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主要内容概括
这本书的作者 Esor 是台湾作家、时间管理专家,除了《大脑减压的子弹笔记法》还写了《防弹笔记法》这本书,防弹笔记法则是子弹笔记法的升级版本,在这本书的内容基础上,更强调打造永久的动态演化任务笔记,对笔记进行持续演化,慢慢搭建出建立工作和笔记系统。
关于防弹笔记法,我之前的分享
《防弹笔记法》阅读笔记:应该如何收集和处理资料 知识管理是“效率陷阱”,于是我打算放弃知识管理 为了在笔记软件里进行任务管理,我写了一个插件,代替滴答清单而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要解决时间管理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意志力、能力或孤立的工具、技巧,而是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时间管理“支持系统”,而不仅仅只是靠罗列出待办清单就能解决。
作者认为,许多人尝试时间管理改变却总是半途而废,最终还是回到混乱、高压、拖延状态,易陷入 “瞎忙 - 焦虑 - 失效” 的循环,原因在于,他们太想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或是太想依赖“工具”、“技巧”来解决问题,而不去改变背后的系统性逻辑。
看到书法名家用一支好笔写出漂亮的书法,就误以为只要拥有好笔就能写出好书法。看到摄影大师用某款相机拍出漂亮的照片,就夸赞相机选的好。看到某个博主用某个待办软件、笔记软件,就误以为使用这个软件就能改变自己混乱的生活了。可是,难道只要拥有那只笔就能写出好书法了吗?只要拥有那台相机,就能拍出好照片吗??
当然,好笔、相机等工具和一些技巧确实对取得好成果有一定的帮助。但真正能够帮我们获得最有价值成果的,还是背后的支援系统。可能是书法名家书写文字的每个步骤,可能是摄影大师构图取景的流程,也可能是时间管理高手如何整理任务、拆解任务、建立目标、排定优先顺序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拿家居整理举例,只把眼前杂乱的东西塞进抽屉或衣柜,表面上看起来整齐了,但因为没有系统,新的东西出现后,没有固定的位置,杂乱很快就会恢复。同样地,时间管理如果只靠意志力或聪明才智去执行,或是只使用漂亮的计划本、行动清单技巧,没有完整的系统支持,也很容易失控并恢复原状。
有效的、能让人感到快乐并实现自我的时间管理,必须依靠“一套系统”的改变。这套系统能够让任何人享受时间管理的效率、成就感和乐趣,不需要天生有意志力或充满热情,依靠系统反而能逐步找到意志力与热情。
而搭建系统不是孤立的技巧,而是一套思考全面的流程,它考虑任务如何发生、人如何做选择、如何找到专注、如何拆解任务以更有行动力、如何安排日程、如何在混乱事务中找到方向。
创建一个系统看似困难,但作者认为这才是达成目标最有效、最简单的“捷径” ,而跳过系统直接做其中一步,看似捷径,实则是“陷阱” 。因为行动之间彼此关联,共同构成能达成任务目标的流程,只改变其中一小步而没有整个系统的支持,很容易失败。
以早起为例,设定早起闹钟只是整个流程的一个行动。从整个系统来看,早起的前提是需要一个保证充足睡眠的支援系统,早起后需要一个有趣的目标支援系统。所以想要养成早起的习惯,只是设定一个早起闹钟,当然容易失败。
那应该怎么做呢?
为了保证充足睡眠,需要提前入睡,否则前一天熬大夜,就是今天定了早起闹钟也起不来 为了提前入睡,需要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流程,减少加班,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一天也得安排合适的工作量,把每天工作做什么都安排好。不能一天给自己太多工作量,搞到凌晨 1 点才下班。 为了躺在床上能尽快入睡,要控制少玩手机,接受刺激信息,不能再睡前还沉迷于看影视剧,结果一看就看两三个小时。 为了在闹钟响后有起床的动力,要提前设定早晨的活动目标。没有目标,就算早起也会觉得无所事事。真正的改变,即使只是早起,也牵涉到一整个生活、也就是系统的改变。改变系统其实就是改造习惯流程,习惯改变了,想要的改变才会发生。
本书介绍的这套任务管理系统,想要达成三个核心目标:
创建一个可以帮助大脑减压的系统。杂乱的任务和琐碎的行动如果只靠大脑记忆和管理,会陷入混乱,导致更多混乱、焦虑和压力。真正的无压状态不是无事可做,而是能够明确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优先做什么。系统帮助我们在每一个当下过滤筛选出那个最佳下一步行动。 创建一个只需要专注当下下一步行动的系统。系统能帮助使用者明确知道当下应该做什么事情,选择最佳行动,即使有许多未完成事项也能保持专注和满足。 创建一个聚焦目标前进的系统。时间管理不是英雄主义,不需要成为超级英雄,只需要的是有效的支持系统来推动我们,持续专注在重要的项目上。好的系统能够推动使用者持续专注在重要项目上,通过累积小成果逐步构建信心,将困难项目变得简单,将不可能的目标推向可能实现。即使缺乏意志力或热情,系统也能帮助我们乐意开始行动、练习小改变,成为一个不断成长、推进目标的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系统需要具备一系列功能,并通过一系列步骤来构建:
以少驭多、以简驭繁:不再陷入对不断出现的杂事清单的管理,而是将它们归结、关联、聚焦到最终的项目目标上来整理。通过系统梳理脉络,可能一百件杂事最终关联到少数几个项目,只需掌控这少数项目即可管理好下面的杂事. 这需要系统能够快速收集事务、创建整理系统将事务分类到项目、并从项目视角管理所有杂事.
行动关联、任务拆解、项目整合:区分行动、任务、项目三个层级,并创建它们之间的关联.
行动往往与其他行动关联,不应孤立处理。孤立的行动做完就结束,无法累积价值,容易导致瞎忙. 系统必须解决帮行动创建关联的问题. 任务通常不能一次完成,需要拆解成具体的行动。待办清单上不应直接列任务,而是列出任务拆解后的、当下可执行的行动. 系统需要帮助我们拆解任务的行动. 项目需要把行动、任务整合成次序. 项目系统帮助我们放下焦虑(所有东西在系统中正确位置),排出顺序(决定哪些一起做、哪些稍后做),以及做出专注选择(依靠系统判断,而非自由心证,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哪个是最佳行动).主动提示不遗漏:系统需要主动告诉我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哪些环节不能漏掉,而不是依靠大脑去记忆. 这包括时间提醒(设定任务“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提醒) 和统一的排程系统(将行动、任务放在我需要时一定会经过的位置,如项目主页中)。排程的核心是把项目的位置设定好,任何新任务行动出现时,只需将其摆入项目主目录中它应该在的正确位置.
知道每一个当下做什么最有效率:系统要帮助我们选择优先权重(通过关联行动与项目目标来判断重要性,用进度流程思考重要性),以及帮助我们选择正确情境做正确的事(利用零碎空档,根据当前情境选择最适合采取的行动).
作者认为,要落地这套系统,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符合上述目标的工具。对他而言,Evernote 就能满足所有功能,并以此工具为核心构建了“Evernote 子弹笔记术”。Evernote 的标签功能可用于以少驭多(标签链接任务笔记到项目)和情境判断。笔记链接和笔记大纲功能可用于行动关联、任务拆解和项目整合(创建项目管理主目录笔记)。Evernote 还有时间提醒功能。
构建系统的起点,作者建议从“任务”开始打造,而非每日行动清单。一则笔记作为一个任务核心,聚焦任务成果,并在笔记中拆解行动清单和整合相关资料。拆解行动时,可以运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思考(向上回推前一步行动、向下延伸更多价值、向左替换其他可能性、向右寻找其他想要的成果)来打破僵局、找到更多可推进的行动。
任务笔记(子弹)通过标签(用于多重项目分类,解决一个任务关联多个项目的问题)和笔记链接(用于创建项目管理主页笔记,将项目内的任务、行动、资料链接起来,理清流程顺序)组织成项目系统。 资料也应放入系统中,通过标签关联到相关项目,并通过记事链接整合到任务笔记或项目目录中,以便需要时能找到和使用。
最后,在这个系统之上,可以额外列出每周的子弹行动清单,作为最核心的指导原则,帮助大脑减压、提前规划、做出更好的选择. 安排每日行动清单时,遵循“123 原则” :
1 个自我实现目标:每天设定一个无人强迫、无时限,但自己选择推进的重要事项,作为动力来源,并利用空档推进。 2 个项目推进进度:每天利用两个最有精力的时段,推进两个(或一个项目中的两个)有难度的重要项目进度。鼓励舍弃,聚焦核心。 3 个时段处理琐事:每天早、中、晚各安排少量(最好不多于三件)简单琐事作为调剂,并为临时意外留白,避免琐事干扰重要目标。这套系统不是为了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有价值,完成让人快乐幸福的成果。 通过计划、执行、反省的循环(如将每日行动改写成“子弹日记”),系统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成长 。作者将这套方法总结为五个步骤的逐步演化:
行动演化出任务 任务演化成子弹 任务子弹演化成项目武器 项目武器演化出战略情境( 排程、提醒、重要性、情境挑选) 战略情境演化出攻击指令(每周/每日行动清单)最终目标是成为有效的时间管理执行者,并带来轻松无压、准确有效、创造价值的人生体验。
AI 总结全书内容
一、核心概念与原则
1.1 时间管理失效的原因 过于依赖个体能力:人们常试图依靠自身的天性、意志力和能力来解决时间管理问题,但这容易导致失控、回到混乱,且缓不济急。 过于依赖工具与技巧:仅仅使用单一的工具或技巧(如列出漂亮的行动清单、设计精美的行事历页面),而不理解其背后的系统性逻辑,会导致任务堆积、拖延和缺乏成就感。 缺乏系统性整理:如同家居整理只是解决眼前杂乱,而非建立物品的固定位置和分类系统,时间管理若只是处理零散的任务,一旦新任务出现,便会再次陷入混乱。 1.2 创建系统的优势 真正的改变来源于系统:有效的、快乐的自我实现方法,不能只依靠方法、个性或想法的改变,而要依靠“一套系统”的改变。 看似困难实则简单:创建系统看似复杂,但系统是环环相扣的流程,做好第一步就能更容易推进下一步,最终实现价值。它是达成目标最有效的方法,而非捷径。 无需强大意志力:系统可以支持任何人,无论是否有强大的意志力或热情,都能获得时间管理的效果,甚至逐步找到意志力和热情。 彻底整理的重要性:如同近藤麻理惠的整理魔法,一次彻底的系统整理(例如为所有物品设定固定位置)能很大程度避免恢复混乱。 1.3 子弹任务系统想达成的三个目标 大脑减压:将所有烦恼、杂事、压力全部放入系统中,而不是让大脑承担复杂的记忆和整理工作,从而减轻大脑负担。 专注下一步行动:系统能帮助使用者明确知道当下应该做什么事情,选择最佳行动,即使有许多未完成事项也能保持专注和满足。 聚焦创造价值:系统能够推动使用者持续专注在重要项目上,通过累积小成果逐步构建信心,将困难项目变得简单,将不可能的目标推向可能实现。二、任务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2.1 以少驭多:优先管理项目而非清单问题所在:传统的待办清单管理方式,只是在管理不断出现的杂事,将大脑的混乱转移到外部清单上,但混乱的本质未变,一旦新杂事涌现,清单很快会再次混乱。
解决方案:创建“以少驭多”的系统,将杂事归结、关联并聚焦到最终的“项目目标”上。通过管理少数几个项目,就能间接管理其关联的全部杂事。
系统功能要求:
能快速收集各种要做的事。 能创建一套整理系统,将事情过滤、分类成项目。 能从项目的视角管理所有杂事。 2.2 行动、任务、项目层级管理行动(Action) :
通常与其他行动关联,而非单一行动。单一、完成即删除的行动价值较低,容易导致“瞎忙”。 系统需帮助行动创建关联,串联前后次序,找出背后的目标,从而创造更大价值。任务(Task) :
由多个行动构成,不应直接列在每日待办清单上。 需要被拆解成具体、当下可执行的行动清单,才能明确知道下一步做什么。 系统需具备拆解任务行动的功能。项目(Project) :
整合行动和任务,从更高视角进行管理,带来放下焦虑、排出顺序和精准选择的好处。
放下焦虑:所有事项都在系统中正确位置,让人安心。 排出顺序:确认哪些可同时执行,哪些需稍后进行,避免卡关和浪费时间。 精准选择:帮助用户在行动关联、任务拆解、项目整合中,找到最佳实践,而非凭直觉选择。 2.3 主动提示:避免遗漏核心理念:系统应主动提示用户何时该做什么,而不是依靠大脑记忆。
功能实现:
时间提醒:设定任务的 “开始准备时间”而非“完成时间” 。有效的提醒是在特定时间点弹出,提醒用户该开始准备某个任务。
统一排程系统:将行动、任务放在“必然会经过的地方”(即项目主目录中排好的流程)。用户只需专注项目,按排程执行,做完前一个自然看到下一个,从而避免遗漏。
开会笔记中的待办事项应直接排入所属任务/项目的正确位置。 2.4 效率选择:知道每个当下做什么最有效率系统协助选择优先权重:
判断重要性不应在行动层面,而应在“项目目标”层面。 系统应将项目、任务、行动关联起来,通过判断项目目标的价值权重,来选择行动的优先级。 通过“进度流程”来思考重要性,例如“想要”、“需要”、“满足”等标签。系统协助情境判断:
系统需具备“情境判断”功能,帮助用户在不同情境(如 20 分钟空档、通勤时间)下挑选最适合采取的行动,从而善用零碎时间。 不是预设精确的时间点,而是计划在特定情境下可以做什么。 例如:只能思考的空档、可以用手机处理的空档、10 分钟空档等。三、Evernote 应用实践
3.1 Evernote 作为系统架构工具Evernote 满足子弹任务系统所需的七大关键功能:
以少驭多:通过笔记标签和记事链接,用少数项目笔记管理上万则任务笔记。 关联行动与拆解任务:通过记事链接关联行动,笔记大纲功能拆解任务。 整合内容:整合各种形式的内容,将项目、任务、行动、资料置于同一位置。 时间提醒:具备基本的笔记时间提醒功能。 排程顺序:通过项目目录笔记设计流程,确保任务按部就班推进。 判断优先权重:利用标签设计进度流程(如“重要”、“追踪”、“计划”)来筛选最重要事项。 情境判断:通过标签设计情境(如“个人空闲”、“两人时间”、“想和孩子一起做”、“思考”、“测试”、“撰写”),善用零碎时间。 3.2 任务笔记的构建与拆解(以任务为枢纽)任务核心:以“任务”作为系统中心点,它连接零散行动,也向上连接项目。
任务笔记三原则:
具体成果:明确任务想要达成的具体成果,写入笔记。
下一步行动拆解:根据成果拆解出多元的、可操作的行动清单(而非单一、固执的行动),即使遇到意外也能继续推进。
四个拆解方向: 上(前置) :需要先做什么?前置行动和条件是什么? 下(延伸) :完成后还能继续做什么?创造更多价值? 左(替换) :如果这条路不通,可以换成什么?其他可能性? 右(其他成果) :有没有其他想达到的类似成果?整合相关资料:将任务所需的所有相关资料(剪贴、链接)整合到同一则任务笔记中。
行动描述技巧:使用“主题树状大纲”和“四个关键字”(行动、对谁、成果、时地)快速简洁地书写行动,提高效率并确保理解。
3.3 项目的组织与分类 标签分类:使用 Evernote 的“标签”功能而非“记事本”来分类项目,解决一则任务可能与多个项目关联的问题(多对多关系),避免复制笔记和版本混乱。 项目目录笔记:为每个项目创建一则“项目目录笔记”(Project Directory Note),作为该项目的总目录,其中包含超链接,连接到该项目下所有阶段流程、任务及所需资料。 以少驭多在项目层体现:通过少数项目目录笔记,就能掌控大量任务,实现“以少驭多”的管理。 3.4 任务与行动的排程与提醒 排程:项目主目录笔记的顺序即为任务推进的先后次序。任何新任务、行动都应摆放到其在项目主目录中“真正应在的位置”,保证按部就班,避免遗漏。 提醒:Evernote 的提醒功能应设定为“开始准备时间”,而非截止时间或立即执行时间,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确保任务准时完成。 3.5 系统优化:目标选择与时间情境目标选择(优先权重) :利用 Evernote 标签设计“进度流程标签”(如“想要”、“需要”、“满足”或“重要”、“追踪”、“计划”),帮助判断和筛选最重要的项目和任务。
时间情境(行动情境) :
列出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情境清单”(如早起时刻、通勤、午休等)。 将长期目标与这些情境结合,设计“情境标签”(如“个人空闲”、“两人时间”、“想和孩子一起做”、“思考”、“测试”、“撰写”)。 在特定情境下,打开对应标签,即可找到最适合执行的任务。自动透视:利用 Evernote 的“搜索语法”和“捷径”功能,快速筛选出特定情境下或特定重要性等级的任务笔记,实现“不同视野”的专注工作。
3.6 收集箱与记事本的管理记事本用途:记事本不用于分类,而用于“管理”或“行动情境”的划分,创建顺畅的工作流程。
作者的八个记事本:
行动现在(执行中与准备执行) :
00 收集箱:新收集、待处理的任务和资料,以及每月子弹笔记清单。 01 工作任务:所有工作相关任务。 02 生活任务:所有生活相关任务。 03 部落格任务:所有部落格相关任务。准备未来(资料库) :
04 第二大脑:所有参考资料、灵感、心得。封存过去(已完成或放弃) :
05 重要的放弃:所有必须停止或失败的重要项目。 06 工作封存:完成的工作任务。 07 生活封存:完成的生活任务。记事本与情境:记事本与个人日常“行动情境”高度匹配(工作、生活、个人梦想),进入特定情境时,打开对应记事本,就是当下要执行的“待办清单”。
标签与记事本配合:标签用于灵活的项目分类,记事本用于宏观的情境管理,两者互补。
四、每周/每日子弹行动清单
4.1 提前列出每周行动清单的好处 减少无谓决策,清空大脑。 提前知道空档,做好调配。 有更充裕时间思考和判断重要性。 在充裕时间做出最佳选择,避免混乱下的错误决策。 4.2 基于系统的清单生成步骤打开 Evernote 系统,依次查看:
时间提醒(下周特定时间开始的任务) “重要”标签(需推进的项目) “收集箱”(本周收集但未处理的任务) 特殊情境任务(空闲、两人时间等) “计划”标签(有无企划中项目可推进) “追踪”标签(有无需回顾任务)从以上各项中挑选要执行的行动,排入下周每日行动清单,提高达成率。
4.3 每日行动清单的“123 原则” 目的:更容易展开行动,产生动力,获得满足感。 1 个自我实现目标:每天设定一个无人强迫、无时限,但自己选择推进的重要事项,作为动力来源,并利用空档推进。 2 个项目推进进度:每天利用两个最有精力的时段,推进两个(或一个项目中的两个)有难度的重要项目进度。鼓励舍弃,聚焦核心。 3 个时段处理琐事:每天早、中、晚各安排少量(最好不多于三件)简单琐事作为调剂,并为临时意外留白,避免琐事干扰重要目标。五、成长与反思
5.1 子弹日记:串联计划、执行与反省有效日记:
根据目标写日记:记录每天在目标上采取的行动及心得。 创建闭环:通过日记修正计划,再执行,再写日记,形成良性循环。实践:将每日完成的子弹行动清单直接改写成日记,在行动后补充执行心得和反省。
优点:节省时间、更容易 daily review、更容易安排明日计划、保持行动连贯性。
5.2 子弹时间管理演化哲学 行动演化出任务:从杂乱的行动中找到背后要达成的成果,形成有目标、有拆解的任务(子弹)。 任务子弹演化成项目武器:将任务关联到项目,项目是集中火力的武器,让子弹上膛。 项目武器演化出战略情境:通过排程、提醒、目标重要性选择、情境挑选等,形成宏观的战略。 战略情境演化出攻击指令:根据战略拟定每周子弹行动清单,作为每日行动的最优先指令。 核心理念:本系统旨在成为一个更简单、轻松无压、准确的行动流程,并能创造价值、带来成就感的人生哲学。测验:短问答
请用 2-3 句话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作者认为为什么尝试各种时间管理方法最后都失效了? 作者为何强调“一套系统”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或单一工具? 子弹任务系统希望达成哪三个核心目标? 什么叫做“以少驭多”的时间管理方式?它解决了传统待办清单的什么问题? 在子弹任务系统中,“行动”、“任务”和“项目”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有效的“时间提醒”应该如何设定,才能真正避免遗漏? 作者如何利用 Evernote 的“标签”功能来帮助自己做出“目标重要性选择”?请举例说明。 除了时间提醒,Evernote 如何通过“排程”功能来避免任务遗漏? 每日行动清单的“123 原则”分别代表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子弹日记”的概念是什么?它如何实现计划、执行与反省的循环? 测验答案作者认为为什么尝试各种时间管理方法最后都失效了?
作者认为,时间管理失效的原因在于人们过于依赖个体能力或单一的工具技巧,而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支持系统”。这导致人们在面对新任务和意外时,无法有效管理混乱,最终回到高压、拖延的状态。
作者为何强调“一套系统”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或单一工具?
作者强调系统的重要性是因为它能够提供持续的支持,让任何人都能享受时间管理带来的效率和乐趣,而不必依赖强大的意志力或天赋。系统能够整合各个环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只是治标不治本。
子弹任务系统希望达成哪三个核心目标?
子弹任务系统希望达成的三个目标是:帮助大脑减压,使其不再承担复杂的记忆和整理;创建一个只需要专注当下下一步行动的系统,让使用者明确知道该做什么;以及创建一个聚焦目标前进的系统,将精力投资在最有价值的成果上。
什么叫做“以少驭多”的时间管理方式?它解决了传统待办清单的什么问题?
“以少驭多”指的是将所有零散的杂事归纳、关联到少数几个核心“项目目标”上进行管理。它解决了传统待办清单只停留在杂事管理层面,无法从宏观角度判断优先级,导致清单很快陷入混乱、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子弹任务系统中,“行动”、“任务”和“项目”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子弹任务系统中,单一的“行动”本身价值有限,只有当多个行动关联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有价值的“任务成果”。而多个“任务”进一步整合,则构成了更高层级的“项目”,项目是管理所有任务和行动的宏观视角,实现以少驭多。
有效的“时间提醒”应该如何设定,才能真正避免遗漏?
有效的“时间提醒”不应设定为当下必须完成某事,而是设定为“应该开始准备”某个任务的时间点。这为任务的展开预留了充足的缓冲和准备时间,避免在截止日期前手忙脚乱,从而提高任务的准时完成率。
作者如何利用 Evernote 的“标签”功能来帮助自己做出“目标重要性选择”?请举例说明。
作者利用 Evernote 标签设计“进度流程标签”,如“重要”、“追踪”、“计划”,来判断项目的重要性。例如,他会将即将到期或当前最重要的项目标记为“重要”,这样每天只需查看“重要”标签,就能快速聚焦在核心目标上,简化选择。
除了时间提醒,Evernote 如何通过“排程”功能来避免任务遗漏?
Evernote 通过创建“项目主目录笔记”来实现排程,该目录按照任务推进的先后次序进行排列。用户将所有新任务和行动都放到其在主目录中应有的位置。只要用户按照目录流程一步步执行,做完上一个自然看到下一个,从而避免遗漏。
每日行动清单的“123 原则”分别代表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123 原则”代表:每天 1 个专属自我实现的重要目标、每天推进 2 个项目的进度、每天早午晚 3 个时段处理琐事。其目的是帮助用户更容易展开行动、产生动力,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有效率、更符合自我价值的选择,从而获得满足感。
“子弹日记”的概念是什么?它如何实现计划、执行与反省的循环?
“子弹日记”是将每日完成的子弹行动清单直接改写成日记,在行动后面补充执行心得和反省。它通过“根据目标写日记”和“创建闭环”来运作:每日行动本身基于目标,完成后即是日记,而日记中的反思又直接修正或启发明日计划,形成计划-执行-反省的持续循环。
我的评价
这本书里面讲培养习惯,应该去搭建系统讲得很好。比如要早起,不能只是想着我定一个早起的闹钟就好了,如果依然熬夜,依然会关掉闹钟继续睡,早起就得要早睡,要早睡就得睡前不刷视频上瘾,不能给自己安排太多事情,导致加班熬夜
我自己任务管理做的不好,一旦多项目一起,就分身乏术。阅读完这本书,总结任务管理方面的心得就是
其实不用纠结什么任务管理方法,任务管理最先该解决是只有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是重要的并确定自己该如何行动,而不是总是逃避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任务管理应该要有系统思维,任务管理应该管理项目而非待办,以少驭多。以系统思维去做事,而不再是只想着零散的杂事,而是将这些杂事归结、关联并聚焦到少数几个核心“项目”和“目标”上。通过系统梳理,即使有一百件杂事,最终也可能只关联到三五个项目。管理好这三五个项目,其下的一百件杂事自然也就得到了管理。这不仅能减轻大脑压力,还能提高效率和专注度。
行动哲学:先完成,再完美
不求完美先做再说,做了就行,不求做好,以后有精力再慢慢改进精力管理:不求日清,但求可持续
时间管理不是为了把所有事情做完。不求当天做完所有事情,每天安排适当的量,不要让自己一天过于忙碌预支精力,导致前面努力,后续无力前进。我该如何实践书里的观点,在思源笔记上搭建任务管理系统
第一步:明确方向 - 定义并创建“项目”。时间管理不是为了把所有的事情做完,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恰当的时间做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我需要思考我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工作上: 思考什么是核心工作项目,并为之创建专属的“项目笔记”。
生活上: 思考什么是重要的生活目标(如健康、学习),并创建对应的“生活项目”,打造忙而不乱的生活系统。
生活也需要系统。上研究生以来,自己的生活作息有点过去混乱了,也要打造自己的生活系统,这样才能忙而不乱,希望自己不要再因为忙碌,而把自己的生活完全打乱了。不再追求自己一天把想要做的事情做完,学会放长线钓大鱼,要有等待成果的耐心。
第二步:搭建框架 - 建立“项目主页”
目的: 作为任务系统的导航中心,用以集中管理所有“工作项目”和“生活项目”,实践系统化思维。第三步:填充内容 - 任务的创建、组织与执行
任务的创建与管理:
项目拆解: 将每个“项目”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执行的“任务”,并为每个任务创建“任务笔记”。 安排好这些任务的进行日期,逐步推进 信息聚合: 一个任务的所有相关资料、信息、进展都应记录在对应的“任务笔记”中,让每个任务笔记都是完整的,便于回顾。而不是零散放在不同天的日记里。任务的组织方式:用“状态”和“情境”替代传统分类
任务笔记无需分类,只需管理状态和情境。状态是这个任务已完成、正在推进还是暂时放弃,情境是这个任务是我工作的时候做,还是下班放松的时候做,还是每周末做。状态可以用标签来区别,情境可以用笔记本来区别。 状态(用标签管理): 用于追踪任务进度,如 #进行中, #已完成, #已搁置。 情境(用笔记本管理): 用于区分执行场景,如在 工作笔记本 中处理工作任务,在 生活笔记本 中处理个人事务。任务的规划与排期:
采用“每周子弹清单”和“每日子弹清单”:
重点写每周子弹行动清单。现在发现,对于科研项目而言,写每周计划,并在这个每周计划里记录自己每周的进展,会比写每日行动清单更好用,因为对于科研项目而言,每天的结果是相关的,而且有些事情一天是做不完的,写每周行动清单,不仅更方便把结果汇总,还能让我更安心的把事情交给第二天,而不是总是想着一天能不能干完。 每日子弹清单的意义在于复盘利用**「任务笔记管理插件」** 来设定任务的优先级和行动日期。
项目资料的收集:
现代方法: 推荐使用 数据库 或 双链 来收集和关联项目资料,而不是书中提到的标签法。
用法区分:
数据库: 更适合系统性地“收集”项目相关的所有文档和资料,是标签的升级版本,可以筛选和分类,并支持直接嵌入项目笔记中。 双向链接: 更适合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关联。第四步:付诸行动 - 培养执行习惯
灵活根据不同的情境来完成不同的任务: 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不同任务,避免“必须有大段时间才能开始”的拖延借口。 保持耐心: 接受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放长线钓大鱼,耐心等待系统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