的“补丁衣”、“破洞裤”等时尚多元化服侍,恰恰体现了我国社会和思想不断革新和向前发展的进程。
再说“食” 。马上鼠年春节快到了,过去的人们年底就早早准备各种过冬的食物,家家都有腌制用的大缸,也搬出来了,父母纷纷上街购买白菜、鸭、鱼、肉类,回家撒上盐和一些作料放入缸中进行腌制,腊肠也都是自己亲自调制自己灌。
说到腌菜,经常回想起妈妈用力踩着缸里铺满一层层的白菜的场景,虽然累点,但是也充满了制作美食的快乐。除夕时候的年夜饭甚至从早上就开始忙活开了,各种准备:杀鸡、宰鱼、备料等等,忙的同时也是在感受着那份浓厚的年味。
七十年的沧桑巨变,最让人们感觉真切的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从“有啥吃啥”到现在“吃啥有啥”,过去冬天吃不到的时令菜,现在很多都四季常有,而且饭馆也多了很多,什么时候想吃饭都可以找到还在开业的馆子,并且四面八方的口味基本都能吃到。所以,年夜饭现在很多家庭都选择在了大饭店,省心省力还有好的味道,但是吃完年夜饭回到家,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
近几年来,人们对健康饮食也是越来越注重,不再追捧随着改革开放进来的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而是热心于少盐少油餐食、低糖低脂饮料、五谷杂粮、水果蔬菜等健康养生食品,我们的饮食已经从生存型和尝鲜型转向多样型及健康型了。
离开桐城二十多载,梦里时常梦见外婆家的柴火饭和下面那一层美味的锅巴,还有那可口的米粉肉、火烘肉,现在再也尝不到那种熟悉的美味了。可是不管饮食文化如何变化,桐城的传统名小吃:山粉圆子烧肉、汆肉火锅、大关水碗、水芹菜、丰糕、朝牌、蒿子耙等,在每一位桐城人心中永远是最美味的。
再说“住” 。过去人们住房不是单位安排的房子,就是自己在宅基地盖的,或者就和父母一起蜗居在老宅里,而且住的以平房居多。单位安排的房子不是很固定,搬家是常事,我家住房是粮食局统筹安排的,记忆中的搬家都有四五次之多。
那时候住房也没太多讲究,什么光线、格局、暖气、装修等都没有,只求一个干净整洁,大家都在一个大院子里热闹的很,玩晚了就在邻居家对付一口。国家的住房改革从福利分房,到住房商品化,再到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造就了现在的住房变化真是日新月异、广厦万千。过去楼房没有电梯能有个5-6层就已经非常高了,而现在5-6层楼那种都属于复式、低密度高档小区了,一般高楼都是10层以上。住的配套设施像煤气、暖气、网络、有线电视等也是一应俱全,家用电器除了洗衣、煮饭用的自动洗衣机和电饭煲外,连洗碗的、扫地的、马桶也全都自动智能型了。但是人们上楼以后,邻里之间接触和感情少了,楼上楼下的说不定在外面哪一次朋友聚会上聊起,才知道原来大家都是邻居。
最后说“ 行”。行的方面变化就更是翻天覆地,“三转一响”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了,但它们却是20世纪七十年代家庭生活中的“奢侈品”,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而自行车居首位 ,也是那个年代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购买自行车必须凭票,特别对那些要结婚的年轻人,自行车成了结婚必需的“三大件”之一,但要想买上一辆,可谓“一票难求”。所以一般路近的都是“11路公交车”即:双脚走,听父亲说他年轻时候就经常是从双港镇走到城关的。此外,再远点的就是搭顺路车,父亲曾经是粮食局车队司机,频繁往返安庆、合肥大运输场站或各乡镇粮站到桐城县城,朋友或亲戚们一般都提前预约好,到时间就捎上;但也经常遇见路边招手想搭车的路人,他们就跟铁道游击队一样,不等车停,就一跃而上,站在车门的踏板上扶着后视镜和车门把手,也不坐进来,等车到地方了,自己又跳下去了,相当神勇!70-80年代,中国被世界称为“自行车王国”。
90年代,摩托车成为人们的新宠;2000年左右,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电动自行车慢慢占据城市交通重要位置。现如今,科技的进步为人们迎来了一个共享时代,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网约车等开始进入在大众的生活,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今天我们普通的一次出行,如果从70年前的目光看,绝对是一个个奇迹。
我没记错的话,合安路上太阳城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桐城第一个装红绿灯的路口,父亲有次开客车带着山里孩子进城参观,当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个红绿灯时,都兴奋的惊讶欢呼。那个年代人们也不理解什么叫堵车,也想象不出那么宽的马路怎么会车满为患。说到这又不得不说起现在的过年,出去打工、工作或者生活的桐城人,年底都从四面八方回来团聚,回家方式基本涵盖了飞机、高铁、长途客运、私家车,网约车等,只要你想回来,总是有一种或者几种方式让你按时回来,作为高铁站的桐城东站也将于2020年建成通车,这将进一步拉近桐城和祖国各地的时间距离。但春节期间你只要一出门就会发现,小小的城镇都会堵车了,像购物中心或者电影院附近还会出现找不到车位的现象,看着交通有些混乱的场面我们不免发些牢骚,但同时也应该体会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极大丰富,很多过去难以想像的现在都实现了,甚至超出预期。
70年的交通巨变,改写了神州大地和世界的时空格局,也改写了人们对于远近和距离的概念,更改写了我们的生活半径乃至人生轨迹。我是一名新时代的交通人,港珠澳大桥就是我所在央企负责建设的,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交通运输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也关系到国家进步和祖国安全,更关系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衣食住行的这些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其实也就形成了新中国70年的一个个成就。辉煌的70年是一部亿万人民奋斗的史诗,除了衣食住行,祖国还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的像复兴号运行、C919上天、北斗卫星成网、嫦娥奔月、航母入海等一个个 伟大奇迹。而家乡桐城也正在全面建设“创业名城、产业名城、文教名城、宜居名城、勤廉名城”五大名城,掀起了新一轮创新创业、大干实干的热潮。70年,站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全国人民携手并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奔跑,桐城人民也正奋力谱写新时代美好桐城的新篇章!
最后随文赋小诗一首:
衣袖清风传佳话;
食膳徽味顶呱呱;
住客往来不思返;
行走天涯世人夸。
网址:时代变迁中的衣食住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72436
相关内容
“衣食住行”话变迁 | “穿”越时光,从衣着看生活变化衣食住行乐: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模式
从老物件中看时代变迁
数字时代的衣食住行,真正让你惊喜
智能物联时代 衣食住行会有怎样的变化?
[ 装修时光机 ] 中国近代家装变迁
中国近代生活方式变迁.pptx
桃源老物件展“述说”时代变迁
史前时代:人类远祖的衣食住行
废自行车巧变浮雕展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