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坊采风行丨为贝雕解锁更多“打开方式”

发布时间:2025-07-29 09:21

采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对方分享更多信息。 #生活技巧# #谈判技巧# #服务行业谈判#

  光明网讯(记者 金昱希)在温州市贝雕非遗工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洞头贝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温州螺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灿渊正为一把琵琶涂上大漆。“这是一把即将完成复刻的唐代五弦琵琶。此次复刻采用立体浮雕技术,在琵琶的面板、背板、琴头等部位都嵌入了螺钿图案。”一谈起手中的技艺,他便打开了话匣子。

非遗工坊采风行丨为贝雕解锁更多“打开方式”

图为陈灿渊正在为琵琶涂上大漆。光明网记者 金昱希 摄

  据介绍,贝雕是螺钿中的厚螺钿工艺,在温州洞头已有100多年历史,曾是当地最流行的手工艺品之一;温州螺钿漆器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品。然而,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这些技艺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为复兴贝雕螺钿技艺,当地重组了工艺品厂,请回一众老手艺人,培养传承人队伍,带动渔农民转产转业及海岛渔嫂就业近100名,人均年收入达4万至10万元,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强县富民之路。

  2023年,依托洞头贝雕与温州螺钿两项非遗,非遗工坊还建起了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为当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拓宽了路径。博物馆融研发、生产、销售、展示为一体,坐拥1800余件贝雕螺钿工艺品,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手工艺爱好者。

  步入其中,游客们能够看到螺钿制作的全过程:特定种类的贝壳被磨去粗糙的表面,经过切割、抛光等一系列步骤变成薄如蝉翼的小组件,再进行拼贴、刷上大漆,成为各种各样精美的艺术品。“去年,博物馆接待量超16万人次,其中参加研学的学生达到4万多人。”陈灿渊介绍。

非遗工坊采风行丨为贝雕解锁更多“打开方式”

  图为温州市贝雕非遗工坊中的员工正在漆面上用贝片拼贴图案。光明网记者 金昱希 摄

  丰富的馆藏与深厚的底蕴,不仅为非遗技艺传承开辟了新空间,也为文创产品设计打开了新思路。作为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灿渊在精益求精制作仿古螺钿的同时,也推动着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挖掘地域特色、拓展应用场景。

  通过综合材料运用,传承人与设计师们通力合作,将螺钿与金属、布料、紫砂等进行结合,研发了传统贝雕(螺钿)作品、现代文创产品、游客研学产品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从木梳、耳钉等居家用品和首饰,到首饰盒、杯垫等DIY材料包,越来越多的元素被巧妙地与贝雕、螺钿结合,为非遗创造了更多的“打开方式”。

  近年来,面对年轻消费者对消费品情绪共情、文化共鸣的新需求,工坊更是花样百出,目前已与多部影视剧制作方合作文创衍生品,借助影视作品的传播力,“圈粉”无数。“我们和众多电视剧联名打造螺钿发带、木梳、化妆镜、首饰盒,为彩妆品牌定制螺钿妆匣。下一步还将探索贝雕、螺钿与服装、皮革的跨界融合,希望能让传统技艺更好融入年轻人的生活。”陈灿渊说。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网址:非遗工坊采风行丨为贝雕解锁更多“打开方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02930

相关内容

非遗工坊:老手艺绽放新魅力
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公示
灼言丨非遗里的山东年
非遗工坊:从技艺传承到“造血”自立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西秦刺绣:巧手绣出乡村幸福生活
非遗里的普法故事|浏阳:菊花石雕刻出悠长法韵,解锁普法新方式
融媒·画像丨首个“非遗版”春节里,济南非遗活动遍地生花——“非遗经纪人”忙年
风雅秦淮丨探寻博物馆更多“打开方式”
非遗传承 | 让传统椰雕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美食=______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