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谈 | 那些慢慢被改变的生活习惯
用慢镜头记录生活,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美好瞬间。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慢生活理念# #慢节奏体验#
在小编看到一篇文章里提到
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在渐渐的“西化”
比如早餐
以前我们多吃豆浆油条
炸得金黄酥脆的油条
搭配醇厚甜蜜的豆浆
热乎的瞬间叫醒睡了一夜的精气神
而现在
我们却像西方人一样
早餐多吃面包煎蛋喝牛奶
因为这样更健康和营养
要知道
油条含油量极高
豆浆也属于中脂性食物
一顿下来油脂的摄入量是远远超标的
虽然,豆浆油条明明更好吃些
这也正反应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
西方人重理性与科学
饮食追求营养
而中国人则讲究
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
饮食追求味道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饮食就好比为一生物机器添加燃料
特别讲究事物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
等等的含量是否搭配合适
卡路里(热量)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营养成分能否被人体很好的吸收
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这些才是烹饪中的大学问
至于色香味如何
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而我们从来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例如著名的中式哲学三问
能好怎
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正反应了中国人对味道的追求
我们赞美美食的时候
总爱说色香味俱全
然后真正决定一道菜优劣的
从来都是味道
中国对味道追求到了极端的地步
例如公认的名贵菜
海参、鱼唇、鱼翅、熊掌、驼峰等
主要成分其实是与普通肉皮相仿的动物胶
本身并无美味
全靠用鲜汤去煨
最后成了一个味道的载体
西方人也追求味道
但是完全让位于营养
他们多生吃蔬菜
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
连洋葱、西兰花也都是生吃
沙拉宛如一盘兔子饲料
因为青菜一经加热
维生素就会被破坏
营养也就流失了
而中国对营养的追求则在味道之下
中国做菜讲究五味调和
加工过程会以热油炸以及文火攻
但这都会使得菜肴中营养成分被破坏掉
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
重视以食养生
但是我们的烹饪方式损失了许多营养成分
西方人对食物营养的追求
还体现在烹饪过程中
他们烹饪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烹饪时间精确到秒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他们的厨房常备有天平、量杯、定时器
以至于他们做出来的食物就好象流水线
全都一个味道
牛排从纽约到旧金山没什么区别
配菜也只有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
而中国就完全不同
一样的食材
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
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道菜
所用的配菜及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据厨师个人特点而有所不同
就是同一厨师同一个菜
也会根据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而做调整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里说
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
这种文化差异亦体现在饮食上
西方除了少数汤菜,如罗宋汤
是以多种荤素食材集一锅而熬之外
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
所谓的土豆炖牛肉
也是炖好的牛肉加上煮熟的土豆
而不是像中国土豆牛肉一起炖
即使调味品也都是现吃现加
而我们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高境界
表现在烹饪上
就是主张"五味调和"
所以中国几乎每道菜
都要用到两种以上的食材和多种调料
即使家常菜也要讲究搭配
如西红柿鸡蛋、青椒肉丝、芹菜香干
所以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
这种区别也反映在用餐礼仪上
西方奉行分餐制
各点各的菜
人各一盘各吃各的
各自根据自己口味随意添加调料
前菜、主菜、甜点分的十分清楚
一道吃完再吃第二道
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
而中国人则团团坐合吃一桌菜
冷热酸甜各种味道各种菜同时下肚
前面也提到
西方也重视味不过是在营养之下
因此他们比较注重食物本身的味道
不会添加过多的香料夺取食物本身味道
尤其不会使用味精等调味品
大名鼎鼎的米其林
就是依据这个做评级的
而我们也开始受其影响
在做菜的过程也慢慢的重视营养
也更多的探索和挖掘食材本身的味道
我们也开始认同品质绝佳的牛肉部位
应该通过简单的煎制
搭配最简单的海盐与黑胡椒
这种吃法
比如菲力部位也就是牛柳
我们更喜欢成煎制三、五分熟
感受它柔嫩多汁的口感
以及带有甜味和奶味的肉香
而不是将其切成条状配上尖椒
一锅炒之后剩下的辣味
孩子吃牛肉,就找牛哈哈。牛哈哈的使命:让每个孩子都能吃上健康好牛肉
网址:生活杂谈 | 那些慢慢被改变的生活习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81529
相关内容
有哪些生活小习惯,可以慢慢改变你的性格或生活?有哪些生活小习惯可以慢慢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生活 改变一个人性格的生活小习惯
极简生活:慢慢变有钱的23个习惯
有哪些生活小习惯,慢慢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者生活?
有哪些生活小习惯能慢慢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
有哪些生活小习惯,可以慢慢地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者生活?
慢慢改变一个人性格的10个小习惯
生活|生活习惯的微小改变,是远离慢病的核心关键
生活中有那些可以慢慢改善生活的小事情?
慢性病=生活习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