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爱东: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回归生活世界
《回归本质:简单生活,深度思考》- 强调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简单快乐的生活哲学# #简单生活哲学书籍#
作者简介|PROFILE
宗爱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文亮点
本文《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目标与路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最初意义上与生活世界是一体的,融入在现实生活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根本意义上是指向人自身价值意义的回归,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实践的生活世界。我们应努力找寻回归的目标与路径,需要以生活世界中人的价值为目标,恢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性;以生活世界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有机互动为目标,恢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价值建构和人的意义塑造为目标,恢复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性。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最初意义上与生活世界是一体的,融入现实生活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并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对人产生影响。现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正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天然联结,共同指向人的意义与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提供了理论前提与现实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的生活世界是马克思的实践生活世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才得以实现。在回归路径上,要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统一,在观念上确立回归自觉性。要将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有效契入点,在实践中外化于行。要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增强学生主体的主观性成就。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目标;路径
内容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东西方历史及其文化中有深刻的根源。它本质上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一方面发挥着传统社会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也参与着现代教育体系对人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在最初意义上与生活世界是一体的,融入在现实生活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在生活之中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对人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何以可能,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以及如何回归三个基本问题探讨,努力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目标与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何以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世界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讲,都构成了人生存、发展和交往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根本意义上是指向人自身价值意义的回归,思想政治教育就在生活世界里,它的回归意味着人的主体性的回归和价值的回归。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天然联结。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它并不是一开始便存在的观念,而是源自于现实生活,从现实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关于人的社会化活动,它基于现实实践活动将道德价值观念赋予个人,促使个人追寻人生的价值,实现自我的发展。从历史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同,历史的实践活动赋予其不同时代特征,它不可能脱离日常生活世界发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最终又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世界,因为它指向人,赋予人的价值和意义,最终目的还是促进人的自由和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共同指向人的意义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共同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其意义就在于恢复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世界中直指人的身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
(三)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通道。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教育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与生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自然契合在一起,它只有在生活世界里才能够真正获得意义。人的品格是一种实践精神,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不是知识积累的结果,而是源自实践。生活世界对人来说呈现出来的就是实践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
20世纪以来,生活世界的理论逐渐呈现出具体化和多样化的特征。西方的一些重要哲学流派如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一致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这些生活世界理论将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价值和意义的源泉,试图为人类重建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世界为源泉,又回到生活世界。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到底要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呢?
胡塞尔作为20世纪现象学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胡塞尔在他所处的时代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到底为何。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强调人的主观性和人的意义的回归,带有明显的先验唯心主义色彩,过分强调生活世界纯粹经验性以及绝对的根基,没有看到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在生活世界里。杜威的生活世界理论不同于胡塞尔,他基于实用主义哲学将“经验”引入到生活世界理论中。杜威的“生活世界”主要是一种现实中的生活世界,是个体每天度过的、日常经验中的生活世界,难免陷入教育实用主义。
不同于胡塞尔和杜威,马克思的生活世界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马克思以实践确立生活世界的根基,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之间的纽带。因为实践,自然界与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因为实践,作为主体的人作用于自然界产生最原始的对象化活动。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基于实践的所有人类活动都是现实的、具体的和历史的,现实生活中人的生产与再生产构成了生活世界的全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马克思生活哲学中现实的人和实践这两个前提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实践的生活世界。坚持从生活实践出发,践行道德认知,在实践中深化、坚定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的指向是人的主体性,现实的人的自由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真正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回归:价值目标与路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必然的结果或者成果。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探索可行路径,即找到回归的价值目标和可行的实践路径,否则所谓“回归”就沦为一句口号,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世界中依然会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无法真正在现实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一)价值目标。回归生活的核心旨趣就是要摆脱外在力量的束缚和功利性,而只有关注生命、关注生活才能做到这一点。第一,以生活世界中人的价值为目标,恢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性。第二,以生活世界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有机互动为目标,恢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第三,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价值建构和人的意义塑造为目标,恢复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性。
(二)实践路径。从实践层面构建可行路径,要着力将主观性的知识内容同客观性的生活结合起来,真正回到人的价值塑造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中。第一,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统一,在观念上确立回归自觉性。第二,将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有效契入点,在实践中外化于行。第三,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增强学生主体的主观性成就。
原文《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目标与路径》刊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55-62页),若下载原文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或搜索下方网址:
https://t.cnki.net/kcms/detail?v=lBSUeumDZUmPokd6wzr4WEDUs8QI3DlY2RuTb6kYjGZkMagbFlVnThHo9cQDPdXkLTaCZtZRGcjEdt6HW2SOFV8hnMNAzEk5953dc4ODEe9mAOX3_XJxK0Yw0NJi48rOJ4zkfYRo2O8=&uniplatform=NZKPT
网址:宗爱东: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回归生活世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06097
相关内容
从经验视角谈“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生活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回归教育本质:教育游戏思想的萌芽与发展脉络
试论回归生活教育学.doc
【思想下午茶】回归教育本质,寻找自我实现路径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思想治课堂的尝试与思考.doc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
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向(4)
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范文
生活化教育:让学习回归真实世界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