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年心理健康④|如何帮老人打破闭塞生活?“互助+创意”活动把老人请出家门
参与老年人健康讲座,关爱老年人健康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社会公益活动#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退休之后生活节奏改变,自身的身体机能慢慢减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逐渐离去……因为各种原因,一些老人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单调和闭塞,由此也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有社区和机构关注到了这一点,利用各种办法吸引老人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老人的社交圈子拓宽了,生活也变得更丰富多彩了。
加入社区志愿队 退休生活更充实了
今年62岁的杨静波,是石油大院社区文明劝导队的一名队员。同时,他还身兼着社区“萤火虫”老年互助社队员的任务。“我在社区的老人里算年轻的,平时就会帮帮那些年龄更大一点的老同志,给人家提提东西,有时候还到家里聊聊天。”

杨先生现在是和老伴以及93岁的父亲同住,早些年,他曾经在石油大院社区生活过,之后搬去了别的地方。2020年,他带着父亲又住回了这个社区。那时杨先生还没退休,心思也基本放在了工作上,和社区的沟通并不算多。
“当初并没有想过,退休之后会参与到社区的志愿服务队伍当中来。”但一方面是后来赶上疫情,杨先生在家被隔离了一段时间,社区对家里生活的保障工作做得十分到位,让杨先生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是之后逢年过节,社区的社工也都会来家里看望看望高龄的父亲,杨先生感到十分暖心。“父亲看见社工来,别提有多开心了,我也逐渐感觉到,社区里做的很多工作都是有意义的。”
到了2023年2月,杨先生顺利退休。原本那些投入到工作上的精力,突然一下子不知该用到何处了。因为家里又有老父亲要照顾,平时杨先生也很难长时间离家,每天生活的内容变得单调不少。
“男同志相对来说,不像女同志那样普遍擅长社交,总是能几个人约着一起唱唱歌、跳跳舞什么的,相对比较闭塞。”杨先生倒是有几个同事也住在同社区,无聊的时候,杨先生也会约着和别人一起打打球,但他自认兴趣并不在此。“只能算是一种生活的小调剂,不是能长久发展下去的爱好。”
就在杨先生思考,如何才能让退休生活更有乐趣时,社区正好抛来了橄榄枝。2023年年底,社区的文明劝导队和老年互助队都需要招募新队员,因为之前打过交道,社区询问杨先生要不要加入,杨先生仿佛“找到了组织”,欣然同意。
“参与到社区活动当中之后,生活一下子变得更丰富了,也更有目标了。”文明劝导队会在有重大活动时站岗值班,平时也会参与一些社区巡逻、环境维护等工作。杨先生除了做好日常轮班工作,平时也会期待着社区发来新任务新指示,多发挥发挥自己的余热。
社区的值班和巡逻任务一般是两人一组,杨先生和一位大他六七岁的魏师傅经常搭班,两人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从国际问题、社会热点到家长里短,两个老伙伴无所不聊,彼此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要是不参加这个队伍,我估计都认识不了魏师傅,平时在社区里见着都不一定打招呼呢。”除了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圈,杨先生在参与社区工作,尤其是到其他高龄老人家里拜访聊天时,他总会想起社工来自己家时,父亲那开心的笑容。“人家把爱心带到我们家里来,我愿意把爱心再传递到其他人家里去,我感觉这种工作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愿意长久地做下去。”
给予耐心和支持 老人上课“没什么压力”
“四五年前,门口还有几个老太太能一起聊聊天,现在没有了……”今年85岁的徐秀英老人,家住德胜门内大街265号院的一处平房。以前没事的时候,她喜欢和街坊邻居聊聊天,可跟自己相熟的几个老伙伴,近几年都相继过世,徐奶奶能聊天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因为自己腿脚也不太利索,徐奶奶走出家门的次数也变得越来越少。
因为生活实在有些单调,徐奶奶曾经也想过,去社区参加一些活动。她自己不会唱歌跳舞,但她愿意坐在旁边看和听,由于徐奶奶腿脚不便,近几年也很少参与社区活动。“我有一个代步车,用它走平路还能走,爬楼梯是有点费劲,到时候还得让人扶我,我就别给社区添麻烦了。”
或许是因为缺乏社交的原因,也可能是年龄在逐渐增大,徐奶奶自认“脑袋变得越来越不灵光”,最大的表现就是“记不住事”。今年4月,她所在的什刹海街道开展了对于老年人的认知障碍筛查活动,徐奶奶被判定为具有“高认知障碍风险”,经心理中心介绍,徐奶奶参与了由什刹海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举办的老年人认知障碍表达性艺术疗愈小组活动。

活动现场,上课的专业老师会先给老人讲解一些认知障碍方面的知识,之后还会带着大家一起敲鼓、画画、做游戏。
“看,这是老师教我们种的花,叫多肉。”徐奶奶指着自家阳台上的一盆花说道。从如何培土,到如何养护、浇水,徐奶奶一说起养花,话匣子就被打开了。“你看这浇水瓶是我自己做的,我给瓶盖上弄了好几个眼儿……”
“我们的课是每两周一次,目前已经上了四节课了,我们能感受到徐奶奶比以前开朗了不少。”什刹海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心理老师李佳介绍,徐奶奶参加的是西城公益创投项目——西城区老年人认知障碍“社区双预”项目。这些具有认知障碍风险的老人,往往会存在缺乏社交的问题,他们担心自己跟不上其他老人的节奏,担心自己给别人添麻烦,因此不愿意走出家门,不愿意去参与社区活动。而现在,“情况相似”的老人们被聚在了一起,上课时老师也会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支持,老人们参与活动的心理压力会小很多。

“我们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也是为了能扩展一些老人的社交圈。在活动过程中,老人逐渐也能交到新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不但会带动老人参与各种项目,还会鼓励老人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老人在表达的过程中,也伴随了自己的思考,对缓解他们的认知障碍是有好处的。”
“我当时在课上说了什么呀,哈哈,真有点忘了……”面对着记者的提问,徐奶奶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但她表示,虽然具体细节不太记得了,上课时的那份快乐和开心却是实打实的。“下节课是周三下午,在心理中心的活动室上课,这个我记得!到时候我肯定去。”
活动办得有创意 老人才愿意参加
对于一些老人来说,唱歌跳舞没有特长,传统的讲座类活动又缺乏兴趣,能够参与的社区活动数量非常少。久而久之,这些老人与社区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远,社交活动也越来越少。有机构看准了这个问题,通过举办形式更新颖,互动性参与性更强的活动,吸引老人走出家门。
“我们自拍的时候,是不是容易点不到屏幕上的拍摄键呀!我教大家一招,咱们手机旁边有个音量键,点一下音量减弱就能拍了,神奇不神奇?”上午10点,永定路街道八街坊社区的活动室里,老师邹宇正在给一屋子的老人上摄影课。作为永定路街道微生活养老驿站的负责人,邹宇已经给不同社区的老人讲过五六次摄影课,经验十分丰富,上课时的各种小窍门小技巧也引发老人们连连惊叹。

上课之前,邹宇还让报名的老人们提前发一张自己拍过的照片。课上对这些照片的点评环节,也让大家热情高涨。“这张是国际饭店吧?是谁拍的?”台下64岁的刘女士举起了手。邹宇一方面肯定了刘女士的拍摄技巧,一方面又给出了进一步优化构图的建议,听得刘女士连连点头。
邹宇曾经预想过课程会受老人喜爱,但没想到第一次开课时的火爆程度。那节课原本只规定了30个名额,现场来了40多个人,分别来自好几个社区。之后为了分流人员,邹宇主动把课堂搬到了社区当中,还在微信群里不断嘱咐,之前来上过课的老人先不用来了,每期课的内容是一样的。
在邹宇看来,有些老人生来就喜爱社交,无论办什么样的活动他们都愿意来。但还有些老人,相对会内向一点,活动形式必须有创意,内容上有吸引力,他们才愿意参加。“正因为如此,举办什么样的活动就很有讲究了,摄影课也是经过我们多方考虑之后敲定的形式,一方面是许多老人对于手机摄影有需求和热情,另一方面摄影课的形式也比较活泼,参与感强。”

邹宇的摄影课,确实吸引到了一些之前“不太爱参与活动”的老人。比如75岁的任先生,此前他的消遣就是出门遛遛弯,对社区里的其他活动不太感兴趣,也很少参加。而这次的摄影课,他本来只打算过来简单听一听,没意思大不了先走,没想到一听就是一个多小时,还学了像是“九宫格构图法”这样的新鲜玩意,感觉收获很大。
“我们不仅有课堂内的教学,也有带领老人们出门拍照的环节。”邹宇介绍,在之前的实践课中,他明显能感觉到,有些老人不太敢去和别人交流,每次老师在讲解时都会游离在“外圈”。对于这样的老人,邹宇也会重点关注,主动招呼他们多拍一些照片,大家一起点评。“一来二去,这些老人明显也能融入集体当中了,上过好几次课之后,有些之前不认识的老人都变成新朋友了,这也是我们特别希望看到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关爱老年心理健康④|如何帮老人打破闭塞生活?“互助+创意”活动把老人请出家门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89300
相关内容
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自助方法与生活调适【关爱老人】如何关爱老人
打造温馨社区,关爱老年人生活
【科普】关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知识
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爱老年人PPT课件
如何通过家庭关爱助力老年人健康?
互助养老平台成为老年人好帮手
劳动保障老人APP:关爱老年人的贴心助手
帮助居家老人生活的设备
江苏各地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向前一步,把“关心”送到老人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