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法和技巧12篇(全文)
阅读长篇文章时,先快速浏览全篇概要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阅读策略#
阅读方法和技巧(精选12篇)
阅读方法和技巧 第1篇
一要梳理文章的思路。在中考和高考中, 所选的语文现代文大多数是名篇, 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清晰的写作思路, 而且比较紧凑。作者笔下的每一段、每件典型事例都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 都是用来阐述文章的中心的。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为文章标段, 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浏览, 归纳每段段意或者寻找每段的中心句, 进而通过每段的大意来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二要寻找、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在现代文阅读中, 那些能够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句, 往往放在文章比较显眼的地方。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 大家一定要注意, 文章的中心常常隐含其中。例如, 在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一文中, 第一句“晏婴, 齐之习辞者也”。就是说, 晏婴 (即晏子) 是齐国特别会说话的人。他的能说会道古今闻名。在进入题目之前, 我强调: (1) 不要急于做题, 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次快速浏览, 提取各段大概意思, 从整体了解文章的大意。第二次精读细读, 仔细揣摩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 理解这些句子对中心思想的作用。仍以《晏子使楚》一文为例, 在此文中, 晏子巧妙的回答驳斥了楚王, 贬低了楚国, 维护了齐国大国的地位, 表现出他能言善辩, 为“齐之习辞者也”这一中心句服务。 (2) 寻找过渡句子、段落, 这些句子往往在段首或者段尾。通过这些句子,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 理清结构层次。比如, 在记叙文中, 可以通过时间的变化或者地点的转移来体现。 (3) 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在散文中, 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反复地读, 仔细理解, 细细品味, 把握文章的中心, 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 还有象征意义的描写, 这些往往就是点睛之笔。
二、认真审题, 依据问题进行阅读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难点在于准确地审题, 抓住了这个关键, 就找到了答题奥妙。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阅读、分析所给的问题, 按照问题的要求, 迅速从文章中查询有关答案的信息。有现成答案的, 奋笔疾书;没有现成答案的, 即依据文章中相关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总结。这是答题最关键的一步。阅读所给出的问题一般不外乎两种:一是文章作者的话, 一是命题者的意图。一般设置问题有以下的要求:考查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 要求他们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还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依据文章的有关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手足无措, 往往又会在所要回答的问题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 甚至限定了在哪一个段落或哪些句子当中。这样, 学生就可以根据提示, 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锁定答题范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词句, 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即使不能直接找出来, 也可以在概括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提炼出答案的精髓。
三、依据所问, 明确回答
语文阅读多为主观题, 命题者所给的问题不仅能暗示答题的区域, 甚至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因此, 学生要站在命题人的角度, 仔细地揣摩所“问”的角度, 认真地审题, 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学生要注意问什么就答什么, 回答时要使答案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回答时, 如果原文里能找到答案, 就用原文来说;如果原文找不到答案, 就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但一定要确保语句通顺, 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或倾向。如果所问的问题是否定形式, 就要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 绝对要避免遗漏某些知识要点;如果问题是肯定形式, 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学生还要仔细考虑问题, 看命题者问内容还是问结构, 问内容答内容, 问结构答结构, 若果两者都有, 就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要多答一点, 尽量不要少答。学生回答时必须要变含蓄为直接, 变分说为概括, 把一些抽象的语言变成形象的语言。特别是某些说理散文, 有些寓意就隐含在文章的抒情或者议论之中。这就要求学生仔细阅读, 找出那些重点句子、重点语段,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 语言要直白、易懂, 不要枯燥、难懂。
一般情况下, 文体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说明文、记叙文和古文、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除此之外还有包括议论文。在日常复习语文阅读时, 我们要注意这几种文体应该搞清哪些问题, 或者从哪些方面入手。
四、回答问题时, 一定要切中要害
当问到内容方面时, 我们可从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着手;当问到结构方面时, 我们可从过渡、呼应等入手;当问到语言方面时, 我们可从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方面回答。这些问题的回答, 千万不能混为一谈, 草草过关。如果有些问题确实搞不清, 分不清是问内容还是问结构, 学生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同时着手, 坚持双管齐下, 宁愿多答一些, 不要漏一点。当问到所给的问题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时, 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即使有社会的阴暗面, 也要注意用词, 千万不能以点带面, 夸大负面影响, 否则就违背了命题者的本意, 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分值。
以上几点是我二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积累和总结, 希望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广大的中考或者高考的学生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 敬请各位语文界的同仁帮忙予以完善。因为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为了一切学生服务, 为了学生的一切服务, 这也是每一个教育者的初衷。
摘要:在当今的高考和中考中, 语文现代文阅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技巧。本文主要探讨了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阅读散文的技巧和方法 第2篇
鉴赏性阅读,是指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式为主要目的的阅读。它是在了解读物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从阅读的实际情况来看,进行鉴赏性阅读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注重语感,是指读者的语言感受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基本条件。阅读作品,离不开语言的媒介,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是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性阅读的。
2.展开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如赏读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必须理解诗人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示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气概的构思特点。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既要随着诗人的联想领略一个个梦游幻景,又要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瑰丽变化的景物描绘中,构想出作者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
3.深入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映活动。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领会各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例如,品读戏剧《雷雨》第二幕,应当从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进而深入人物的情感世界,去体察人物心理变化和思想冲突的轨迹。这样,才有可能品味人物语言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和深刻的社会性内涵。
4.力求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话,那么后者就是理智认识了。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例如,赏析小说《党员登记表》,一般不会忽略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特别是黄淑英临刑时一段。寒风掠地,冰水流动,狗子咆哮,雄鸡报晓的`景物描写,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然而,当读者从人物生死关头的情感体验中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时,就会领悟到这段对比性典型景物描写蕴含着十分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暗示了两种力量大决战的严酷现实,也预报了革命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这种领悟,是在理智认识过程中获得的,它有助于进一步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和审美评赏.
散文的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
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二、散文的分类
1.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首选。阅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
2.写人叙事散文
写人叙事散文就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着饱满的感情。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与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来自生活,并非虚构。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3.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说理散文就是既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这类散文也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阅读这类散文要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点。重视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三、散文的线索
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以事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以人物为线索:如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
以事件为线索: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以时间为线索: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以地点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需要注意的是,高考选文最常见的线索:一是感情的发展变化;二是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三是文中的“我”。
散文阅读四要决
一、理清材料
正因为散文取材自由广泛,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种人物及自然现象等等,无不是散文撷取的对象,所以,阅读散文时,就要知道一篇散文所写的是哪些具体材料,懂得作者怎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有的散文写人和事,阅读时要注意理清它所叙述的是怎样的人和物,然后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的散文是写景的,阅读这类文章就要弄清文中写的是什么景,哪些景,然后再综合考虑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例如鲁彦的《听潮》一文,作者紧紧抓住海潮的音响和大海景物变化的特征来描述景物,形象地勾画出三幅气象万千、波涛壮阔、气势磅礴的海潮图,构成了大海独特而完整的形象,通过对大海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大海伟大力量的赞美之情。
二、找出线索
一篇散文写了许多材料,怎样才能有机地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呢?这主要靠线索。有人把材料比作珍珠,把线索比作一条红线,散文就是用红线串起珍珠,这一比喻十分恰当。阅读一篇散文,在理清材料后,就要考虑它怎样井井有条地表现文章的内容,这就要找出文章的线索。例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写了五件事,从内容上看,不尽是写蜜蜂,还写到农民;从感情上看,文章开头说不喜欢蜜蜂,后来又说喜欢,乍看起来,似乎文章的前后有矛盾,中间又相隔四、五十年,五件事难以缀合,可是,读完全文之后再细细体会,就觉得珠联璧合。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作者巧用了线索。这篇文章正是以感情为线索连贯了全文。但必须注意的是,有的文章或用物、或用时间的推移、或用空间的转换作为线索,形式不一,阅读时应该加以辨别。所以,必须明确一点:散文贵“散”,但又忌“散”。
三、找到文眼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性的语句,它是散文“形不散”的具体表现。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难以把握,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段,但这部分中起总揽作用的第一句话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找到文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为何运用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许多植物和动物,又为什么详写夏夜听故事,冬天雪地捕鸟等细物琐事,目的在于说明那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文眼”不一定都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篇末,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有的不在一处而在多处,阅读时要靠自己去体会、去归纳。
四、品味语言
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快,生动活泼并富于音乐感;凝练是指语言简洁准确,质朴自然。优美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阅读时要善于挖掘体会,细细品味。例如朱自清的《春》中的“闹”字,用的非常传神。春天到了各种花儿竟相开放,蜜蜂也赶来“嗡嗡地闹着”。这“闹” 就是作者的传神妙笔。通过蜜蜂采蜜时的“闹”声,读者自然而然地觉得春意是何等的浓郁、何等的醉人。
浅谈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第3篇
一、理解是阅读的要旨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由词组成句子和话语的语言编码过程。读者阅读书面材料时,从辨认文字符号开始进而对文字、语义、语法、修辞进行译码加工处理,同时凭借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领会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吸收信息。可见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和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
二、弄清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一)表层理解
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中主要内容,使课文内容再现。教师对该课可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阅读后回答。由于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的基础,为了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文章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头脑中是否有与文章相适应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知识。背景知识能提高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2.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课文中的难句略加解释。为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教师可板书设计一个图表如下: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困难,可让他们根据图表复述课文以促进其提高说的能力,并为深层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深层理解
深层理解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应启发帮助他们在文中找到有利于回答问题的线索(比如语篇标志、主题句等)。
(三)评价性理解
阅读的目的是吸收信息或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对文章作价值判断,提高深层次理解和评价文章的能力,同时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技能。具体操作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适当为学生补充交际中急需使用的词汇。
2.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讨论不仅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促进、丰富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在设计这一层次的问题时,教师应注意挖掘文章的思想性,兼顾语言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寓思想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
3.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用英语进行讨论的热烈气氛,逐步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从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三、利用教材进行阅读训练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强调独立阅读课文,旨在形成能力,每教一篇新课文时,先让学生用10-2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同时做课文的理解题,然后,再按精读要求,给学生指定段落,让他们自己研究主要语言点,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以求弄懂。精读也全是由学生自己去研读,改变了那种课堂中从泛读到精读,全由教师包讲到底的局面,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四、坚持限时阅读训练
每课时抽出10分钟进行听力和快速阅读训练。选用150个词左右、难度适中的短文,再加5-10个理解检测题,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迅速读完全文,完成阅读理解题。然后检查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进行辅导讲评。
五、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只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是不够的。如果以每周1000个词来计算,学生一个学期只能完成1-1.5万个词的阅读量,不足以使学生从中获取到独立阅读英语文章的基本技巧。所以,除快速阅读外,我还开展了课外阅读活动,目的在于增加阅读量。向学生提供较多而且题材较广的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相互交换各自的不同阅读材料,要求每人每天课外阅读600个词的短文,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六、讲求阅读效率
效率体现在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两个方面,读速的提高与读量是密切相关的。阅读要以量求质。我给学生定的阅读总量为40万个词左右,每天坚持10分钟,读速定为60wPM左右。要求准确理解率达70%以上,实践证明,一般水平的学生通过努力是不难达到这个指标的。
七、落实阅读辅导
阅读基本上是在课外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但是没有得力措施就很难保证持续地开展。为了扎扎实实地搞好阅读,除对读量、读速严格要求并记录在案进行评比以外,我主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指导。
(一)指点学生阅读时抓住文中重点段,段中主题句和句中的关键词,教给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句意义的办法。阅读中难免碰上生词,让学生碰到生词不惊慌,因为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线索或可根据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同关系、因果关系或上下文暗示猜出词义。
(二)指点学生“依纲”阅读,这个纲就是文章的理解题,每篇材料都配有相应的阅读理解题,既可以做为理解检查题,又可做为阅读的提纲。一般的学生都是先阅读短文,再看问题,回头看短文,然后做选择答案。我指导学生的另一种做法是先看问题,后读短文,再做选择答案,这样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大大地提高了。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技巧和方法 第4篇
一、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调,掌握正确的重音和节奏感
语调、重音和节奏感有区别意思、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另外,在入门阶段一定让学生背诵一些对话、段落和短文。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并且掌握了基本的英语知识,这样阅读起来就会迅速,理解起来就会准确,它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及早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
精读和泛读各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泛读教学方法和精读教学方法也不相同。精读的重要特点是“少、慢、细”,而泛读则是“多、快、粗”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又要不断提高阅读速度的话,就必须及早将精读教学与泛读教学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精读课一统天下的局面。给予学生的泛读时间要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延长,在泛读课上向学生讲解阅读的技能技巧,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然后要学生自己定时阅读,读后做阅读理解题,结合做题情况,对文章进行串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给学生略读、查阅的技巧
为了抓住文章的主要思想,应教给学生浏览或略读的技巧。略读又称跳读(reading and skipping)或浏览(glancing),是一种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如同从飞机上鸟瞰地面上的明显标志一样,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读时让学生主意大小标题,文章的第一段及其它各段第一句及最后结论。
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对无关的段落一掠而过,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skimmer)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四、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是一种极重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它可以避免见生词就查,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兴趣。我们在读汉语的书籍和报刊杂志时,遇到生词不会马上查字典,只有生词影响理解时才去查,这是个习惯问题。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英语时也应使他们养成这样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给学生一定的构词法知识
合成、派生和转化是英语的三种构词方法,了解了构词法再结合上下文就能解决阅读中的一部分生词。
前缀一般改变单词的意义,不改变词性;后缀一般改变词类,构成意义相近的其他词性;少数后缀也会改变词义,教会学生一些构词法知识,使学生扩大词汇量,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六、增大视距提高阅读速度
为增大识别间距,可引导学生在扩大视角上下功夫,发挥人眼的自然潜能,调整视角,迅速移动视点,达到“一目十字”、“一目十行”的功能,并在阅读领悟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尽快抓住文章的主旨,迅速地摄入信息,快速地加以处理。只要掌握这一重要技巧,学生定能在速读时大显身手,当然这种技能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七、培养学生善于抓提示词
提示词是联系句与句之间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纽带,阅读中抓住这些词可有效预测下文,并掌握文章的脉络,提高阅读的速度。
读者找到包含所需信息的章节,准备寻读。这时,要留心与那个具体信息有关的提示词。例如,在报纸体育运动版上寻找某田径运动员的某项运动成绩,他的国名是提示词。在百科全书上寻找纽约市的人名,翻到New York City那一章后,population,census,inhabitants等词就是提示词。
And,more,moreover,further,besides等通过这些提示词可预测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
So,therefore,thus,consequently等词能预料作者想要表达更为重要的思想。
Finally,in conclusion,as a result等这事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词,它们向读者预示,作者要结束他所他的问题。
But,yet,otherwise,although,however,in spite of等词预示着作者思想有大的转变,可能要转变方向,否定或冲淡作者前面的内容。
总之,抓住了提示词,能使读者迅速预测作者的意图,快速掌握内容,从而加快了阅读速度。
在阅读时究竟要采用哪种阅读方法,这要根据阅读的目的,阅读材料的难易等情况来选择运用,也可以同时交叉灵活运用几种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方法,让他们掌握多种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学会根据不同的目的灵活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要通过各种训练,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要通过阅读来学习阅读”这是英国教育家威斯特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的,我国老一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重视了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到了一半。”所以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精读、朗读,更要教会学生浏览、跳快速阅读等各种阅读方法。
摘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调,掌握正确的重音和节奏感;及早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教给学生略读、查阅的技巧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给学生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增大视距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善于抓提示词。
的快速阅读方法和技巧 第5篇
眼睛生来就有跟随引导物运动的特点,所以借用引导物的快速移动来带动眼睛的移动速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尤其适合初学者的进阶训练。
引导物可以是手指,一般用食指;或者笔、尺子等便于拿握的细长物体都可以,以使用时不妨碍视线为佳。
将引导物放在正在阅读的‘那一行内容的下面一行’中间位置,以眼睛尽可能顺畅快速地随着引导物移动而匀速移动,同时要保证能看清所读过的内容。
因为引导物和眼睛两者的移动会相互作用,这里的重点在于要找到它们的有效结合点,达到相互促进提升的目的。当速度提升到一定水平并相对稳定,或达到一目多行时可取消引导物来阅读。
节拍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是利用有规律的节拍,来辅助和控制眼球的移动节奏,从而提升阅读速度。
因为在快速阅读时,眼球运动的移动和中止相互交替的、有规律的进程,只不过平时我们对这一过程没有明显直观的感知,更谈不上很好的控制。
而通过节拍器的辅助,在阅读时强行让眼睛采用一定的移动节奏(适应之后,强制感会渐渐消失),将有助于激发阅读者自然而然循序渐进地提高眼睛运动速度,近而加快阅读。
具体操作时,可以选择专门的节拍器,也可以借用秒表的滴答声、或者有规律的击打声。注意要根据自身的阅读水平选择节拍频率,阅读紧跟节奏,以节拍每响一次眼睛能捕捉到最多的有效信息为准。
刚开始因为节拍的加入,或许不太习惯,但只要专注反复练习,阅读者将可以明确感知并自如地掌控自己的阅读节奏,这时就不再需要有形的节拍器了。
划线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是通过充分利用有效视幅,在阅读信息左右两端来划线的方法,提高单位时间捕捉信息的效率来提升阅读速度。
通常我们看书时一般遵循从左往右逐字阅读的方式,即每一行从头读到尾。但经过眼睛训练和视幅扩展你会发现,视点即使放在距离左端较远的位置一样利用余光一样可以看清左侧的信息。同理,视点也不用到达右端,利用余光一样可以看清右侧的文字。
因每个人的视幅大小不同,具体操作因人而异。对于初学者可借助在左右两端划线的方法来测定适合自己的视点移动距离,视点从左侧竖线向右移动碰到右侧竖线折返,经过反复练习直到不用划线也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
经过反复练习,随着快速阅读能力的提升,将可以做到视点放在中间就可以看清整行甚至几行的文字,从而达到一目一行甚至三五行的效果。
面视阅读法
人们常说的“眼脑直映,一目十行”即面视阅读,这是快速阅读的高级阶段。
要达到这一效果,我们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视点都必须始终保持在书页的中轴线做自上而下的垂直运动,利用眼睛的余光将两端的文字置于整个有效视幅范围内,达到快速识别理解阅读内容的目的。
阅读方法和技巧 第6篇
不论命题者如何出题,同学们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明白说明文答题程序,都是能够顺利答题的。笔者结合近几年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提供一些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4: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5: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解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引用说明应用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nlc202309081330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如何分析“说明的语言”
分析“说明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风格(平实、生动)。
知识要点: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即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 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解析:“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解析:“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语,并体会。
对策:找出准确性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模糊数据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词语的句子。
类型5 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对策:找指示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其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指代的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9: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据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着手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以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文中的“这一特殊技能“是指什么样的技能?
解析:这一特殊技能指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
六、如何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复杂内容的文章。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七、如何分析“文段的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两个。
(1)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何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文段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八、如何分析中心句
类型1 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九、如何解答拓展题型
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浅谈现代文阅读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第7篇
一、把握主旨、理清脉络
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有一个真正的把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 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 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 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 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循着文章的思路, 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再解答后面的问题, 就如顺风行舟, 事半功倍。
二、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 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上, 就是要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阅读时, 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 确定对应的语句, 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 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 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 用来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一篇文章中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 或者包括哲理, 或者点明中心, 或者是耐人寻味的, 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 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 答案尽量要从选文里找, 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语句,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三、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 精彩的语句很多, 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学生进行考查。因此, 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明确它们的作用, 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 比喻
比喻要贴切, 必须有相似点。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 越突出, 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 拟人
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 使之亲切自然, 人格化等。
3. 反衬
反衬的作用是用本体事物的相反或对立面去陪衬出本体事物的特征。
4. 对比
对比的作用在于事物之间相互比较, 使好的事物更好, 坏的事物更坏。
5. 反复
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 升华主题。
6. 排比
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 增强语言的气势, 突出中心。用排比说理, 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 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 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 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四、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英语阅读的一些技巧方法 第8篇
既然阅读如此重要, 那么我们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掌握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教学体会, 浅谈一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查阅法
查阅法是一种查寻式阅读, 它是从阅读材料中有目的地、有选择地迅速查找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的技能, 其要求是快速、准确即没有必要通读全文, 只要能快速找到想索取的有关内容就算完成了阅读任务。在考试中, 学生可先读文章后面的问题, 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文章, 查找你想要的信息。也就是说没有必要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要弄清楚, 即能回答即可。
eg: Charles Dickens, one of the grestest writers, was born in 1812, in one ofthe small towms of England.
When Dickens was 9, the family moved to London, the capital of England.There were several young children in the family. Their life was hard, so Dickenscould not go to school.
Until his father was out of prison could Dickens go to school. At that time, he was 12 years old. But he did not finish school. Two years later, he began towork. He often went to the library to read the books. He wrote lots of novels andstories all his life. Dickens died over 100 years ago, but people are still readinghis books with great interest.
1. Charles Dickens was born in ____.
A. France B. 1810 C. June D. England
2. Charles Dickens began to go to school at the age of ____.
A. 9 B. 12 C. 20 D. 23
第1题提问的是时间或地点,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was born, 迅速查到文中对应的句子“was born in 1812, in one of the small towms of England”, 可知答案为D。第2题可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began to go to school, 查到文中第三段的对应的句子“Until his father was out of prison could Dickens go toschool. At that time, he was 12 years old. ”可选答案B。
二、根据文章的信息词猜测词义
1. 根据定义或解释、说明猜测生词的含义。如在含有be, be called等词的判断句中, 可以根据已知的部分, 猜测生词的含义。
Eg: A person who is skilled at making or repairing wooden objects is called acarpenter. 根据“A person who is skilled at making or repairing wooden objects”讲的意思可猜测出carpenter是“木匠”。
2. 根据对比关系猜测生词的含义。在含有but, however, yet, otherwise, though等词, 这些词都表示意义转折的连词, 其前后有明显的对比关系。
Eg: Though Tom's face has been washed quite clean, his neck still remainsgrubby. 与clean相对比的意思是“肮脏的”, 猜出grubby是“肮脏的”。
3. 通过因果关系猜测词义。如通过because, since, as, for等词猜测。
Eg: She wanted the hairdresser to trim her hair a bit because it was too long.从because从句所讲的意思, 可推断trim是“修剪”之意。
4. 根据同等关系猜测词义。属于同一范畴词义的词组或短语用and或or连接。
Eg: At forty, he was in his prime and always full of energy. 从“年龄40岁”可猜出prime是“盛年时期”。
三、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
在阅读的时候, 常常会遇到一些生词, 我们可以通过构词法来猜测生词。在英语中, 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构成新词, 即转换法、派生法、合成法。
1. 转换法。一个单词或词组由某一种词类转化为另一词类, 叫转换法。转换后的词义与转换前的词义有密切的关系。
Eg: The sick and wounded were to be taken good care of by the nurses. 句中的“the sick and wounded” ( 伤病员) 是由形容词加定冠词转化而来的名词, 表示具有某种特点的一类人, 不是指个别人。
2. 派生法。在一个单词前或后加上一个词缀, 即前缀或后缀, 变成一个新词, 这种方法叫派生法。
Eg: happy - unhappy, regular - irregular, kind - kindness, help helpful等。
3. 合成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合成一个新词, 这种构词法叫做合成法。合成词的词义也很容易从每个词的原来词义中推测出来。
Eg: You can buy such things as toilet soap, toothbrush and toothpaste. 句中的“toothbrush and toothpaste”是合成词, 分别是由tooth ( 牙齿) + brush ( 刷子) , tooth ( 牙齿) + paste ( 糊膏) 构成, 可猜出toothbrush为“牙刷”, toothpaste为“牙膏”。
四、理解句义的技巧
培养学生抓句子中关键词, 以及句意群理解, 明确全句大意等。
Eg: Edisson planted vegetables / in his garden / and sold them to buy / whathe needed for his lab. 逐词注视, 阅读速度既慢且不易掌握全句的意思, 如按上面的斜线处停顿读, 则全句只要“注视”四次即可。阅读速度可以提高几倍, 而且对句子的理解也完整得多。
英语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第9篇
一、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利因素
1. 不良的阅读习惯
读一会儿停一会儿, 或者一边读一边听, 一边读一边吃, 没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漫不经心, 缺乏阅读的紧迫感;出声阅读的习惯, 阅读时喃喃自语, 把每个单词都读出来或无声阅读每个单词;唇读, 用手指、尺子或笔导读, 或者随着眼球的移动而左右摆头;阅读时一遇到新单词就停下来查字典而不是根据上下文来猜测其义;反复阅读, 有的学生担心看漏或想理解得更清楚, 不停地重复阅读, 这样显然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和对文章整体的把握。
2. 词汇量不足
词汇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阅读的能力。生词太多, 只好停下来查字典, 这样肯定会影响阅读速度, 也会直接影响阅读的兴趣, 以至于最后逐渐对阅读失去兴趣, 不利于英语的学习。
3. 缺乏背景知识
在阅读中, 背景知识对学生的阅读起了很大的作用, 也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背景知识越丰富, 阅读质量肯定会更高。因此, 要理解好一篇文章, 掌握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无疑对阅读会有很大的帮助。
4. 缺乏阅读技巧
有些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 也尽量克服了不良的阅读习惯, 但阅读能力仍然无法提高, 原因就在于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比如联系上下文、构词法猜测词义, 运用略读、查读, 或从语篇结构上理解文章等。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指导, 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当学生经过反复的训练, 自动把这些技巧变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时, 他们的阅读能力便大大提高了。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做好试题, 也有利于他们积累语言经验和培养语感。
二、英语阅读理解的技巧和能力
1.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用默读代替朗读
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途径之一。人们在阅读中一般是根据意群来进行阅读的, 要提高阅读速度, 就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能提供重要信息的关键词上。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时, 应逐步纠正出声朗读、心译阅读等不好的习惯, 逐渐养成快速视读、默读、略读、连贯阅读、纵式阅读等行为习惯。因此, 教师应该注意训练学生成组阅读习惯, 持之以恒, 从而向快速默读过渡。
2. 运用好生词猜测和借助词典的方法
阅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英语整体水平的高低, 其中词汇量的大小尤为重要。英语阅读中遇到生词怎么办?一些人一遇到生词就去查字典, 这样会影响阅读的速度, 也会错过许多通过联想牢固掌握更多英语词汇的时机。如果阅读中遇到生词, 应该根据生词的情况, 来决定是否要查字典。如果生词不影响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就可以略去, 继续阅读, 也可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来猜测, 这样既可提高阅读速度, 也可锻炼猜词的能力。
其实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猜词的方法主要是推断, 推断的依据包括构词、语法结构、上下文关联以及其他知识和经验等。此外利用上下文的线索猜测词义, 同样具有实践意义, 可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同义词、反义词、语法结构、构词法、文章的主旨大意及逻辑推理等来猜测生词和一些一词多义、习惯表达法的含义。切记不要脱离上下文, 只根据自己以前了解的词义来确定其义。
3. 抓文章中心和主题句
主题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能否抓住一篇文章的主题并搞清其中心论点, 体现了读者总结、概括和归纳事物的能力, 有助于详细地预测文章内容, 并迅速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要义。如能抓住主题句, 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也就能掌握文章内容的发展。一般来说,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及每段句首都可能有关键句子。应学会总结, 找出规律, 要善于利用文章中明确表示的内容进行推理, 以发现作者隐含的意思。在理解全篇中心思想的基础上, 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4. 培养整体阅读能力
整体阅读就是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从划分的意群来看, 句子中各个单词的重要性并不是一样的。有的具有关键词义, 有的词只是结构符号, 还有的只是传达辅助信息。在快速阅读中, 可把这些语言的多余部分省去, 并不会影响文章的整体意思。视线跳动也只是从一个中心意群词跳到另一个中心的意群词上。从意群到意群, 甚至以句子为单位进行阅读, 不仅速度快, 而且有助于理解。因为有很多单词是很难确定其准确意思的, 只有读完一个词组、一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 才能明确其意思。练习的时候, 可用手掌盖着一行一行的词句, 然后逐行放开再迅速盖上, 看自己能抓住多少意群和实意词, 开合时间越短, 抓住的单词越多, 以意群为单位阅读的能力就越强。阅读是一种不断证实、不断否定的积极活动, 不是单纯地看词解意的被动活动。对积极阅读来说, 预测文章内容、判断文章中心议题很重要。所谓预测, 就是根据上文已出现的语言信息, 对后面的信息作预示分析, 也就是说, 在已知信息基础上对随之出现的信息做出初步推测, 使我们的思路能跟上文章内容的发展, 不断印证或者否定我们的推想。这有利于理解和阅读的顺利进行并可加快阅读速度。通过预测, 使我们的思维对新出现的信息有所准备和做出推测, 从而促使思维积极活动。
同时在阅读中, 要善于利用文章中明确表示的内容, 进行正确的推理, 以发现作者隐含的意义, 对要求理解某句或者某段的含蓄意义, 必须在文章中找出所涉及的关键词语, 仔细阅读, 在理解全篇中心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关键词一般是分句, 短语的起始词, 即分句的引导词或意群的第一个词。找到引导词, 就能找到各个分句, 化整为零, 逐个击破。抓住意群的起始词, 就能理清各个语法成分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采用略读法, 可抓住文章的中心, 是快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5. 选材要恰当
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 选一些难度适中或者略低于所学教材, 生词率在一定范围内, 题材广泛, 有趣味性, 可读性强的应用文、记叙文、科普文章等, 内容要由浅及深, 每天坚持阅读, 持之以恒, 阅读能力和速度就会逐步地提高。如所选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太深奥或者生词太多, 内容枯燥乏味, 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和技巧就无从谈起。
总之, 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概括能力、背景知识和处理策略等互相作用的结果。它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去分析, 推理并做出正确的判断。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 平时还需要广泛地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及对该国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鼓励他们在课外大量阅读, 敢于实践, 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英语阅读的提高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只有在积累一定的经验, 并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和阅读技巧的前提下, 再循序渐进, 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棪.如何快速提高英语阅读效率[J].语数外学习 (英语教育) , 2013, (3) .
[2]郑乙荣.关于初中英语词汇学习难点及其教学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 2012, (6) .
[3]周茂玲.探析高职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建议[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20) .
[4]王素霞.浅谈高职英语泛读课教学[J].河南教育 (中旬) , 2011, (2) .
阅读方法和技巧 第10篇
做文言文试题时, 应打破试题的顺序, 首先关注文段后的注释, 因为注释常常有提示作用;其次就是先看“分析概括题”, 因为, “分析概括题”选择项中分析概括的内容大部分是正确的, 这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重点字词的解释等, 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段。因此, 我们做题之前, 应该从后往前, 先看“分析概括题”, 再按顺序从前往后来做, 这就是所谓的“倒看正做”原则。
方法:
1、断句题———排除法
断句题的基础是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 据语感能断开的先断开, 然后巧用句中的“名词、动词、虚词、句子成分、固定结构和句子的对称性”等断句,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排除法来排除干扰项。
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二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正确的是C项。句子中“八虎”是刘瑾等八人的外号, 应与前面的“刘瑾等八人”连在一起, 不应断开, 故排除A、B两项。“文每退朝对僚属”显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所以在“语及”后断句, 故又排除D项, 所以正确的是C项。
2、古文化常识题———捕捉法
近几年的高考古文化常识题, 内容上主要考查三类:一是古代礼仪、称谓等有关的词, 二是古代的官名及表官职变动的词, 三是古代纪年、纪日等有关的词;能力上主要考查掌握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古文化常识题的审题非常重要, 命题者常在字眼上作出“陷阱”, 同学们往往因一个词没看清, 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如能针锋相对捕捉着字眼, 答案就会正确。
3、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文言文的分析概括题, 分析或叙述的错误只是一个小点, 可能是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和强加因果关系等, 所以做分析概括题, 我们首先明确干扰角度, 然后就可以把选项代入原文找出文段中与选文中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照, 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 就可准确确定答案。
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文为官清正, 关注民众生活, 他在湖广, 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临境争地一事, 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 年成歉收, 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 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 敢于奏议国事, 武宗继位, 诸项费用供给不足, 他不顾非议, 一再提出自己看法, 有关机构冗员渐增, 他援引成例, 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嫉恶如仇, 尽力遏制权幸, 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 不理政事, 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 冒死谏诤, 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折, 饱受政敌陷害, 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 逮捕韩文, 释放后又两次罚米, 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 韩文才官复原职而后退休。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不正确的是B项。对照原文, 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的错误有几处, 首先“援引成例”错, 韩文并没有援引成例;其次“一再, 着手”的表述也不正确。所以B项答案是不正确的。
4、文言虚词题———对比法
文言虚词的题型大部分是一句是出自原文, 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将这两个句子中的虚词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答题时, 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 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跟另一句进行对比, 据虚词的位置和词性来进行, 如果位置相同再看词性, 词性相同然后再看用法和意义, 把课本中的解释代进去推断选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看是否相同。
如2013年山东高考试题:
1 0.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因号之为“匡山” B.蛟龙潜于其中
不如因善遇之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C.可挈尊罍而饮D.今乃以“看松”名庵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说阅读教学的方法及技巧 第11篇
一、创设情景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主动积极建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7年级下册(人教版)的《社戏》,鲁迅通过描写儿时“看社戏”这件事,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和怀念。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自己童年趣事,然后引出文本内容,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感受鲁迅对童年的眷恋。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课文生动地再现于学生眼前。比如7年级上册《小圣施威降大圣》(人教版)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西游记》电视剧的相关情节,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环境。通过这些情景创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小说。
二、改革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课型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散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教学目标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更多在于增强学生自身素质。所以在初中小说阅读教育中,教师既要确立自己引导者的身份,大力调动学生的热情,完成文本的阅读获取信息。还要确立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身份,不能让自己的思维束缚学生,让学生阅读去感受小说的魅力。
比如在9年级上册(人教版)《我的叔叔于勒》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写作目的是对“飞利浦夫妇”冷漠、拜金后,和学生一起探讨背后的原因——1883年的法国社会矛盾激烈,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纷纷破产,其中一些人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到海的另一边去发财,然后荣归故里。从小说引伸到现实,师生共同探讨相关的事件,将课堂发展到课外,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三、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入选教科书的小说都是经典,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美学价值。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挖掘。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去思考以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开篇让学生带着“谁才是主人公”的疑问阅读。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之后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设置辩论环节。教师可以归纳学生的看法:第一,“我”是主人公,因为故事是由“我”作为明线来叙述全文的。第二,“我的叔叔于勒”是主人公,因为故事是围绕着他来展开的。第三,“飞利浦夫妇”是主人公,因为他们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分析后老师总结出,小说的主人公是“飞利浦夫妇”。因为这篇小说的主旨在于批评“飞利浦夫妇”,控诉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课堂延伸环节还可以假设“于勒”发现了“飞利浦夫妇”等情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后续的故事。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小说,认真思考分析人物和社会环境,又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表达能力。
四、通过小说写作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阅读教育不能停留在书面的阅读理解、辨思能力和口头的表达能力上,更应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不同的小说有不同的风格,比如《红楼梦》的含蓄典雅,嬉笑怒骂皆成文字;《西游记》的诙谐幽默,浪漫奇幻;《三国演义》的半文半白、词约义丰;《水浒传》的通俗易懂,明快生动。教师应该引导中学生广泛的阅读优秀的小说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比如在9年级下册(人教版)《孔乙己》中,鲁迅先生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寥寥数笔就把孔乙己落魄的穷酸书生形象刻画出来了,形象生动又简洁。学生可以模仿这些优秀的写法,在写作中积极尝试。也可以对一些优秀的小说进行改写、仿写、续写等。模仿是最好的学习,当模仿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始小说创作。只有创作才是永恒,永远模仿别人是无法写出好的作品的。
小说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所以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小说阅读。
浅谈英语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最有效的动力是对于知识本身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习信心。首先,教师设计阅读任务时,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树立学习信心。然后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思考或讨论,得出完成这些任务的构想或方案。
二、要对学生进行正确阅读策略的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理解能力,我坚持在教阅读课时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指导。从读前活动(Pre-reading)读中活动(While-reading)读后活动(Post-reading)三个环节来教学阅读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就从七年级(下)Unit 6 I‘m watching TV.(Section B3a—3c)教学来谈一谈本节课是如何从以上三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读前活动(Pre-reading)——创设情境、激活背景、激趣导入。通过观看一段龙舟节进行的激烈龙舟比赛视频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扫清部分生词障碍,为学生迅速进入阅读状态做好铺垫。在观看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When is Dragon Boat Festival?(2)What do people often do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引进话题,提问的方式由浅入深,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使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支撑下,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来表达the same or different的观点,这正是本课的中心,完全达到了引课的目的。
2.读中活动(While-reading)——总揽全文,以读促知。读中活动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结合语篇信息及自身背景知识建构意义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经验的有效途径。在此环节,我指导学生进行篇章结构分析,熟悉阅读文章的体裁、框架和内容,侧重培养学生总结和提取信息能力。此环节我采用听读,略读,精读。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填写表格,用图表呈现文本中的人物在不同国家,龙舟节同天所做不同事。表格设计内容涉及到(人物+地点+动作+时间),也就体现了文章的篇章结构,把图表的信息串起来就是一片完整的文章。这样的设计是学生一目了然,既掌握了文章的间架结构,又进一步整体的掌握了文章内容。同时,表格的填写为下一步学生复述文章和写作提供支撑、降低难度。这样的表格设计有助于认知的条理化,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较详细的篇章信息。为复述和写作搭建了框架。
3.读后活动(Post-reading)——提取精华,学以致用。读后活动是对语篇阅读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估,也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和运用。活动设计基于文本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读后活动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最佳方式,是读与写整合的最好体现。我指导学生表格内容进行复述、既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锻炼了他们组织篇章的能力,又使学生能对所学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变文章中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了语言的精练度,为写作埋下伏笔。
4.写作(writing)—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英语写作是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内在化语言知识和表达方法,通过思维进行外在化输出的创作。此环节中,由于有读前和读中活动的充分铺垫,读后的写作学生就不会有太大阻碍。这是一篇要求描写人物活动的短文。首先要明确每个人正在做的事。运用现在进行时态写出目的是让学生内化语言知识和表达方法,指导学生先确定主题句,再考虑扩展句,同时注意语句之间关联和整体衔接等等。让学生通过思维进行外在化输出的创作,从中体味英语文本的文化意蕴。从而是学生能够“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输入—内化—输出水到渠成。
5.总结(summary)——情感升华。本节课上教师不仅要发挥教学的功能,也要发挥其教育的功能。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心灵的熏陶。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East,west,home is best.总之,本堂课在读前、读中、读后活动的设计都贯穿了一条主线,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
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英语感语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平时多朗读,多背诵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养语感。朗读背诵是培养我们语感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读得多,读得好,才能体会到句子、文章的内容,并受到感染。
总之,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必须经过长期、大量、广泛的阅读才能逐步积累知识和经验,养成良好的语感,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各个阅读环节的循序渐进,切实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文朝晖.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9).
[2]雷燕.例谈有效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8,(1).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网址:阅读方法和技巧12篇(全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78568
相关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阅读技巧和方法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阅读理解的八大技巧和方法(精选3篇),小学阅读理解的八大技巧和方法
阅读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模板9篇)
小学语文阅读题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讲解2021
阅读书籍的方法和技巧(精选5篇)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精选5篇)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