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空间何以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教与学的视角
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投资: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生活品质# #提高生活质量策略#
本文发表于《数字教育》2023年第4期(总第52期)理论探索栏目,页码:15-21。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要
学习空间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支撑底座,如何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研究立足高质量教育的核心特征及实践着力点,从构成学习空间的场所、资源与工具分析其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场所方面,借助实体与虚拟场所的纵向互通和校内校外场所的横向互联,赋能泛在持续学习及五育融合教育;资源方面,借助优质内容与位置资源的联通共享,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工具方面,借助覆盖全教与学过程的多模态智能工具的协同精准作用,赋能高效健康学习、具身沉浸体验进而实现规模个性化学习,以期能够为提升学习空间教学服务性能并有效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教育高质量发展;学习空间;存在方式;赋能路径
| 全文共9126字,建议阅读时长9分钟 |
一、引言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的宏伟教育新蓝图。学习空间作为数字化教与学发生的中介物集群,是以“公平”“优质”“永续”为核心特征,以“双学中心”(学生中心、学习中心,旨在实现个性化及促进教育公平)为实践着力点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的数字化支撑底座[1-2]。当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如何以其为核心基础承载,充分完善并优化学习空间的教学服务性能,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所亟须关注的战略性研究命题。尽管当前学者对学习空间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不可或缺的条件形成了统一认知,但尚鲜有研究从学习空间层面系统探讨其如何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基于教与学视角,从构成学习空间的场所、资源、工具依次分析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3],学习空间的应然存在方式及赋能路径,为学习空间提升教学服务性能进而有效释能来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同时也为我国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行动提供学习空间层面的参照。
一、虚实融通的泛在化场所,赋能教育外化新潜能
学习场所作为教与学发生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驻足之地,其基本形态不仅影响教与学方式的设计及实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赋能教育积蓄与外化新的潜能,提升其育人功能。从工业时代的规模化标准教育转向当前追求的高质量教育(规模化定制),学习场所也需要在以校内实体场所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实体与虚拟、校内与校外场所的互联互通。
(一)何以存在:实体与虚拟、校内与校外场所的互联互通
虚拟融通的泛在化场所是持续供给优质个性化支持服务的基础,也是落实“双学中心”个性化,教育公平的基础保障。各类信息化终端以及多重数字技术的集成嵌入,使得泛在化学习场所得以存在与发挥价值。从立足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场所需求而言,泛在化场所的实现与打造主要需要重点关注两方面的互联互通:
1.实体与虚拟场所的纵向互通
随着我国“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十三五”期间智慧校园的建设及“十四五”期间教育新基建战略的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虚拟场所及校园内的实体场所功能基本完善。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关注实体与虚拟场所的纵向互通构建泛在化学习接口,为高质量教育“双学中心”落地进而赋能个性化学习(优质)、终身学习(永续)及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保障,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学习场所提出的新需求,也是满足信息时代学习者信息化、碎片化学习方式,及混合学习新常态对学习场所变革需求的核心路径[4]。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实体与虚拟场所的纵向联通,又要关注不同层级虚拟场所的全面关联互通,譬如区域虚拟学习场所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的联结,形成纵向联通的教育大场所,为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及差异与个性化学习的开展提供场所支撑。
2.校内与校外场所的横向互联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使每个学习者持续获得适合自身的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解决真实世界复杂问题的能力。然而,学校场所往往多借助模拟真实世界的类教育场景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技能,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真实生活世界。在此过程中,诸多教育理论寻找的问题解决出路是关注真实情境。从校内走向校外,联结校外各类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场所,实现校内与校外场所的横向互联,不仅是教育高质量发展供给真实教育情境实践场所的必需,还是促进激活泛在化学习接口发挥持续赋能价值的关键,同时更是蓄能并外化教育场所育人功能,响应与实践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性举措的关键路径,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均明确提出,要充分汇聚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校外场所(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如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提升课堂教学及课后服务质量等。
综上,通过不同层级虚拟场所以及虚拟场所与实体场所的纵向融通、校内与各类具有潜在教育功效的校外场所的横向融通,构建虚实融通的泛在化学习场所,不仅是个性化(优质及相对公平)、终身学习(永续)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公平)的基础,也是学习空间供给高质量场所支持服务,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存在取向。
(二)何以赋能:全空间场所的互补与融合赋能
实体场所与虚拟场所、校内场所与校外场所无缝衔接融合,形成的虚实融通的泛在化学习场所[5],为寄存于不同位置且映射新知识和技能的各类教育场景发挥专业教育价值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能够为以学校为辐射中心的教育进一步积蓄教育潜能,使其更能外化出服务终身学习和“五育(德、智、体、美、劳)融合”教育的价值,促进培养学习者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1.实体虚拟场所互补赋能泛在持续学习
互通的实体与虚拟场所通过供给泛在化学习接口,使得寄存于实体与虚拟空间中的资源、工具等得以互补,联动式供给持续性教与学支持服务[6],由此创生的价值是:对教师而言,不仅可以为他们设计寓于各类场所(校内与校外)的学习场景,开展更加灵活、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如线下集体授课与讨论等、在线自主探究与展示成果等),还可以围绕学习目标达成的学习指导、评价及干预等支持服务提供场所支持;对学生而言,可以为身居不同位置与区域的学习者随时按需弹性获取适性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指导等支持服务开展自主个性化学习,形成泛在学习新生态提供场所支持;对教育制度而言,可以为教育制度由阶段学习转向终身学习提供条件保障。概言之,其核心价值在于赋能泛在学习新生态的构建,旨在从泛在及终身学习层面关注教育的“公平”“永续”特征,并以此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2.校内校外场所融合赋能“五育融合”教育
互联的校内与校外场所通过支持各类教育场景的联结与创设(如校内教室场所中的类真实教育场景、依附于校外场所的真实教育场景),使教育场景能够实现以校内场所为核心的类真实教育场景与依附于校外场所的真实教育场景的融合与协同,由此创生的价值是:就教师而言,能够助力他们设计有效关联真实世界问题情境的、真正促进“五育融合”理念落地的学习场景(包括课堂教学场景、课后服务场景等),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育人主体责任;就学生而言,能够助力他们在超越学校场所的全空间场所中,置身有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各类场景中开展混合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具身学习以及做中学等,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概言之,其核心价值在于赋能教育场景的立体性创变,旨在从落实“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层面关注教育的“优质”特征,并以此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联通共享的优质性资源,赋能教育释放新动能
资源是传递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为教与学供给动能的重要载体,其存在与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高质量教育对“优质”“公平”和“永续”的关注,要求教育资源在传递内容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优质、联通与共享,以更好地落实“双学中心”。
(一)何以存在:优质内容与位置资源的联通共享
联通共享的优质性资源是促进教育均衡、提升教育质量及为持续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价值载体,也是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3C理念(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中联结为先、内容为本的具体实践响应。5G、知识谱图、移动通信以及AR/VR等技术的支持,使得资源的优质性逐步提升,资源的联通共享也成为可能。从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而言,联通共享的优质资源建设主要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1.优质内容资源的关联共享
内容资源是主要强调资源承载信息的教与学资源。首先,内容资源的优质性,从支持“双学中心”(高质量教育的实践着力点)而言,主要需要体现两大特征:一是多样化表征,如视频、动画等表征形式,借助可穿戴设备表征的体验型资源等。该特征旨在满足不同学段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相同学段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学习需求等,重在赋能提升教育质量及从相对视角促进教育公平。二是结构化表征(也是有效实现关联共享的前提),如资源的存储层级、类目及关系等。该特征旨在赋能有效、高效自主获取与个性化推送资源,重在从资源获取的便捷性及效果、效率层面赋能提升教育效能[7]。其次,内容资源的关联共享,从赋能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视角而言,可以以学科知识点映射的学习问题或任务为参照,形成学科内知识点的纵向关联和学科间知识点的横向关联,并由此建立学科知识图谱。这样一方面便于实现资源的结构化,提升资源获取与推送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映射多学科知识点的学习问题的高效解决[8]。
2.优质位置资源的互通共享
位置资源是主要强调资源存储地点的教与学资源,内容的优质性是其存在前提,其优质性主要通过内容资源的优质性得以体现。位置资源的互通共享需要在当前以校内资源共享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区域内、区域间及相同或不同层级网络学习平台资源的互联互通。通过对不同层级或不同地点资源的汇聚,形成覆盖全学段、全学科及教与学全过程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样一是能够加速资源流动与更新,进一步提升资源的教育价值;二是能够充分发挥已有各类资源的教育价值;三是能够避免重复建设,促进资源的集约高效,与此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及教育的优质均衡和持续性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综上,通过优质内容资源的关联共享、优质位置资源的互通共享,构建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机制,不仅是个性化学习(优质及相对公平)、终身学习(永续)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公平)的根本保障,也是学习空间供给高质量资源支持服务,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对资源的应然存在方式提出的要求。
(二)何以赋能:资源的结构化与持续化赋能
学科内容资源,以及居于不同地点的位置资源的联通共享,构建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体系,使教育具备能够关注横向到边的持续化均衡发展结构和纵向到底的结构化系统,进而根据需求释放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资源均衡发展的新动能。
1.内容资源结构化赋能优质教育
关联共享的优质内容资源创生教育价值。就教师而言:一是助力他们根据班级学情快速选择或“微改造”已有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规避自身优质资源设计及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资源的结构化关联性能够有效减轻他们筛选资源的负担,让他们将更多时间与精力付诸机器难以取代的活动设计层面,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符合他们需求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就学生而言:一是能够有效助力他们开展促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跨学科及自主个性化学习;二是助力他们借助关联化的资源体系建构结构化知识谱系,为高阶思维的形成作铺垫。概言之,关联共享的优质内容资源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教师提供优质适性学习服务,赋能学习者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旨在从教与学过程、结果层面关注教育的“优质”特征,并以此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2.位置资源持续化赋能教育均衡
互通共享的位置资源在内容资源创生的价值基础上,能够进一步从受益群体覆盖面上提升资源的价值效用:就教师而言,各类平台协同汇聚形成的丰富优质数字资源库,能够系统性持续助力不同地区教师高效设计教学活动;就学习者而言,能够助力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享有获得优质学习资源的同等机会,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开展个性化学习;就教育性能而言,能够提升教育薄弱校和教育薄弱地区的资源质量,使不同地区的学习者都享有获得优质学习资源的机会,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概言之,互通共享的位置资源的核心价值在于,持续性赋能高效学习活动设计及个性化学习,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和教育公平,旨在从教与学过程层面关注教育的“优质”“公平”“永续”,并以此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智能协同的多模态工具,赋能教育创生新效能
工具是促进教与学效能提升的重要媒介。高质量教育对“优质”“公平”“永续”等的关注,要求教与学工具在助力教师更好地教的基础上,进一步具备智能记录及处理多模态学情数据的能力,通过更好地赋能人机融合促使教育创生新效能,以此落实“双学中心”。
(一)何以存在:覆盖全教与学过程的多模态智能工具
智能协同的多模态工具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技术支撑。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持[9],使得多模态智能工具得以存在与协同发挥作用,为立足教与学全过程开展教学模式的立体性创变重塑教育生态提供核心牵引力量。基于“感知学习内容→进行知识建构→产生自我认知”的学习发生过程,覆盖教与学全过程的多模态智能工具主要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优化内容呈现类工具
教师将满足学习者成长需求的学习内容以符合他们认识规律的方式呈现,促进学习者从中高效地获取信息,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是高质量教与学发生的开端。在此过程中,将学习内容以符合学习者认识规律、健康成长需求,以及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与动机等方式优化呈现,需要借助技术工具的支持。从教、学、评等不同教育应用场景来看,可以从优化映射新知的学习内容(如表征形式的多样性、可视化及同步性呈现等)、优化映射教学反馈的决策内容(如可视化、结构化等)和映射教学评价的结果内容(如可视化、个性化等)三个方面关注内容优化呈现相关工具的设计与开发[10],从学习者高效获取信息方面提升教育的优质性与公平性,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2.全向交流互动类工具
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全向交流互动是助力学习者高效开展个体建构与社会建构,进而借助群体智慧生成个体智慧的关键知识建构过程[11]。在此过程中,技术工具是全向交流互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保障。从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征与需求而言,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关注全向交流互动类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一是助力构建混合学习共同体,如联结学习者的虚拟学习社区、协同学习工具等;二是建立与提升人机交互黏性,如轻量级、易用性、有用性的技术工具,包括具有强大理解与对话能力及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ChatGPT类产品等。通过上述途径,可以从学习交互层面关注学习效率及质量,并以此提升教育的优质性,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3.精准学情分析类工具
精准学情分析类工具是支撑教师精准进行教学决策及使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提升教育优质性及公平性的关键技术工具[12]。从达成精准的学情分析需求而言,主要需要从多维学情数据精准采集、分析、决策与反馈等方面,关注精准学情分析类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并且,相关类产品工具需要能够在当前以提供数据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基于数据的精准教与学决策服务报告,也即从以数据为主走向基于数据的策略及方案反馈,以具备更好地促进人机融合教育的功能,并由此具备持续赋能精准教与学支持服务的价值,主要实现从提升教育的优质性及公平性(相对公平)方面,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综上,通过不同层级虚拟场所以及虚拟场所实体场所的纵向融通、校内与各类潜在教育功效的校外场所的横向融通,构建虚实融通的泛在化学习场所,不仅是个性化(优质及相对公平)、终身学习(永续)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公平)的基础,也是学习空间供给高质量场所支持服务,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场所的应然存在方式提出的要求。
(二)何以赋能:工具的协同与精准赋能
通过多模态智能工具的协同作用,构建具备智能算力的学习空间,精准赋能教育从健康高效、符合认知规律与需求等层面,提升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效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1.优化内容呈现类工具赋能高效健康学习
当前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一体机、多屏调度系统(能够实现不同内容的同步呈现)、学习仪表盘及各类图形组织器等优化内容呈现类工具的出现,可为教、学、评等不同教育应用场景中的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可视化、个性化及同步性呈现等提供有效支持,其创生的教育价值是:对教师而言,一方面助力他们设计遵循学习者认识规律的内容呈现方式(如内容表征形式、内容字体大小及呈现亮度等),另一方面助力他们快速、高效获取学习者当下的学习现状,进而及时做出适合的教学决策供给适性学习支持服务;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助力他们基于符合自身身心特点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高效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助力他们借助的结构化、个性化、关联化等方式呈现的决策及结果内容及时了解自我学习现状,进而做出精准学习决策。概言之,优化内容呈现类工具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教师高效教学及学习者高效健康学习,从高效教与学及健康育人层面关注教育的“优质”性,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2.全向交流互动类工具赋能具身沉浸体验
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虚拟社区以及以ChatGPT类聊天机器人等技术工具的出现,在促进全向交流互动方面创生的核心价值包括:就教师而言,能够有效助力他们设计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活动(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提供帮助学习者建立高阶思维能力的“土壤”,开展“双学中心”的课堂教学。就学习者而言,一是能够帮助他们在与同伴、机器等的同步或异步交流互动(讨论、合作与竞争等)中,通过观点分歧的高效产生及消解等,促进指向核心素养的高阶思维的形成;二是赋能他们快速获取已知世界知识,高质量开展以已知世界知识为基础的未知世界问题解决,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13-14];三是赋能他们在具身参与的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基于感性具体逐步对外部世界建立全面理性抽象认知,促进培养指向核心素养的高阶思维能力[15]。概言之,全向交流互动类工具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身心互动参与,旨在从高效及全面发展层面关注教育的“优质”性特征,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3.精准学情分析类工具赋能规模个性化学习
智能导学系统、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等精准学情分析类工具,能够基于全教与学过程中的多模态学情数据,为规模化因材施教及个性化学习提供核心支撑,其创生的具体价值体现在:就教师而言,一方面能够基于教师需求为他们提供教学设计资源及指导服务;另一方面能够为他们推送基于学情诊断报告的教学规划,助力他们精准定位学习者的学习瓶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提供指导服务等,真正开展因材施教。就学习者而言,一方面能够精准诊断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进展,帮助他们产生自知,及时弥补不足;另一方面能够基于学习者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立足他们的当下及未来需求为他们推送学习步骤、学习任务、学习资源等,使每个学习者都能时刻立足当下需求开展面向未来需求的个性化学习,促进教育的规模个性化,同时真正落实“双学中心”与教育公平[16]。概言之,精准学习分类工具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规模化因材施教及个性化学习,旨在从个性化及规模化层面关注教育的“优质”“公平”特征,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学习空间作为一个发展性概念,能够提供数字化教与学赖以发生的场所、资源和工具,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文章以构成学习空间的场所、资源、工具为行文逻辑框架,基于教与学视角探讨了学习空间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以期能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下学习空间的优化完善及有效赋能工作提供理论参照。
参考文献:
[1]景玉慧,王涛,王师晓,等.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建议:基于J省89所高职院校首次居家在线教学实践的透视[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12):32-40.
[2]景玉慧,周洁忆,沈书生,等.学习空间何以实现高质量:设计逻辑与应然样态[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28-35.
[3]景玉慧,沈书生.理解学习空间:概念内涵、本质属性与结构要素[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4):5-11.
[4]廖婧茜.未来学习空间的场域逻辑[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6):90-96.
[5]肖君,姜冰倩,许贞等.泛在学习理念下无缝融合学习空间创设及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38(6):96-103,111.
[6]杨玉宝,吴利红. 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J]. 中国电化教育,2016(7):29-35,42.
[7]刘晓彤,柳士彬,盖丽那. 智能时代高校数字化学习空间:特质定位、场域形态与未来图景[J]. 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2):25-31.
[8]贺斌,薛耀锋.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构:教育信息化思维与实践的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4):84-95.
[9]娄方园,高振,王娟.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其理性审视[J].数字教育,2022,8(3):26-33.
[10]赵一婷,钟绍春,唐烨伟.技术赋能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生态研究:内涵、要素与架构[J].中国电化教育,2022,429(10):126-133.
[11]杨玉辉,董榕,张紫徽,等.“学在浙大”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与应用:疫情时代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1):105-111.
[12]吴林静,劳传媛,刘清堂,等. 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在线学习行为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8,28(6):46-53.
[13]景玉慧,沈书生.智慧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及建议[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11):52-57.
[14]沈书生.学科教学中的项目融入与设计[J].数字教育,2016,2(2):1-6.
[15]景玉慧,沈书生,李浩君. 如何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空间? ——以小学阶段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22,32(2):54-62.
[16]唐烨伟,沈玉涵,赵一婷,等. 智能技术赋能网络学习空间:锚点定位、模型重构与价值探求[J].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5):70-76,85.
作者简介:
景玉慧(1991— ),女,河南林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习空间设计及应用等;
王培均(2001— ),男,浙江台州人,本科生;
沈书生(1968— ),男,江苏海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等。
扫码订阅《数字教育》杂志
喜欢就点个赞吧!
网址:学习空间何以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教与学的视角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96712
相关内容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学 | 数字化赋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数字赋能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元宇宙赋能智慧学习空间的模型、应用与挑战―中国教育信息化网ICTEDU
数字化教学:教育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变革与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大鹏教育:优化学习平台,科技为教学赋能
虞永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课程、学习与教师发展
中国教育报: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