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轉,絢爛的六月來了,京城各大室内展館也陸陸續開放了,讓我們走近這些精彩的展覽,用心去傾聽文化的聲音吧!
《容曜丹青——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容曜丹青——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目前正在對公衆開放中。本次展覽是繼 “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 之後,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精品中另外遴選明清肖像畫佳作50餘件(套)而舉辦的,題材涵蓋皇室、名臣、名士、文會、閨閣、女容等多個方面,旨在持續展示明清時期中國肖像畫的藝術成就以及中國繪畫藝術的獨特魅力。《康熙書房坐像》《杜甫采藥圖》《追歡得祿圖》……畫中古人的一颦一笑都能通過線上線下展覽清晰展現,觀衆可以從中了解到明清禮制官制、風俗服飾等豐富内涵。
肖像畫作爲圖像數據,爲後世留下了曆史人物的容貌形象,是珍貴的曆史記錄;肖像畫中服飾、裝束、陳設等,不僅生動再現了當時各類文化制度,更反映了時人的生活狀态和精神世界,因而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史研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中國的肖像畫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發展至明清時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借鑒外來技法,于繪畫技法、表現方式和風格特征等方面均有創新與發展,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完善體系。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明清肖像畫題材豐富、類型多元。
本次展覽由三個單元構成:皇室名臣肖像畫寫實爲主、以形寫神,發揮着紀功、頌德、表行的作用;文人名士肖像畫集娛樂、藝術與觀賞于一體,不僅有表達個人志向與雅趣的獨立像,亦有贊頌傳統倫理與美德的家族群像;記錄容姿的女性肖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的觀念覺醒,從早期規箴教化目的轉向對女子美感的呈現。可以說,此次展覽比較全面地展示了明清肖像畫的内容技法、時代背景、創作曆程與相關内涵,令觀衆在觀賞畫作的同時,能夠具體入微地從中領略明清兩代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态、精神風貌、思想追求、信仰觀念和審美情趣,深入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政治、禮制、官制、藝術、風俗、服飾、審美等各個層面的豐富内涵。
展期:2022年4月29日起展出,展出中
地點:國家博物館 南9展廳
絕藝交輝——英國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與頤和園博物館藝術精品展
展覽首次聚焦十六至二十世紀的中歐物質文化與藝術主題,以英國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于2008年入藏的羅莎琳德和亞瑟·吉爾伯特夫婦捐贈金銀器、鼻煙盒及微型馬賽克等歐洲上流社會藝術精品,與頤和園博物館所藏的明清時代各類宮廷藝術珍品共同展出。展出英國V&A館藏88件/套和頤和園館藏56件/套,共計144件/套文物。
展覽時間:持續至7月1日
展覽地點:頤和園博物館
《意飄詩外——王明明古詩意畫百開冊頁展》
展覽彙集了王明明所創作的古詩意冊頁共一百幅,其創作時間自2006年至2019年曆時十三年之久。冊頁是中國畫特有的表現形式,可集詩書畫于一體,往往在統一的主題下由畫家于盈尺間将多張獨幅畫作組合而成,與卷軸和手卷相比更便于翻閱和收藏,是文人墨客案頭賞玩書畫的一種藝術形式。王明明近十米長的唐詩宋詞三百首小楷手卷也同時展出。
在這套百開冊頁創作中,王明明打破人物、山水、花鳥的題材界限,在構思上下功夫、在構圖中找特點,強調筆墨的和諧而減弱墨白對比,以用筆爲主、暈染爲輔來達到散淡、空寂、幽遠、曠達、超逸之韻;強調空白的運用、虛實相生的手法、起承轉合的構成、以及落款印章對于畫面整體相得益彰的作用。王明明的藝術一直追求傳統文人畫中的“書卷氣”,他堅守藝術的寂寞之道,抱守神志以養靜,去除筆墨上的燥氣,整套冊頁均以清代紙墨繪制而成,自然之間将靜氣流溢于毫端。
展覽時間:持續至6月19日
展覽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一二層
《墨韻傳承——李庚水墨畫展》
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墨韻——李庚水墨作品展”開展,本次展覽是中國美術館學術邀系列展之一,以“音與畫”的韻律爲主題,展出李庚作品30餘幅。
此次展出李庚的作品,既有現代性的抽象風格,也有古典意味的寫實風格,奔放大膽,帶有強烈的音樂律動。李庚借抽象水墨抒發浩然之氣,以國際視角反觀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之路,展現了他對水墨藝術的極緻追求。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四層18号廳,展期至6月29日。(周一閉館)
《我們曾同窗——中青年油畫家作品展》
目前,“我們曾同窗——中青年油畫家作品展”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此次展覽是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系列展之一,共展出13位中青年藝術家近80件油畫作品。
此次參展藝術家葉南、于波、鍾劍秋、孫韬、鄭光旭、張謝雄、李官博、孟麗、王威、尉捷、林文新、湯雨松、治龍,有着相似的海外求學經曆,他們秉承初心、深耕創作,在專業領域以鮮明國際化特征、前沿學術理念和專業水平,構建愈加豐富的藝術世界。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一層2、4、6号展廳,展期持續至6月22日(周一閉館)。
《熔鑄根魂——朱曜奎藝術展》
目前,“熔鑄根魂——朱曜奎藝術展”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展出朱曜奎70多年來創作的40餘件繪畫精品。
本次藝術展,展出朱先生跨度七十多年來的文獻和繪畫作品,緻敬其從藝、從教的精神。通過其文獻資料、老照片以及各個時期所創作的讴歌時代的山水油畫作品,來呈現朱教授的藝術創作、藝術教育以及推行大美術發展的成果。
朱曜奎,1932年出生于蘇州,現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國山水意象與西方寫實手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一層3号廳,展期至6月15日(周一閉館)。
《錦色——傳統建築彩畫技藝展》
“錦色——傳統建築彩畫技藝展”由中國園林博物館主辦,由北京建築大學、北京市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國家級非遺保護單位)聯合主辦。
本次展覽包括200餘件展品,通過傳承人手繪彩畫小樣,拓稿原件,文物修繕中的建築彩畫殘件,非遺傳承人自制工具等等,時間跨越宋、元、明、清和當下,集中展示了彩畫構圖、紋飾、色彩的曆史沿革,和彩畫描繪所需的關鍵工藝。
展覽從彩畫的構圖、色彩、紋飾、工藝、保護等方面講述色彩斑斓的木衣錦繡。徜徉其中,我們無不感歎建築彩畫色彩之華麗、能工巧匠技藝之精湛,并希冀這瑰麗的錦色可以被珍視與傳承。
時間:持續至10月9日
地點:中國園林博物館一号主題展廳
《節奏與叠奏》
目前,松美術館正在舉辦大型展覽“節奏與叠奏”,展覽涵蓋了40餘位中國當代重要藝術家的近50件作品。王廣義“大批判”、張曉剛“大家庭”、周春芽“綠狗”、曾梵志“面具”、徐冰“新英文書法”、丁乙“十字”、陳丹青“康巴漢子”等,名家作品雲集。整體呈現以繪畫爲主,兼具雕塑、影像、裝置,強調中國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此次展覽“叠奏”的概念出自德勒茲與加塔利合著的《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其本義指向一種重複叠奏的曲式。在《千高原》中,“叠奏曲”經過德勒茲和加塔利的澆灌而生長成一個哲學概念,其并非是一段節拍謹然、連續奏響的聲音,而是一個持續進行着界域化和解域化的運動配置。因而,叠奏曲始終處于開放的居間狀态,那些處于生成之中的、臨界的、混沌的“間距”賦予叠奏曲以恒久的運動。
展覽以“節奏與叠奏”的主題将這些跨代際的藝術作品串聯成一個不斷變化思考的展覽形态,并與空間場域持續發生連接和互動,使松美術館展現出綿延不絕的強度和活力。
展覽持續至7月24日。
溫馨提示:進入展館全程配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做好個人防護,掃描“健康寶”并出示72小時内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配合測溫工作,共同營造良好的觀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