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艺术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5-07-26 19:20

艺术审美教育:培养生活艺术素养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健康生活艺术# #心灵调适艺术#

文|古木之

编辑|古木之

前言

在素质教育中,美术和美学是不可缺少,又是具有相当深刻影响力的一种“核心体”。

美术美育是在新时代下,为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生活化”的美术培养,它使学生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受,并使之成为一种美的理念;美术美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美术美学观还处在一个不断提升的时期。

《地方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什么是艺术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其目的和目标是什么,其通过怎样的方式和运用,以及其划时代的意义。

这都是本文要着重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比较

广义上的艺术教育,可以被认为是指通过美学或艺术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达到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审美境界、陶冶心性和性情等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经常提到“审美”与“美育”,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与联系?

美育,是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育的层面,即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通过审美的鉴赏、审美的创造和审美的评判,去陶冶人的审美情操,把人的审美情操推向超越、自由和创造的新境界。

在当今社会,以审美为主体的美术教育,在许多学校的教学中常常将美术教育与美育混为一谈。

的确,美术教育和美育之间存在着许多的联系。但是,如果仔细探究,就会发现,美术教育与美育并非一脉相承,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美术教育既有美育的作用,也有其他的作用。尽管美术教育与美育并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它们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依托,很自然、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素质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的联系

素质教育是指根据《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根据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积极的教学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态度、能力、思维、认知的培养,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

美术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方向,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手段和丰富的教育内容,而且它已经成为了受教育者最容易接受的,最有活力、最贴近生活、最富多元化的一种教育形式。

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美术美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主要体现在:文艺文化的普及和文艺的提升。

我们可以说,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就有了艺术。美术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从幼儿的启蒙教育到成年社会中的美学传承,无不将对美术的基础理论的把握,当作一项重要的艺术素养来进行审美趣味的培养。

但是,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就必须以艺术性的眼光,不断地从生活中去寻找美,去积累美,去表现美,从而使自己的美学水平从感性的图像提升到理性的认知。

欣赏者把对艺术进行再创造和重新评估,当作一种对艺术进行鉴赏的辨识能力,从而使其对艺术的基础知识更加了解,使其更好地发挥出艺术的美学功能和实际功能。

健全艺术审美,发挥想象创造。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和塑造人的本性,从而达到对人的心灵的纯化,战胜内心的精神异化,达到理性与情感的和谐,从而达到人的心智的不断完善。

“自我”是人类行为的核心与起点,是人类行为发展的起点与核心,是人类发展视觉知觉,提高主客体同质匹配的能力,是人类主体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发展。

陶冶艺术情感,培养人格品质

艺术审美教育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指导学生完成一幅作品,而是要持续地指导学生对美的理解,持续地让学生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知美的心灵,表达美的能力。

美术美育在促进学生表达能力与创造力方面,重视对他们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与情感表达力的培养与提升,有利于他们获得“艺术美”与“个性美”的健康与充分发展,因此,美术美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艺术审美教育的方法及运用

美术美育的途径。美术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等教育方式一样,都属于教育的普遍方式之一。

如:对美学原理进行讲解,对美学结构进行记忆,对操作规范进行练习,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

艺术美学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它有别于其它的教育方式,因此它不应该采用传统的教导方式,而应该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受教者能够积极地用自己的情绪去参与其中,从而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

情感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神经性、自主性等特点,因此,在进行艺术美学教育时,不能使用机械的灌输方式,而要将其转变为引导的方式,让受教者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

美育的应用。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实施美术美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下列常用的方法:

观照的运用。艺术美学教育是一种将情感与理性结合起来的教育,当受教者要想进入一种对艺术形象的观照的境界时,就必须要借助艺术媒介和环境的有意识的指引,才能让受教者以一种受教时所需的虚静心态,去参与到这一艺术教学的过程中。

而观照的具体形态,则可分为“启发”和“引导”两类。

“引导”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指导,它是一种与其它教学方式相区别的观照型教学。

在其它的教育形式中,都不可能脱离出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那种主客体二分的联系。

但是,因为自由动情的原则,艺术教育的引导具有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特点,因此,施教者的话既不能说得过于清楚,也不能说得十分不清楚,只有这种方式,才可以让受教者带着一种主观色彩的审美感受,去对美的真实存在进行评判并体验。

“启发”是指在与教师进行美术、美育教学时,利用对某一事物进行美的界定、说明,并采取激发学生心灵深处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感受情绪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觉到有一种美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情的运用。美术美育是要有情感的。

在这些因素当中,由于艺术审美教育的独特性质,这就导致了它更多的是对感情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持续地激发出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可以让受教者在进行精神上的自由交流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自己的感情当中,把自己的艺术感情和思想渗透到受教者的精神世界中去。

当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感受、体验、欣赏”等方式的连贯。

所谓的“感悟”,其实就是感觉上的领悟。在美术美育的课堂上,学员应该用“印象思维”、“感性理解”、“意念创作”的方式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摆脱已有的定性思考和固定的领悟方式,从自己的心灵中挖掘出更多的领悟,来表现自己的心灵世界。

“体验”指的是受教育的主体所感觉到的一种情绪与内心经历,这些经历既以自己的意识形式,又以自己的生命经历的形式出现,使自己的意识有了一个直观的、真实的反映。

艺术审美教育的体验是基于感悟,把情感意蕴和观念内容置于生活及意识之中,并与受教育者自己的审美经验、生活观念、体验感受等相结合。

“鉴赏”与“欣赏”的区别在于,它包括了批判,是建立在“感受”、“经验”之上的一种认识、一种判断。

美术美育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教育,它不可能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经验。

感受和体验仅仅是一种接受、欣赏的方式,它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它还应该进入一种具有理性意义的鉴赏阶段。这三种力量可以说是互为补充。

操作的运用。它是一种更广泛的“实践”,既有“精神”的,也有“身体”的。从广义上讲,观照和动情都是一种心理操作。

但是,这两种行为是在艺术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施教者引导受教者对意图的感悟和理解,并不是一种以艺术创作为目标的主动的心理操作。

在此,所谓的“心理操作”指的是积极地、主动地对观照和情感视野中的形象进行描绘和复制,它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造型”是由操作者在各种美术类型中,利用自己的手和眼睛等身体部位,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创作。

通过操纵,让记忆中的艺术形象不再以个体形象的形象存在于脑海中,而将其外在化为客观形象,从而实现美术教学中设置的情境任务。

以上三种方法,还仅仅是施教者在进行美术美育时,对其所使用的几种方法,我们应该在今后的素质教育中,不断地去探索,去发掘,去寻找与美术美育更相适应的新方法。

结语

艺术美学教育不但可以对学生们对美的东西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性进行培养,还可以使他们自己变得更加美丽,从而使他们能够建立起美的理念,发展出美的品格,培养出美的情操,塑造美的人格。

以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向学生展现一个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不雅,将感性的冲动、欲望、情绪纳入审美的形式。

实现自觉的审美境界的重新塑造。同时,通过精神上的冲击与洗礼,培育出一种艺术美学的人生态度,并最终实现对学生心灵的陶冶。

【参考文献】

1.叶运生,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M].成都:四川网民出版社,2001.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网民出版社,2001.

3.卞英杰,杨辛耕.艺术教育基础[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陈慧玲.审美教育[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网址:深度剖析艺术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培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96668

相关内容

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培养
艺术教育与审美培养
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路径
中等教育的学生艺术教育与审美情趣培养.docx
中学审美教育艺术
艺术史教育与审美素养提升
艺术审美教育
艺术史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
艺术品鉴与审美教育
幼儿教师如何利用教育质量监控培养孩子的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