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视野|快乐教育(三):浅谈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智慧》- 张文质,分享教育实践中的快乐教育理念。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育儿生活经验# #家庭教育书籍推荐#
“我认为教育应该是充满快乐的,当一个孩子不快乐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
我也觉得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是甘甜的蜜汁。”
————斯宾塞
很多人认为快乐教育是一个伪命题, 教育真的可以是快乐的吗?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大多数人应该是反对的。即便毕业多年后,他们对学校的回忆仍然会充斥着学业所造成的压抑,学生时代一波接一波的考试折磨,让人痛不欲生。
一部描述日本宽松教育的影视作品中说“现代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反人性、反惰性的过程。”所以教育应该是严肃的,甚至可能是痛苦的,总之人们很难把它与与快乐联系在一起。
如果你对教育也持有类似的态度,也许接下来的一则小故事会让你的看法有些许的转变。 这是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自己的侄子小斯宾塞脚踏风琴的真实故事。
斯宾塞准备给小斯宾塞买一架脚踏风琴,并告诉了他风琴的奥妙,这让小斯宾塞兴奋无比。
等风琴到后,小斯宾塞迫不及待的开始乱按一气。虽然声音杂乱无章,但他非常开心快乐。而不久后,远房亲戚德塞娜就无法忍受了,渐渐地开始了指责和批评,并抱怨小斯宾塞没有天赋,连一首简单的曲子也无法学会。
斯宾塞告诉德赛娜不恰当的方法会扼杀孩子在某方面的天赋。如果弹风琴变成了一件紧张而痛苦的事情,那么音乐是学不好的。于是他便和小斯宾塞有了如下的一场对话:
“晚饭时,我们坐在餐桌前,我对小斯宾塞说:‘亲爱的,我特别喜欢你弹的那首小曲子,叫什么来着?’
小斯宾塞抢着说:‘林中仙子。’‘没错,就是这支曲子,你能弹给我听一下吗?’小斯宾塞摇了摇头。
我说:‘唉,真遗憾。可惜我不会,要是我自己会弹就好了,哪怕只是一小段呢!’小斯宾塞赶紧说,那我就试试吧。他坐上去,轻轻地弹起来。
出人意料的是——他弹得非常流畅,轻重也恰到好处,美妙的旋律在晚风中飘荡着。德赛娜也一脸吃惊地看着我……”
相信这则故事一定给家长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尤其当您的孩子也正在学习乐器,而且需要坚持不懈大量练习时。
然而从大多数孩子的角度来看,相信练习乐器并不能像小斯宾塞这样快乐,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进步。甚至如果孩子的自律性比较低,尤其是低龄段的孩子,这个练习过程更像是家长与孩子的互相折磨。
为什么斯宾塞看似简单随意的一段谈话,就解决了众多家长的难题?他即顾及到了兴趣,又营造了氛围,让孩子心甘情愿反复练习、提高自己?因为斯宾塞可不是普通的家长。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他一生荣誉显赫,先后获得了英、法、美等11个国家的32个学术团体和著名大学的院士、博士荣誉称号,还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许多教育学家和科学家们把斯宾塞尊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现代的亚里士多德”,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位父母和老师聆听”。
他提出的快乐教育是非常专业且伟大的教育理念。
他的著作《快乐教育》涵盖了斯宾塞快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对世界上无数家庭和学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小斯宾塞在快乐教育的氛围下成长、学习,在14岁的时候就被英国剑桥大学录取,而其他所有在斯宾塞教导下成长的孩子也成了各个领域的翘楚,如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大律师等。
我们从书中挑选了几条很具备快乐教育理念特点的内容,来做一些具体解读。
1. 发现和挖掘孩子的特点和潜力,正向引导,让孩子保持兴致勃勃的状态。
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是先从孩子自身上挖掘潜力和特点,然后引导培养;反而是什么流行,什么主流就选择培养什么。当然这点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表现的可能更为突出。
试想一下,当孩子喜欢的是自然环境,如果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孩子以后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植物学家,而家长却把孩子向计算机科学方面培养。没有兴趣,又没有潜力的情况下,孩子自然成绩不会太理想,此时多数家长不会分析问题所在,而是不断严厉的批评指责孩子。
这些指责和批评既不会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找到特长,反而更加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更加自卑,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2. 斯宾塞很关注品德教育,要让孩子学会爱与尊重很重要。
斯宾塞认为:“一个不懂得感激的人,总会忽略别人的善意,把得到的都视为应该如此,这样的人往往只会记住别人的一点点过失和冒犯。
他们的痛苦总是多于欢乐,怨恨总是多于感动。一个内心缺少宁静的人,是很难长期专注地去完成一件事的”,可以说品德是他特别重视的一项教育。
而在国内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很多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品德的教育,生怕孩子在这些事情上耽误时间,希望他们争分夺秒的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3. 善用孩子的错误,通过自然惩罚让孩子体会行为的后果。
斯宾塞说,“在对孩子的道德和品质教育中,应更多地采用自然惩罚的办法,而尽量少使用人为惩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让他们自己承担行为的后果,并不在施加其他人为的惩罚就是自然惩罚。
比如,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团糟,玩具丢得到处都是。自然惩罚的原则会让孩子自己去收拾,并告诉他不这样的话,下一次就得不到玩具。儿童一般自己也会承认错误并愿意改正。
斯宾塞认为如果一贯坚持这样做,慢慢地孩子就会改掉这个毛病。此外,这么做还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任何快乐,都需要亲自付出劳动才能得来。毕竟家长管的目的是为了之后不管,所以平时教育的时候虽然不能撒手,但要学会放手。
此外,他在《快乐教育》的书中还大量描述了实用的案例,都是非常好的借鉴学习材料,看后一定会给家长很多教育方面的启发。 但是为何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在国内推行的过程中总是困难重重呢?
第一,不是没个家庭都能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斯宾塞认为父母首先必须具备“做好父母的知识”,斯宾塞认为做父母的知识应该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而不是到有了孩子之后再在实践中摸索。
他很重视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的影响,毕竟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教师,也是给予孩子的陪伴是最久的人。
第二,教育资源匮乏,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所以盲目的推行快乐教育,不但不能实现其理念,反而会造成更多的不公平。
比如学校为了符合要求减负,而高等教育录取门槛不会降低,学生只能在课外补习,而贫困的家庭有不能负担起复习的费用。
所以无论是选择精英教育还是快乐教育,除了考量学生个人特点、家庭经济条件以外,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尤为重要。
在国内,很多的孩子是被祖父母、外祖父母带大的,父母的陪伴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够,很难实现真正的快乐教育。
不过如果认可这一教育理念且有能力执行的父母,也可以试着将快乐教育理念与国内的应试教育相结合,相信可以培养出成绩优秀且综合能力更强的孩子。
网络上有一个词很火—— 心流。 心流就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帮助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最高的效率,大大的增强了完成任务时的满足感。
所以大家都想用尽各种方法,争取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心流状态。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获取更强满足感的过程势必不是痛苦的过程。
这足可以证明当教育方法、引导方式正确的时候,学习肯定不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至少它会带来非常强的满足感。
延伸阅读
撰稿:PPT
网址:文化教育视野|快乐教育(三):浅谈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07021
相关内容
关于《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28篇)斯宾塞快乐教育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到底什么是快乐教育?
谈谈所谓“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是什么
快乐教育不是一味减负
浅探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心得体会(通用26篇)
【快乐教育】的真义,你知道吗?
浅谈“快乐教育”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谈谈快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