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的链接
不要点击不明链接:收到的购物链接可能是钓鱼链接。 #生活常识# #购物消费技巧# #网购防骗技巧#
遭遇城市
那是瞬间便发生的事情,那是思绪在偶尔停顿了一下便与城市的某条街道相撞的过程。
节奏存在于细节中。一直以来,我都在适应,城市需要—种自身的节奏,很玄乎的—种快节奏。而自己可以说是一个懒人,一直都在与村庄的节奏相互追赶,而村庄给我的节奏似乎是慢一拍再慢一拍,那是冬天的草垛给我的感觉,干淡而舒爽,简约的日光正被微风把强光扫弱,碎碎地散在我的身上。
第一次走在小城的那条步行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店让我想到了“场景”这两个字眼。场景,城市又是一个场景,是时间筛下的一个场景。场景,与人有关,与时间有关。村庄在我的记忆里放入了许多的场景。时间甩开童年的村庄,时间直奔向一个年代在观念里留下的东西。遭遇城市,那是在农村里与伙伴在热闹异常的麦场里围绕的—种游戏。把许多个土毡子般的麦秆当成是一座又一座的城市或土堡,瞬间顿悟关于场景变换的差异,场景的变异背后隐藏着思想背景上的优越感。城里人好,城里的东西定会把我们搅得眼花缭乱。而后来关于城里人的好我自不敢断定,但城市的橱柜中的物品确实把我的目光搅乱,甚而是把我的内心在短时间内搅得惶惶的,就像是在做错—件事情后内心的那种不安。
我来到了依旧偏僻的小城,并在那座小城里先后居住了六年。六年的时光在磨灭着我对小城的热情,并激发我往更大一点的城市走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了我—种依恋的感觉,对一座城市的依恋。依恋的感觉我曾有过,那是对所在的那个村庄的依恋。那是—种能触发最敏感的心弦的元素组合,两者之间唯唯诺诺,两者之间被什么痛心的针线牵着,两者之间有着让人流泪的激情。
一座小城,我打开了一本书。一打开,小城的地图便以异类与原始杂糅的冲动落在眼前的稿纸上。稿纸,不,应是宣纸,冷色的暗调需要的都是中国水墨的泼洒。一幅画,一幅古老的画,与怀旧的情绪纠葛在—起。一座城市以新奇的模样出现在我的面前,在时日的延伸下,一座城市表面与内核的部分在改变着我的思想流动。环绕着小城的河的起始与终点有着迥异的差别。起始的那一段清澈得能清洗一个人的灵魂,而终点处却是被肮脏的垃圾盘杂成一潭静止的污水,似乎就是一颗心在认真地反思。租了一问厢房,面对着一个院子,院子中有一棵石榴再加几盆兰花。而在院子中居住的时候,面对着城里居住的人,内心多少有些惊讶的东西在悄悄地流露。十字街口摆菜摊的老头,是我每天都会见到的人,我注视着老人的手,手在暗示着一个信息。那是被蔬菜的颜色浸染的手,浅浅地泛出一层晕黄的手纹,很深的一块却是漆黑的斑点如碎花般洒落。时间在老人的额头留下了太多的东西,一个老人,我想起了偶尔会来到院子中的那个老人。时光在消磨老人之间的差异,一样的皱纹,—样的眼神,—样的步态。时间难道会消磨一个人对事物的激情,现在的我只是在短暂的时间里像被搁置的东西放在了小城,我似乎是被主人遗弃在了小城,也许在某一天主人会突然想起我,把,我从那个小城提到另外一个角落,搁置,闲放,浅淡的态度在传染着我。人在城市与城市、角落与角落之间的连接中会明白一个场地对于人只意味着暂时的感情置放。
当我离开那座小城的时候,记忆中的东西会比实际上模糊许多,想刻意记住的东西最后却付之东流,而自己不想记住的东西却奇妙地在记忆中扎根,让人挥之不去。对于一座城市的记忆应是图像的一个开始,我回到童年时候对颜色对图像的喜好之上,童年的每一个人对简单而直感的东西有着从心底流露的激动。图像,然后是声像,城市发出的某种东西,然后二者相互连接把潜意识的东西激发出来。意识,造成对一座城市的客观表述。
往事与过往的人
想起几件往事,而往事中有几个过往的行人。关于事情,我只记住了事情的某个片段,而关于人,我只隐约接触到了行人的某个侧影或是某个暗影。没有人便不会有关于人的事情的发生,同样没有人的思绪的流动便不会有着人影在场地上的层迭,被时光的刺目层迭,被物事的荒诞层迭。有些事情只是生活荒诞的某个层面而已!我相信生活上演了一幕幕荒诞的哑剧。思绪的凝滞直接造成了事情发生时所表现出来的黯淡与迷茫。思绪在主宰着我对过往的物与人的目光的判断。现场的冲撞直接有着对记忆重塑的渴望,关于渴望我会想起关于灯塔之类的物象,记忆中的物与人有着灯塔一般的意象与意念的转换。物与人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给了我一种指示的作用,物与人被置放在具象之中,物与人同样被置放在隐藏的深层,看往事看过往的人需要的不只是目光的直视,更需要一种对细节的重视与喜欢。我喜欢细节,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知道,但我在看往事与过往的人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内心会有种刻意的思想在波动。细节,手腕的力量,冬日的阳光,柔软的活力都是我对细节的联想。
村庄里立起了第一根电线杆,那是光的—种直立,那是一个村庄的人通过渴望光的激动抬回的电线杆,并用一个村庄的人立起了一根电线杆与人之间的连接。我亲眼看到了第—根电线杆的立起。我也看到了又一根电线杆的立起,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有百十米长。距离在给人耳膜—种震击,风吹的声音,燕子鸣叫的声音。距离给了人视觉的—种冲击,我看到了一个村庄正喷发出一种激情。那种互相之间糅合的情感在电线杆立起后面便不再出现。那种情感在那根电线杆立起之前也没有出现过。也许,那样一种情感的表露是需要物与人的冲撞,有了冲撞才有了某种暗合。
村庄里第一个出去打工的人是大头,儿时的一个伙伴,大我将近七岁。只是偶然,只是好奇,只是对一座城市的懵懂,便促成了他的离开。直到大头因车祸离开人世,他还没有到过城市,他只是到了城郊,并在城郊帮人烧瓦。他只是做着一件离开城市的行当,城市不再需要瓦的颜色交织,只有乡村还依旧延续着瓦的覆盖。也许在大头找到那个活的时候起便注定了他的思绪只能围绕着乡村团转。当看到大头的父母伤心涕零的样子,我只觉得场景会在人的偶尔忽视下把人捉弄得一塌糊涂。
那一年村庄里接连死人,我的爷爷和奶奶也是在那一年先后离去。死亡沉积了很长的时间后撕破夜的黑暗。死亡把人或是尸体与墓地之间建立起一种既明显又迷离的联系,也许那个基地早就在等着死亡的到来,那个墓地需要腐尸的气味萦绕,那些坟墓旁长满的草丛需要尸体的腐烂得到滋养。我目睹了死亡,我目睹了基地在颠覆着人的观念。
我来到了城市,满目都是浮华与浮躁。人的目光在迷惑着我对城市的第一感觉,我想象不出来,陷入目光的第一个人竟然是那么的疲惫,而小城的布局更是乱成一套。从小城的主街步入零散却与主街连接密切的巷道之中,—祥的凌乱。在时间的流逝中,我在找寻,我在找寻着只看到浮华与浮躁的无奈。古老的民居牵动了我怀旧的情绪,在与民居交往的过程中我找寻到城市给人的另外一种感觉。
……
往事,场景的一次又一次的变换,心绪在场景的变化下流转变动。我会在往后的日子里面对更丰富的场景变化。场景需要心理的准备,心理必须适应场景的变化。适应,需要思想的一个空间。而思想需要空间的一个拓展与延伸。
面对着一个又一个场景就像是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牙痛!
县图书馆
县图书馆从原来的电影院迁到了文化馆,在县城读书的六年时间里我伴随着图书馆的迁移而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欣喜若狂,我坚信那是场景变化后的信息流露,我坚信那是物象重组后的另外一种感受。原来的图书馆在电影院的二楼,电影院破旧不堪,电影院的外观便给人一种被时间割成碎片的落寞,时间成了记忆的一个伤疤,时间在改变着目光与物象之间的连接过程。图书馆在电影院的那三年里,我总会感觉到心情进入时间背后的压抑,我会有种快速走出图书馆的冲动。在那三年里我的阅读不是阅读,我在悄然中缩减了去图书馆的时间。记忆在图书中泛黄,我能记起翻开的第一本书是泛黄的,陈腐的气味伴随着手指的拨动而阵阵渗入内心,同样手指上也感染上了陈腐的气味,我能感觉到那种气味的迟迟祛除不掉,那种气味在三年里一直伴随着我。
在去图书馆的过程中,我同样去了几回电影院,而每一次的电影都糟糕,透顶,画面的模糊,画面之间似乎总连接不起来,看的过程似乎就是在把目光扯碎的过程,经过电影散场后的长久思索才能把电影的情节整合成完整的组合。情节在重复,演员的表情在重复,剧中人的表情在重复,人在情节面前被精简成木偶的样子,几乎不能细看木偶表面的纹路,一细看便会让人失望。这样便拒去电影院的时间也精简,把去图书馆的时间也精简得零碎不已。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里,打着漏雨的伞来到了图书馆还了那三年中的最后一本书,便走了。在那茫然的转身中,我的思绪里可能没有再次回到县图书馆的打算。而选择那样的天气,只是偶然,或者在偶然背后有着情感的几丝渗透。那样的天气里,在学校与图书馆之间的小巷里来回穿梭本身就有悲情的成分暗含在里头,也许我是把告别图书馆当成了自己悲情的一个演绎。在把记忆重新组合的过程中,我只记住了那天小巷中的瓦檐上厚积着一层黑土,土上长满了观音草,肥厚的叶子在雨水中泛出精致的绿色,而浑浊的雨水沿着瓦缝滴漏下来。也许,那一天的图书馆同样面临着这种无奈,而只是在我的记忆中被时间扯淡而已。
第四年,当我经过电影院的门口,我发现了与以往的一些不同。电影院曼加破旧了,那些用来贴海报的橱窗的玻璃没有一块是完整的,电影院的着色似乎就像是被烟熏黑后再不能褪去,黑色的阴影把整个的电影围裹。但在破败舌面却有着正被人修茸的痕迹。某一天我走过电影院的时候,映入眼中的可能会是修葺—新的感觉,把过去内心沉积的所有感觉都完全的颠覆,一种新的感觉会在时间的延伸下在内心堆积。而后来—种新的感觉的堆积竟是通过图书馆的迁移产生。
我来到了位于文化馆底层的新的图书馆,我切实地感觉到了场景的变化。在那满县城都粘贴着的迁移通知上,我看到了不同的图书馆。在那张黑白图片上,图书馆成了文字的一个背景,漆暗的色调把图书馆的布局浅浅地隐藏起来。有一种感觉,想拨开那层浓雾的冲动。我来到了图书馆。图书馆的管理员换成了四十岁左右的人,年岁在他的脸上交织成几丝深浅不定的纹路,在与他交淡的过程中多少能感觉到—种时间堆积后的矜持。在不断借书的过程中,他让我进入图书馆的里面,以往借书都只能在那些索引牌中找寻,找到自己中意的书名后便写在一张白纸条上,递给他,然后他进入里面把书找到递给你。这种情形似乎是在考验人与书名之间通过瞬间碰撞后的默契,在这种情形下可以发现一些纸泛黄却从未被人翻开的书,同样可以发现被许多的手指碰过而破旧的书,还可发现不新不旧的书。当图书馆管理员让我进入里面自己挑选书的时候,我激动得讷讷的。这是与以前不—样的感觉,这是直视书本的感觉,这是通过直接便能完成的一个对话。打开一本书,开始对话。在与书本对话的过程中,我忽略了以往对图书馆外部的关注。也许,手中的某本书曾经在那三年中出现过,却丝毫没有记忆。而这次,却有了种崭新的感受。下笔,我想到了物象之间的链接。
责任编辑 蒲昊
网址:物象的链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00326
相关内容
链接与万物链接,觉知的活出更美好的自己
学习链接
阅读链接生活的技巧分享(3ways)
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链接的途径
家居设计:链接生活的艺术
链接生活app下载
【智慧】链接生活:幼儿科学教育的秘密
“链接”生活“点击”语文
松下将首次参展链博会 链接康养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