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阅读技巧#
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提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少家长和老师都头疼:明明买了一堆书,孩子却只翻几页就扔在一边;好不容易读完一本,问他讲了什么,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更别说让他从书里学到点什么,简直像“天书”一样难。其实,课外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培养的技能。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选书、阅读、吸收”三个核心环节,结合真实案例和可落地的步骤,聊聊怎么让孩子从“不爱读”到“读得懂”,再到“读有所获”。
一、先搞懂:孩子不爱阅读,问题可能出在“第一步”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不爱读,就是没兴趣”,其实未必。我接触过一个四年级学生的妈妈,她每天逼孩子读《论语》《史记》,理由是“经典必须从小读”,结果孩子一看到书就躲进厕所。后来我建议她换本孩子喜欢的科幻小说,没想到孩子当天就抱着书读到了睡觉时间。课外阅读的“拦路虎”,往往不是孩子没兴趣,而是我们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痛点1:选书全凭“大人觉得好”,忽略孩子的“兴趣锚点”
不少家长选书时,要么盯着“老师推荐书单”,要么跟风买“畅销书”,却忘了问孩子:“你最近对什么好奇?” 比如男孩喜欢汽车,却被逼着读童话;女孩沉迷动物,家里却全是作文选——就像强迫爱吃辣的人顿顿喝甜粥,怎么可能有兴趣?
痛点2:把阅读当“任务”,孩子觉得“读书记得累”
有位爸爸跟我吐槽:“我儿子读《西游记》,我让他每天写读后感,结果现在一提看书就哭。” 阅读本来是放松的事,一旦变成“必须摘抄好词好句”“必须写心得体会”的任务,孩子只会把书当成“作业”,自然会抗拒。
痛点3:家长自己不读书,却要求孩子“爱上阅读”
最扎心的是,有些家长手机不离手,却指着孩子说“你怎么总玩手机,快去看书”。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如果你每天回家就刷短视频,却指望孩子安安静静读一小时书,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家庭的阅读氛围,比任何“说教”都有用。
二、选对书: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阅读像“玩游戏”一样上瘾
选书是提高课外阅读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记住:没有“必须读的书”,只有“孩子愿意读的书”。 哪怕一开始读的是漫画、绘本,只要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就是好的开始。
1. 用“兴趣锚点”找书:从孩子的“热爱”延伸阅读
什么是“兴趣锚点”?就是孩子平时最关注的东西——可能是动画片、玩具,甚至是“为什么天是蓝的”这种奇怪的问题。顺着这个“锚点”找书,孩子会觉得“读书是在探索我喜欢的世界”。
举个例子:
如果孩子喜欢恐龙,别直接买《恐龙百科全书》(太枯燥),可以先从漫画版《恐龙王国大冒险》入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还有恐龙小知识;等孩子熟悉后,再推荐《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类科普书,最后甚至可以延伸到“远古时代的人类”相关书籍——从一个兴趣点,慢慢打开阅读的“辐射圈”。
实操步骤:
观察孩子最近常说的话题(比如“妈妈,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
去书店/图书馆找相关主题的“低难度读物”(图文比例1:1最好,文字别太多);
买回来后,自己先读一遍,挑出里面最有趣的片段,故意在孩子面前“剧透”(比如:“你知道吗?这本书里说,月亮其实不会跟人走,是因为……”),勾起他的好奇心。
2. 分龄选书:别用“高年级标准”要求低年级孩子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水平和注意力时长差异很大,选书时一定要“适龄”。比如:
1-3年级(小学低段):优先选“图画书”“桥梁书”,文字简短、有拼音,故事有趣(比如《小猪唏哩呼噜》《神奇校车·桥梁书版》),重点是让孩子觉得“读书比动画片简单”;
4-6年级(小学高段):可以读“章节书”“科普故事”,比如《夏洛的网》《法布尔昆虫记(美绘版)》,文字量增加,但依然有故事性,能培养孩子的“持续阅读能力”;
初中阶段:可以尝试“经典简写版”“历史故事”“成长小说”,比如《小王子》《明朝那些事儿(少年版)》,开始引导孩子思考书中的情感和道理。
提醒: 别迷信“名著必读”,如果孩子读不懂《红楼梦》,硬逼他读只会让他讨厌阅读。可以先从“名著改编动画”“漫画版名著”入手,等他有兴趣了,再读原著也不迟。
三、读进去:用“互动式阅读”代替“被动翻书”,让孩子“边读边思考”
选对书后,很多家长又遇到新问题:孩子虽然愿意读了,但只是“翻书机器”,眼睛扫过文字,脑子里什么都没留下。这其实是因为孩子在用“被动阅读”——就像看风景时坐车太快,什么都记不住。想要让孩子“读进去”,关键是用“互动式阅读”,让他边读边“动脑子”。
1. 阅读时多问“开放性问题”,别只问“记住了什么”
很多家长读完书会问:“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主人公叫什么名字?” 这些问题只能检验“有没有读”,却不能促进“理解”。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引导孩子“思考”。
比如读《夏洛的网》,可以这样问:
“如果你是威尔伯(小猪),听到夏洛说要救你,你心里会怎么想?”(引导共情)
“夏洛用蜘蛛网写了‘了不起’‘光彩照人’这些词,你觉得她为什么选这些词?”(引导分析)
“如果最后夏洛没有死,你觉得她和威尔伯会一起做什么?”(引导想象)
小技巧: 提问时多用“如果是你”“为什么”“你觉得”,少用“对不对”“是不是”——开放性问题才能让孩子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回答“是”或“不是”。
2. 把“书里的内容”和“生活经验”连起来,让阅读“有温度”
孩子对“和自己有关的事”最感兴趣。如果能把书里的内容和他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阅读就会从“别人的故事”变成“自己的体验”。
比如读《爷爷一定有办法》(讲爷爷把旧毯子改成外套、背心的故事),可以问孩子:“你还记得上次你的牛仔裤膝盖破了,妈妈是怎么给你补的吗?爷爷和妈妈是不是很像,都很会想办法?” 这样一来,孩子会觉得“书里的事离我很近”,自然会更投入。
再比如读科普书《为什么会下雨》,可以在下雨天带孩子出门观察:“你看,天上的云厚厚的,是不是书里说的‘积雨云’?我们来看看雨滴是不是像书里画的一样,是小水珠变重掉下来的。” 把“纸上知识”变成“生活观察”,孩子不仅记得牢,还会觉得“读书真有用”。
3. 用“角色扮演”“画画”让阅读“动起来”,适合低龄孩子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坐着不动读书”太难了。可以把阅读变成“游戏”:
角色扮演:读《三只小猪》时,孩子演小猪,家长演大灰狼,对话部分大声读出来,动作夸张一点(比如大灰狼“咚咚咚”敲门时,用手拍桌子);
画画:读完《猜猜我有多爱你》,让孩子画一画“你觉得爱有多大”,有的孩子会画“像天空一样大”,有的会画“像家里的房子一样大”——画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理解“爱”的过程;
续编故事:读《龟兔赛跑》,问孩子“如果兔子这次没有睡觉,但是乌龟在路上遇到了一条河,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让孩子自己编结局,既有趣又能锻炼想象力。
四、记得住:用“输出倒逼输入”,让孩子从“读过”到“读懂”
很多家长说:“孩子读了不少书,可一到写作文还是没词,这阅读不是白读了吗?” 其实不是白读了,而是少了“输出”这一步。阅读就像“吃饭”,输入是“吃进去”,输出是“消化吸收”——只有把“读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写出来,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1. “口头输出”:每天10分钟“阅读分享会”,比写读后感更有效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写读后感”是负担,但“聊天”是天性。可以每天睡前花10分钟,和孩子搞个“阅读分享会”:
让孩子当“小老师”,给你讲今天读了什么(哪怕只讲一个片段);
你故意“提问”:“后来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引导他讲清楚;
如果孩子讲得乱,别打断,等他说完后,你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再问他:“妈妈这样讲,和你想的一样吗?”
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孩子不仅能把故事讲清楚,还会主动分析“谁做得对”“如果是我会怎么办”——这些都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体现。
2. “动手输出”:用“思维导图”“阅读手账”梳理内容,适合中高年级
对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教他们用简单的“工具”梳理阅读内容,比如:
思维导图:读《西游记》某一章节时,画一张“人物关系图”(唐僧、孙悟空、妖怪之间的关系),或“事件流程图”(遇到妖怪孙悟空怎么打最后怎么解决);
阅读手账:准备一个小本子,让孩子写下“喜欢的句子”“不懂的问题”“读完的感受”,甚至可以贴上书里的插画、自己画的小图。不用追求工整,重点是“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我见过一个五年级学生,读《哈利波特》时,在手账里画了霍格沃茨城堡的平面图,还写下“如果我收到录取通知书,最想上哪门课”——这种输出,比单纯的“摘抄好词好句”更有意义。
3. “生活输出”:把书里的知识“用起来”,让阅读有“成就感”
最高级的输出,是把阅读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活中。比如:
读了《垃圾分类小百科》,让孩子当家里的“垃圾分类监督员”;
读了《美食里的数学》(讲烘焙时需要称重、算比例),和孩子一起烤饼干,让他用书中的方法计算“面粉和糖的比例”;
读了《情绪小怪兽》(讲情绪管理),孩子生气时,你可以问他:“你现在是不是‘红色的小怪兽’?我们想想书里说的,怎么让它变‘蓝色’(平静)?”
当孩子发现“读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他会更愿意主动阅读——因为阅读不再是“任务”,而是“帮他变得更好的工具”。
五、家长必看:提高课外阅读能力,这3个“坑”千万别踩
最后,想提醒家长们:培养阅读能力是“慢功夫”,急不来。以下几个常见的“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1:“读得越多越好”,盲目追求“阅读量”
有的家长每天逼孩子读1小时,一周读5本书,结果孩子囫囵吞枣,什么都没记住。其实,阅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与其让孩子一年读100本“没印象的书”,不如让他认真读10本“能记住、能讨论、能用上”的书。
误区2:“只让孩子读‘有用的书’,不准读‘闲书’”
很多家长觉得漫画、科幻、故事书是“闲书”,只有作文选、名著才是“有用的书”。其实,所有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快乐”的书,都是“有用的书”。漫画能培养想象力,科幻能激发好奇心,故事书能学会共情——这些能力,比“多背几个好词好句”更重要。
误区3:“我没时间陪读,孩子就没法好好阅读”
有的家长工作忙,觉得“没时间陪孩子读书,他肯定读不好”。其实,陪读不是“必须全程盯着”,而是“创造阅读的氛围”:你可以和孩子约定“每晚7-8点是家庭阅读时间”,你看你的书,他读他的书,哪怕各读各的,安静的氛围也会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正常的事”。
写在最后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从来不是“逼孩子多读书”,而是帮他找到“阅读的乐趣”和“阅读的方法”。就像走路一样,一开始需要家长扶着、引导着,但只要方向对了,孩子终会自己迈开腿,越走越稳。
别着急,给孩子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耐心——当阅读从“任务”变成“习惯”,从“负担”变成“享受”,你会发现,孩子不仅“读得懂书”,更会“读懂生活”。
网址: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90622
相关内容
如何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怎么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考点: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效率的策略
怎样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方法是什么
课外阅读能力层次提升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尝英美文学片段阅读 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对一节英语课外阅读课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