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平:在艺术创作中我以极大的热情呼唤感性
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我,释放内心的情感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情绪释放#
闫平:在艺术创作中我以极大的热情呼唤感性
时间:2019-07-02 作者:端艺 来源: 今日鉴藏
绘画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它要求人全身心的投入,无怨无悔,艺术确实不是技巧,但要通过被称为技巧的东西来表达。我一直痴迷于美术大师的画面,模仿着去接近他们,读他们的画,看他们的传记,窥视他们的内心,揣摩他们的造型、构图、色彩、用笔,研究大师们的神来之笔是怎样得来的,是怎样从生活变成画面的。虽然我从不对一种艺术形式或画家顶礼膜拜。最近十年间我去了美国、俄罗斯、欧洲,从卢佛宫或蓬皮杜中心出来,在与那些大艺术家们交谈之后,我希望我赶快从美术史中出来,用同大师们交谈后得到的思绪去于自然接触,来唤醒我自由的本能和艺术的激情。
抒情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个美丽的陷井,专门诱惑女人,在我的作品里经常有用厚颜色堆积起来的喃喃自语,喋喋不休,它需要有和它对应的东西,就是那种克制,很多人给我提出关于理性的问题,显而易见的理性我不喜欢,理性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生命中因为有了理性的参与,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使很多杂乱无章的事情变得井然有序。在艺术创作中我以极大的热情呼唤感性,也暗恋着理性。
我画中的色调是主观的,这同生活和心情有关,最初给我强烈印象的色彩是大红,这要追溯到我三岁多的时候,那时父母都革命去了,我被送到单位托儿所,是长托,大年三十,天色如晦,灯光如豆的傍晚,保育员冲我举起一件人造棉的小红袄,和所有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我经历了文革。看到了太多的红色,红色蕴含着太多的现实生活,与国家和个人的幸福,与灾难息息相关,虽然对过去的记忆已不再象红色本身那样清晰了,但红色始终让我有着挥之不去的沉重。
但我这个中国女人又对红色系抱有期望,比如粉红即使枯萎的状态也有一种迷人的美感,我很喜欢粉色系,每当生活中碰到困难,甚至磨难,只要看到一组粉色,就会让我留恋和热爱这个世界,它使我联想到婴儿的皮肤,想到让全世界的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的爱情,它甚至弥补了我实际生活中真正的缺少的关于浪漫的章节。在我的作品中有很多与粉色系有联系的画。
但我画中的色系是客观的,这种客观不是刻意的模仿自然,而是能够在复杂之中加进自己的情绪,画出紧凑而简洁的东西,这个阶段我会在画面里持续多层(许多中国人在墨分五色的黑白世界里游刃有余,而在色彩的世界中,却显得贫乏没有思路,甚至从未被启发过),反复寻找着那种期待着的不一般的色系,这种期待不是所谓的主观,而是在丰富的物质世界中寻找主题,用绘画的手法变成平面上的用笔用色的那种转变过程。
再说一下我的绘画题材“母与子”,感谢上天让我是一个母亲,自从有了孩子,生活中无论碰到多大的困难,只要看见孩子的黑眼睛,我就知道自己只能选择坚强,选择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绘画表达的是我的一种生活状态,它带着我的孤独和梦想,带着许多琐碎的爱恋与牵挂,以母与子的画面呈现,现在虽然孩子已经大些了,可作为母亲的冲动却不断涌出,所以“母与子”我会继续画下去的……
我的生活很简单,没有想象中的风花雪月和浪漫情事,那些年少时对生活的憧憬在文革岁月里被现实残酷地撕碎了……。幸运的是,绘画成了我一生的知己,我可以无所顾忌地向它倾诉,可以找回我失去的信心。画室里工作的时间是个人的天地,只有那个时候,画里画外的我是一体的,我拥有充分的自由和放松,可以让自己的心放纵,不用顾及其他。绘画是一件既让我着迷又让人筋疲力尽的事,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一句歌词到一切可以引起视觉冲动和想象的话语和图像都会多多少少地冲击着我的神经。很多时候那些转瞬即逝的感觉需要寻找,因此我特别喜欢给自己当模特,想象中的样子先通过身体的预演得到一番感受,再把这种感受用画笔和颜色书写记录。即使是只言片语也容易让我感动,使我本能地把它和绘画联系在一起,在我的脑海里会浮现一种模糊的样子,于是我就有了创作的冲动,我努力地把这些模糊的感觉变得清晰起来,这个过程往往让我亢奋又筋疲力尽。
每一幅画都是琐碎生活的影子,是我的日记。日记里写着我的秘密,我用自己的色彩符号方式叙述着我的快乐和悲伤。春去秋来、聚散离合以及生活中许多细小的变化都让我感怀,我害怕岁月的流失害怕老去的孤单寂寞。每一个落日黄昏,看着屋内弥漫着柔和的光,那暖暖的气息使紧张疲惫的心松弛了,让我品味到了生命的价值,我感到了一种活着的感动……
对于我来说,画布和颜色是我最忠实的伙伴,色彩世界里无穷的可探索性给了我自由发言的可能。我喜欢粉色尤其是粉红色,因为我认为粉红色最吻合女人的心理,能够带给我更多的幻想。在我的作品里不断地出现各种粉色系列,它们所要展现的不只是色彩的变化更多的是心绪的浮动。当然,绘画是一件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它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在考虑如何把各种感受转化成绘画语言时需要不断地尝试和理性地分析。每一笔一画都要最后落实到具体的形与色,许多看起来很随意的点划都是精心安排和经过多次的修改完成的,这是个反反复复推敲的过程,点、线、面的安排,画面的节奏,用笔和空间的处理等,都离不开经验和感觉。我们不可能抛开造型和色彩谈架上绘画,构成画面的每一个因素都值得认真研究。而研究色彩关系和造型变化也是我多年来从事的工作,此外,表达真实的自我一直是我努力传达的信息。
形与色构成了画面,对形与色的不同要求和表现呈现出不同的画面风格。注意它们之间的对比变化可以得到无穷的乐趣,我不愿拘泥于细节的表现方式,更多时候是考虑形与色在画面上的布局构成的美感。在我的画中,灵动的线就是画面的表情,它如游丝般飘动,时而轻描淡写如暖风吹过,时而浓墨重彩惊心触目。交织于画面的线条和色彩细细地讲述了故事里的悲欢离合。生活中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瞬间,我都想用绘画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我尽量避开那些令人紧张和压抑的题材,我更愿意我的作品对人的心灵能够起到抚慰的作用。画《母与子》系列是源于身为母亲的切身感受,画《小戏班子》系列也是来自于过去农村生活的印象,还有不少的静物画里留下的都是琐碎生活的痕迹。这些都是客观的题材,我选择最能体现自己生活状态的题材作画是由于表现这样真实的自我更容易些。
我关注一切可以与图像联系的生活局部,寻找感性的、可以不断扩展的题材,追求画面简约的效果。在色彩的表现上,马蒂斯和毕加索的艺术给了我很多启发,就如马蒂斯在他的一篇笔记中写道:“我选择色彩并不依据任何科学理论,我依据的是观察、感受和亲身的经验。……我仅仅是试图摆上能表达我的感受的色彩。有一种起推动作用的色调的比例关系存在着,它会引导我去改变人物的形、或变化作品的构图。
我尽力去寻找这种比例关系,一直不断地工作下去,直到我在构图的所有部分中获得它为止。”同时,在对大师们的作品细心揣摩之后,我对色彩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我的作品中,表达空间的观念时依靠的是色彩而不是光与影。体现光线的感觉可以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排列来实现,而不仅仅是描绘物体。透过这些绘画技巧的因素,我想画面最后呈现出来的是由于视觉的碰撞而带来心灵的愉悦,那才是我最想达到的效果,我把对生命的理解和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做了注解。
因为现实生活的具体和琐碎更加反衬出艺术的超“现实”,我希望把现实中的美再现。
和绝大多数的女人一样,我渴望生活中的不平凡,想要与众不同但都难以免俗。和大多数的画家一样,不愿过多地重复自己,让每一件新的作品保持鲜活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用心去画吧,在画里我可以把现实生活里的诸多念想尽情抒写。我清楚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网址:闫平:在艺术创作中我以极大的热情呼唤感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07211
相关内容
艺术与同情:重拾人性本真的呼唤贴近生活 贴近内心——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万亩良田变身“像素画布”|闫家岗稻田艺术农场开启年度文旅大作
以艺术和文学唤醒对弃置物件的感知
艺术对大脑和情感的影响
《细节之美:艺术画作如何唤醒情感共鸣与心灵治愈》
桌面用品DIY美化篇之野性的呼唤!!!!!
以蘑菇作为方法:新一代华人艺术家的生态艺术创作
一幅画引发的艺术热潮:揭开创作背后的秘密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初中情绪辅导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