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这里,藏着一间“时光杂货铺”!
发现隐藏的咖啡馆:在老城区或者巷子里,可能藏着一些独特的小店,享受安静的下午茶时光。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城市生活瞬间#
宣城这里,藏着一间“时光杂货铺”! 2024-07-12 08:19 中宣在线在市区文房四宝一条街里,藏着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然而步入其中,大部分人都会被里面的“世界”惊艳——这里收藏了超过4万册的旧书,还有五花八门的老物件,俨然是一间“时光杂货铺”。
这些年,随着纸质书式微,宣城街头的旧书店越发少见了。步履匆匆的人们,或许很少注意到这街巷里的小店风景,但是,总有一些人,在变化的岁月中静静守候。
收藏4万册旧书的小店
从市区鳌峰东路拐进九州市场文房四宝一条街,迎面而来的是市井的质朴与热闹。“宣城古旧书店”就开在这里。
走进书店,仿佛穿越了时空。不大的书店,被各种各样的旧书籍、旧字画、旧照片、旧物品摆得满满当当。这些书籍不仅泛黄,而且由于时间的沉淀,还散发出一股独特的香味。
店主孙德园是个“80后”,正在修补旧书的他招呼记者:“楼上还有不少,也可以上去看看。”
二楼是有着橘黄灯光的书吧:各种旧书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在四周的书架上,文史哲、社科艺术,甚至宣城各个时代的本土书籍等,应有尽有。中间地带,摆放着古朴的桌椅、沙发,老旧的手摇电话、黑白电视机和发黄的彩色画报、茂盛的绿植一起,点缀着这里。
两名来自合工大宣城校区的学生,正在这里流连忘返。“关键就在于‘淘’的乐趣。翻阅这么多琳琅满目的旧书,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本,在‘淘’的过程中收获惊喜。”大学生张焓琳说,她已将这家店推荐给身边多位朋友。
“从小就爱看书、买书,买着买着,就拥有了很多书。”孙德园说,因为读书时代零花钱有限,旧书相对便宜,所以他买了大量旧书。
7年前,抱着“分享好书”的心态,他在一家旧书网上注册了店铺,开始卖书。后来,宣城街上不少没有经营许可证的旧书摊主,陆续将旧书售卖给他。再后来,他的书多得家里实在放不下,他便租了门面,开了实体店铺。
“现在,我这里摆出来的书大概有4万册,都是古旧书籍,最早的书是明清时期的。”孙德园有些骄傲地说,4万册书中,约有上万册书是他自己的收藏。
藏在旧书里的动人故事
这些年,孙德园仍然会不停地收购旧书。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譬如书。”喜欢读书的他,不愿意看到任何一本有价值的书被扔进废纸堆、投进化浆池。
在他看来,很多旧书,旧得别有风味。“你看,这本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古诗源》是多么素雅!”他拿着一本保存得很好的旧书细细介绍:整个封面是微带绿意的浅黄色,除了黑色的书名和编选者姓名,只用稍微比底色重一点的颜色,加了一小枝菊花。
书店里,任一角落都有他的“宝贝”。他随意拿起手边一套书,眼神和语气中都充满欣赏:“这套函盒装的《天使望故乡》是不是也很小巧特别?”
旧书,不仅装帧有特色,里面往往还藏着很多动人的故事和回忆。
“钱、书签、病历、照片、证书、信件、门券,甚至离婚协议,我都在旧书里发现过。”每每看到这样的物件,孙德园都会觉得很亲切,仿佛触摸到了另一个人的生活轨迹、片段,“我在想,能不能用一面墙展示它们,就叫‘旧书里的秘密’。”
最让孙德园高兴的是,很多人在他的书店里找到了心爱的书籍,也找回了属于那个年代的心境。
他还记得,一个爱书人在这里翻到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激动地一再表示这本书是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一个山东人在冬日里冒着大雨前来,转转悠悠,越逛越喜,最后背了半麻袋的旧书离去。一个喜欢《小王子》的朋友,在这里找到了5个自己没有的版本,夸赞这里简直是“爱书人的天堂”……
坚守情怀也寻求转型
虽然爱书人常有,但孙德园仍清晰感受到,“读屏”时代的到来,让纸质书的读者逐渐减少,旧书更是越发受到冷落。
记者采访的一下午,只有两个大学生在书店里逛着、拍着。
“这两年,线上几乎没什么生意了。”所以,他几乎将全部的重心都转移到了线下。
他正在努力寻求转型。今年,他在一楼布置了茶室,设了卡座;将二楼重新装扮、排列,做了书吧;又在店后不远处开了个“没用造物所”,主营旧物手作。
他也做起了“博主”,在网络上发精美的图片、短视频,分享旧书之美与书店故事,宣传自己的小店。
“传统书店显然已难以为继,转型是必须。”孙德园肯定地说,不论店里做什么延展,旧书始终是底色、是主角。
他遗憾地告诉记者,囿于空间不足,他还有约2万册书没能摆放出来。
“很多人会觉得,旧书店嘛,把书堆出来,乱糟糟也没关系,但我觉得不行。”他想要的是,旧书旧得有尊严,旧得魅力四射。他希望能有一个足够大的空间,让每一本旧书都得到善待,都以最适合它的方式呈现出来,都有被发现的均等机会。
他正朝着自己理想之中的复合空间努力着。他坚信,书店永存。(全媒体记者 张玉荣 文/图)
在市区文房四宝一条街里,藏着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然而步入其中,大部分人都会被里面的“世界”惊艳——这里收藏了超过4万册的旧书,还有五花八门的老物件,俨然是一间“时光杂货铺”。
这些年,随着纸质书式微,宣城街头的旧书店越发少见了。步履匆匆的人们,或许很少注意到这街巷里的小店风景,但是,总有一些人,在变化的岁月中静静守候。
收藏4万册旧书的小店
从市区鳌峰东路拐进九州市场文房四宝一条街,迎面而来的是市井的质朴与热闹。“宣城古旧书店”就开在这里。
走进书店,仿佛穿越了时空。不大的书店,被各种各样的旧书籍、旧字画、旧照片、旧物品摆得满满当当。这些书籍不仅泛黄,而且由于时间的沉淀,还散发出一股独特的香味。
店主孙德园是个“80后”,正在修补旧书的他招呼记者:“楼上还有不少,也可以上去看看。”
二楼是有着橘黄灯光的书吧:各种旧书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在四周的书架上,文史哲、社科艺术,甚至宣城各个时代的本土书籍等,应有尽有。中间地带,摆放着古朴的桌椅、沙发,老旧的手摇电话、黑白电视机和发黄的彩色画报、茂盛的绿植一起,点缀着这里。
两名来自合工大宣城校区的学生,正在这里流连忘返。“关键就在于‘淘’的乐趣。翻阅这么多琳琅满目的旧书,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本,在‘淘’的过程中收获惊喜。”大学生张焓琳说,她已将这家店推荐给身边多位朋友。
“从小就爱看书、买书,买着买着,就拥有了很多书。”孙德园说,因为读书时代零花钱有限,旧书相对便宜,所以他买了大量旧书。
7年前,抱着“分享好书”的心态,他在一家旧书网上注册了店铺,开始卖书。后来,宣城街上不少没有经营许可证的旧书摊主,陆续将旧书售卖给他。再后来,他的书多得家里实在放不下,他便租了门面,开了实体店铺。
“现在,我这里摆出来的书大概有4万册,都是古旧书籍,最早的书是明清时期的。”孙德园有些骄傲地说,4万册书中,约有上万册书是他自己的收藏。
藏在旧书里的动人故事
这些年,孙德园仍然会不停地收购旧书。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譬如书。”喜欢读书的他,不愿意看到任何一本有价值的书被扔进废纸堆、投进化浆池。
在他看来,很多旧书,旧得别有风味。“你看,这本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古诗源》是多么素雅!”他拿着一本保存得很好的旧书细细介绍:整个封面是微带绿意的浅黄色,除了黑色的书名和编选者姓名,只用稍微比底色重一点的颜色,加了一小枝菊花。
书店里,任一角落都有他的“宝贝”。他随意拿起手边一套书,眼神和语气中都充满欣赏:“这套函盒装的《天使望故乡》是不是也很小巧特别?”
旧书,不仅装帧有特色,里面往往还藏着很多动人的故事和回忆。
“钱、书签、病历、照片、证书、信件、门券,甚至离婚协议,我都在旧书里发现过。”每每看到这样的物件,孙德园都会觉得很亲切,仿佛触摸到了另一个人的生活轨迹、片段,“我在想,能不能用一面墙展示它们,就叫‘旧书里的秘密’。”
最让孙德园高兴的是,很多人在他的书店里找到了心爱的书籍,也找回了属于那个年代的心境。
他还记得,一个爱书人在这里翻到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激动地一再表示这本书是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一个山东人在冬日里冒着大雨前来,转转悠悠,越逛越喜,最后背了半麻袋的旧书离去。一个喜欢《小王子》的朋友,在这里找到了5个自己没有的版本,夸赞这里简直是“爱书人的天堂”……
坚守情怀也寻求转型
虽然爱书人常有,但孙德园仍清晰感受到,“读屏”时代的到来,让纸质书的读者逐渐减少,旧书更是越发受到冷落。
记者采访的一下午,只有两个大学生在书店里逛着、拍着。
“这两年,线上几乎没什么生意了。”所以,他几乎将全部的重心都转移到了线下。
他正在努力寻求转型。今年,他在一楼布置了茶室,设了卡座;将二楼重新装扮、排列,做了书吧;又在店后不远处开了个“没用造物所”,主营旧物手作。
他也做起了“博主”,在网络上发精美的图片、短视频,分享旧书之美与书店故事,宣传自己的小店。
“传统书店显然已难以为继,转型是必须。”孙德园肯定地说,不论店里做什么延展,旧书始终是底色、是主角。
他遗憾地告诉记者,囿于空间不足,他还有约2万册书没能摆放出来。
“很多人会觉得,旧书店嘛,把书堆出来,乱糟糟也没关系,但我觉得不行。”他想要的是,旧书旧得有尊严,旧得魅力四射。他希望能有一个足够大的空间,让每一本旧书都得到善待,都以最适合它的方式呈现出来,都有被发现的均等机会。
他正朝着自己理想之中的复合空间努力着。他坚信,书店永存。(全媒体记者 张玉荣 文/图)
责任编辑:夏彩云
网址:宣城这里,藏着一间“时光杂货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73828
相关内容
开在家里的杂货铺 #...人间快乐杂货铺的书评 (40)
湖北襄阳:新集村的“时光杂货铺”,“新旧碰撞”焕发出别样生机
走进成都街头杂货铺:扔掉的东西在这里重生
杂货铺——庄里的物物交换改造店
杂货铺的“新助手”
习惯杂货铺
新旧货市场PK家具城,我宣布这里是我的宝藏
杂货铺旧貌换新颜,关键它还不要钱
这条路隐藏着南昌二手书店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