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环经济20年:回顾与展望
参与家电回收计划,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生活常识# #生活建议# #节能技巧# #二手家电回收政策#
序
有必要梳理中国循环经济过往20年的实践历程,深入整理多年来的经验和成果,推动讨论与化解行动中的障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拓宽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自2004年12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次写入国家文件起,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已有20年,来到了回顾与展望的节点。当下,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应用爆发点上,更有必要强调,要运用相应技术的潜力,进行有效的多边合作,更好地向循环经济转型。这离不开四个层面的创新:制度与机制、技术与基础设施、金融与投资,以及土地与空间利用。
以口述访谈形式,澎湃研究所正在记录这20年来,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企业家和工程师等,与世界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思考和讨论,推进循环经济实践的过程。同时,结合近年出现的创新循环实践,借由征集到的循环经济20年跨国行动实践,澎湃研究所进行了若干调研,围绕上述四个层面的创新,通过资金、技术与人力三类线索,展现在中国推进循环经济的过往历程、如今的潜力和挑战,并归纳面向未来的十条建议。
一、充分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机遇
需要抓住数字化、智能化的机会,从企业供应链管理入手,使技术能够面向循环经济服务。
当下新一轮技术革命,产生了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进步及其组合,掀起了全球价值链的巨变。其本质是利用数据的能力大大提升。这一方面,意味着人类对资源的攫取能力增强,对生态环境构成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由于能够实现更为精细的溯源,为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线性增长模式,向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趋势。在运用先进技术提高效率的同时,企业也能追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完整动态数据,包括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环境足迹等。通过产品碳足迹的透明化追溯等,包括采购商与消费者在内,更多部门已意识到线性增长系统中产品和资源的消耗,正逐渐转变心态,主动选择能够实现环境净正性的产品。这一趋势意味着,废弃物的概念消失,转变为有价值的资源,进入新的生产链条。
面向绿色低碳的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正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切入点。供应链对应的“范围3”碳排,与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密切相关。据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研究,推进循环经济可减少45%的碳排放。中国过往沿着生态产业园区的路径发展循环经济,打下了绿色供应链的基础。未来则需强调,循环经济的基础在于企业。需要通过ESG等体系,令更多企业面向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转型,带动各自供应链上的企业提升能力,在世界层面形成引领意义。
另外,循环经济的链条需要系统支持。城市层面也需运用最新技术,做好源头减量和回收利用,与企业、园区等主体相互支持,这正是“无废城市”的建设方向。这一链条也需上溯到能源端,推动算力网络的绿色化。
苏州吴江盛泽是长丝织造的重要生产基地。 盛萱 图
纺织业是仅次于石油产业的第二大污染源,且属高耗能行业,对环境的意识尤其敏感。中国首次明确提出“绿色纺织”概念,是在2003年第三届中国纺织博览会。当时世界纺织业正向中国转移,产业存在粗放型发展趋势,需要向集约和精益方向调整。对外开放度高的中国纺织行业,对外部市场信息尤其敏锐。2008年起,社会责任体系就引起外贸企业重视。当时,许多国外买家在确定合作伙伴时,会将企业生产环境、员工待遇等作为合作先决条件。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制定的《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较早的行业社会责任体系。
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仍然一枝独秀。近年来,为实现“双碳”目标,以及对接国际社会碳足迹等要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绿色发展的目标 ;《纺织行业碳中和工厂创建和评价技术规范》《碳中和纺织品评价技术规范》和《纺织品碳标签技术规范》三项团体标准已发布,碳中和产品、碳中和工厂标准试点也已启动。
纺织品是变化最快、样式最多、结构差异和工艺差异变化极其复杂的商品。从生物质纤维、再生纤维等新型材料的研发,到纺丝、织造、染整等加工生产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再到引领绿色潮流的品牌商对接,纺织产业链条的前中后端,都在不断发生各种技术创新,正与绿色转型、循环经济等内在要求相契合。
从材料方面看,从纺织向化工延伸,发展出诸多可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新材料和工艺,比如用于高端产品的碳纤维,又如利用负碳技术而来的碳捕集纤维,等等。就此,该环节已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性质。
加工生产方面,目前的工业机器人,难以做到对柔性布料妥善处理,该环节仍属劳动密集型。在此寻求突破,正是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倘若机器人最终能够处理柔性面料,相应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无疑可为更多智能工厂场景带来解决方案,同时令碳足迹与环境足迹等更易计算。另外,运用植物性染剂等,也可减轻甚至消除对环境的影响。
在消费品牌方面,用回收塑料制作纤维,纺织行业已推进了十多年。如今甚至可追溯制作衣服的塑料从哪片大洋回收。这能连接更大的消费者信任。比如,在滑雪、登山、长跑等户外运动方面,需要运用易干、抗菌的功能性织物,这类用户也会更认同生态自然的理念。由此,生态纺织品的设计开发和制造,更好地与消费者的认同接轨,也不断拓展出新的品类。
网址:中国循环经济20年:回顾与展望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86349
相关内容
中国循环经济20年:从游击队到正规军二手交易火 循环经济热——中国青年网
澎湃新闻调研报告:对中国循环经济的十条建议
中国清洁能源70年回顾与展望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分析2023
闲置经济崛起:以旧换新引发的循环消费热潮与未来展望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解读 循环经济行业市场分析
循环经济及其发展措施
到2025年,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循环经济发展空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