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到“心亡”?听蒋勋老师讲生活美学

发布时间:2025-07-19 02:51

讲座专家:知名心理学家李老师 #生活技巧# #家庭教育建议# #家庭教育讲座#

                
                

                我老公总是很忙,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偶尔早回家,一起吃个饭,也是手机不断响起。然后回到家,在沙发上,就是一坐不起,因为手机上似乎有处理不完的事情。
本来手机的使用是为了给人提供方便,但其实人们渐渐地被控制。特别是在微信普及之后,工作很轻易地就延伸到家里,工作时间不知不觉地加倍。
除了忙,他的口头禅就是“累”,怎么可能不累?


                

                如今生活在这个大城市里的人,“忙”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状态。每天在交通上就要耗费不少精力,然后还要应付各种职场压力。你是很努力了,但老板告诉你,你还没有拼尽全力。
大家的弦都绷得紧紧的。
而蒋勋说,忙碌的状态,就是心灵趋近于死亡的时刻。看看老祖宗的造字就知道了,“忙”就等于“心亡”。
今天想说的是刚看的一本书,蒋勋的《品味四讲》。
蒋勋现在特别火,他是台湾著名画家、诗人和作家。他像布道一样传播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感动,讲《红楼梦》,讲《诗经》、唐诗宋词等等,通过如今社交媒体的传播和发酵,在台湾和大陆都拥有了特别多的拥趸。
这本《品味四讲》主要讲的是生活的美学,也贯穿着他很多核心的理念。
我记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上过“美学”这门课,但美学课对我们来说是一门特别高屋建瓴的学问。第一节课,老师就对我们讲“美是难的”。
当然他说的这种“难”,趋近于一种哲学层面的意义,和我们世俗上理解的“难”,并不是一回事。
但在学生们心里,就是建立起了一种概念:这门课很难搞,美学是高深莫测的。
蒋勋讲生活美学,把美学和普通人的距离拉近了。


                

                他一开始就引用了庄子的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指出美就存在于天地自然中,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他最喜欢苏东坡《赤壁赋》里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是免费的。
蒋勋把美学落实到了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基本层面。
我觉得比较好的是,比如他讲“行”,并没有讲如今大家所钟爱的旅行。
旅行是我们对日常的一种逃离,但我们大多数的时间,还是得回到日常。
蒋勋就告诉我们,生活不在别处,而是在此处。
即便身在这个城市,你可以用多种方式享受日常生活里出行的乐趣。
另外他讲生活美学,并没有一定强调要多去听音乐会、看画展之类,有时候这些活动只不过是一种附庸风雅。
倒是你抽出时间来认真做一盘菜,慢慢吃一顿饭,也可以得来美的享受。
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下层”的庖丁因为认真专注,令上层阶级的文惠君也震动了。
在文惠君的眼里,庖丁在解牛时,有极美好的动作,可以媲美“桑林之舞”;也有极美的声音,可以媲美“咸池之乐”。
即便在血淋淋的屠宰场,也都可以感受媲美高雅艺术的美感。这充分说明了,回到生活的现场,足以寻找到美。
怎样在生活中得到美的享受?蒋勋在整本书里其实都在强调,最好先把生活的节奏降下来。他开宗明义地说,所有生活的美学,都在对抗一个字——忙。
如果将生命比作一条从生到死的道路,那我们不要光是拼命地赶路。
就像我们文字中“亭子”的“亭”,意思是让你适时地停下来,欣赏一下眼前的风景。
相对于“忙”字的“心亡”,“闲”的繁体可作“閑”,也可作“閒”,大意是人处于树木的阴凉地下,或倚着门看月亮。有了这样的情致,才有美感。
《诗经》里讲“悠悠我心”,把速度慢下来,心灵才有空间去感受。
在蒋勋的这本书里,美还是一种平衡,是一种节制,现代人最好是多做做减法,而不是在各个层面上给自己做加法。
“游刃有余”里才能产生美,而慌乱是造不成美的。
如果你一脚踩着油门,使自己在高速公路上快速前进,那最好另一只脚也同时准备着刹车。
你得有把握,能让这两快车在需要停下来时,能适时地停下来,而不是失控乱撞。
蒋勋还希望我们回归原初和质朴。
在机械化的时代,我们的衣和食都变成了大批量生产之下的产物,丧失了很多人情味。
古诗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那是一种多浓厚的情意。
所以在涉及到吃和住时,“传统的”“手工的”变成了当下人新的奢侈追求。


                

                我们可以吃一些麦当劳那样的快餐食品,但最深刻的味觉记忆可能来自某条小巷里的小吃铺;我们可以穿一些大众品牌的衣物,但可以保留质地最自然的、或者手工缝制的那几件心爱之物。
面对物质的繁盛,也要保持那种珍惜的感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只有珍惜才会产生敬意,对物质的敬意之下才能滋生美感。
《品味四讲》书里有很多品位衣食住行的细节,大家可以欣赏和参考。
蒋勋最大的资源,还是我们丰厚的古典文化,在整本书里,包括在蒋勋的整个系统中,我们的传统文化都是核心的灵魂。
现代人的精神问题层出不穷,传统文化确实到了重新焕发生机的时候。蒋勋是引路人,他并非原创。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蔡元培就曾倡导,以美育代宗教,而在我看来,蒋勋如今实践的就是这样的理念。
当然美育能否代替宗教?这个问题回头也可以探讨一下。
现在世面上充斥着很多成功学的书,成功学的书都是“快马加鞭”,是“狼性”的文化,而“慢”则代表着消极、怠惰、放松警惕,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不过人的心灵也确实需要慢。蒋勋讲“慢下来”,是一种心灵相对于外界环境的节奏,也不排除有人生活工作节奏超快,但心灵仍有余暇,“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
但我们大多都是凡人。凡人都有凡人的苦恼,凡人也不要错过凡人的快乐。
我的公号:照见缝隙 欢迎关注

网址:“忙”到“心亡”?听蒋勋老师讲生活美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77822

相关内容

05|美学大师蒋勋讲座|生活美学艺术
蒋勋:“生活美学”传道者
蒋勋:生活美学指南
蒋勋:生活美学的起点
《蒋勋艺术美学系列》
美学大师蒋勋讲座|谈“绘本之母”罗兰珊|生活美学艺术在线收听免费下载
03|美学大师蒋勋讲座|生活美学艺术
蒋勋美学 | 《生活美学》第三讲:养成生活品质
天地有大美,生活有小美!跟蒋勋先生学做一个生活美学家
蒋勋:发现生活的美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