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的怀念 | 生活禅及其定位(一)
生活禅意:心怀感恩,珍惜当下每一刻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创意生活方式# #生活禅意#
生活以每个人本具的妙真如心为体,此心体依迷悟染净之因缘,驱动身口意三业起善恶之造作,而此造作必然依因果规律,相应地感召来人生苦乐之果报,此苦乐之果报往往又通过五蕴世间、人世间和器世间之染净表现出来。这就是生活的因缘相。
◉ 本文选自《生活禅纲要》第二章
什么是生活禅
在给生活禅定位之前,先来看看净慧老和尚对“生活”的理解和关于“生活禅”的开示。
一、什么是生活
关于什么是生活,世俗的书籍一般都是这样来解释的: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这种解释显然太空洞无物了,既没有把握生活的本质,也无法给人一种可以正确干预和创造生活的真实可靠的下手处。
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修行的目标就是为了净化自己的生活,永远做生活的主人,从这个目标来看,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既能够抓住生活的本质、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生活”这个概念的新的解释。
纵观净慧老和尚对生活禅的开示,就会发现,他从生活的因缘相和境界相两个方面,对生活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令人耳目一新。
(一)生活的因缘相
什么是生活?综合净慧老和尚的开示,可以这样给“生活”定义:
生活就是心通过推动身口意三业,依因果规律而感现出来的生命的动态过程。
这个定义,有几个关键点:
1.心是生活之本体。
2.心的造作即是身口意三业。
3.身口意三业是生活流转的推动力。
4.生活是身口意三业的动态过程。
5.因果是生活运行的内在规律。
6.生活的千差万别之形态是心在业力的驱使下幻现出来的。
7.生活的品质和境界相取决于心的迷悟染净和作为心之造作的身口意三业之善恶差别。
依据上述生活之定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生活以每个人本具的妙真如心为体,此心体依迷悟染净之因缘,驱动身口意三业起善恶之造作,而此造作必然依因果规律,相应地感召来人生苦乐之果报,此苦乐之果报往往又通过五蕴世间、人世间和器世间之染净表现出来。这就是生活的因缘相。
净慧老和尚对生活的定义,囊括了生活的体、相、用以及其内在的运行规律,所以,对于修行人而言,通过这个定义,就可以准确地理解修行的本质,当下就可以找到修行的下手处和着力点。
净慧老和尚强调,修行人要安住当下,时刻照顾好当下一念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净化身口意”。这种理念与他对生活的理解是紧扣在一起的。所以,老和尚对生活所下的这个定义体现了高深的智慧,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对修行人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生活的境界相
生活是一种因缘的存在。生活的动态过程,就个体而言,是通过身口意三业的流动体现出来;就社会关系而言,又是通过下列三种外在可见的关系体现出来:身心的关系(又称五阴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又称人世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称器世间)。
五阴世间、人世间、器世间乃众生的心在业力的驱使下感现出来的结果,是身口意三业的外化。
由于心有迷悟之分,相应地,身口意三业也有染净善恶之分,故五阴世间、人世间、器世间也有染净、苦乐之不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解如次:
为了揭示生活的不同境界与心的迷悟之间的必然联系,净慧老和尚依据业的迷染和悟净之差异,将生活的境界相分为四个等次——
1.物质生活与清净的精神生活
从人生追求的目标来划分,生活有两种类型:一是物质生活,一是清净的精神生活。这里所说的“物质”,是指物欲、欲望,即以贪求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等为主要目标。
凡夫注重物质的生活、轻视精神的生活,最后会因为多欲多求而被物欲所蒙蔽、吞噬,陷入非法求取中,智慧和慈悲之心大损,这是一条向下的走向堕落的生死轮回之路。
修行人更注重超越物质生活,追求精神生活的净化,用精神生活来规范、净化、提升物质生活,一切行为皆随顺因果、戒律和菩提心,故智慧和慈悲心会不断增长,这是一条向上的走向清净解脱的涅槃之道。
2.迷失的生活与觉悟的生活
从生活的本体“心”之迷悟的角度来看,生活又可以划分为迷失的生活与觉悟的生活两种。
“迷失”二字,体现在四个方面:
(1)迷失了本性:不知道自己本自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怀藏宝珠,而一向流浪诸有,不肯回头。
(2)迷失了智慧:不知诸法实相、缘起性空之理,执世间诸法为实有、为常乐我净;
(3)迷失了规范:不知道因果,不遵守道德,远离戒定慧三学,被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所控制;
(4)迷失了目标:没有信仰,不知道有解脱涅槃这回事,沉迷于五欲之乐,醉生梦死,不求解脱。
所以,迷失的生活是指没有信仰、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没有戒律、没有慈悲的生活。没有信仰之导航,生活必然陷入迷茫的状态;没有智慧之引导,必然陷落邪见之稠林;没有定力之扶持,必然被五欲六尘所牵转;没有戒律之规范,必然非法贪求,增长罪业;没有慈悲之引领,必然落入利己损他之魔道。
与迷失的生活是一种没有信仰、不讲因果、没有良心、不守道德的生活相反,觉悟的生活则是一种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生活。
对迷失和觉悟的理解,我们不能满足于概念上的粗略解释,更应当在当下一念心上、在功夫上去作正确的抉择:
当下一念被自己的烦恼念头和情绪所转,即是迷失的生活;当下一念看破自己的念头和情绪,不被它们所转,即是觉悟的生活。面对六尘境界,一向随它们而去,不知回头、不肯回头,即是迷失的生活;若当下能够提起正念,用一句佛号或话头,把自己的心从向外分别驰求中拉回来,即是觉悟的生活。面对见闻觉知而起心动念,即是迷失的生活;面对见闻觉知而不起心动念,即是觉悟的生活。
下面,再就迷失与觉悟的微细差别相,表解如次:
3.染污的生活与净化的生活
由于人生追求的目标有染、净之分,每个人的内心有迷失和觉悟之不同,故相应地,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必然有染净、苦乐之分,即所谓染污的生活与净化的生活。
染污的生活就是烦恼的生活、痛苦的生活、没有安全感的生活,佛陀将它比喻为“火宅”。在染污的生活中,人的心灵由于被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所控制,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慈悲、喜舍、感恩、忏悔、诚信等光明的东西无法展示出来,所以,不仅人的正报世间(五蕴身心)被染污了,同时人所处的依报世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被污染了。心灵、身体、社会和自然环境都被污染了,都处在一种不和谐的斗争的状态,天灾战乱横行,疾疫饥馑频发,佛教将这种状态称之为“五浊恶世”。
净化的生活则是建立在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基础上,人们自觉地依戒定慧三学去修行,去净除自己的贪嗔痴三毒,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按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
净化的生活,对个体而言,就体现在“优化自身素质”上面,这是一种觉悟的人生;对社会而言,就体现在“和谐人际关系”上面,这是一种“奉献的人生”。
4.凡夫的生活与圣者的生活
从生活的果德上看,生活可以分为凡夫的生活和圣者的生活。凡夫的生活就是轮回的生活,烦恼的生活,无明的生活。而圣者的生活则是觉悟的生活,解脱的生活,无尽利他度生的生活。
以上,净慧老和尚从作为生活本体之心的迷悟不等、人生所追求的目标之高下不同、生活相状的染净差异,以及生活之果德的凡圣差别等四个方面,对“生活”二字的含义作了别开生面的解释。这些开示,对修习生活禅的人而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接下来净慧老和尚对“生活禅”的解释,就是紧扣这“生活”二字。
··
谷雨的怀念 | 举身微笑生活禅
谷雨的怀念 | 净慧老和尚关于日用中修习止观的基本思想(三)
谷雨的怀念 | 净慧老和尚关于日用中修习止观的基本思想(二)
谷雨的怀念 | 净慧老和尚关于日用中修习止观的基本思想(一)
谷雨的怀念 | 老和尚趣说“三皮精神”
谷雨的怀念 | 师父对我是全部的影响
谷雨的怀念 | 生活禅:“人间佛教”新成果
谷雨的怀念 | 生活禅:新视角下的汉传大乘佛教
图片来源 | 柏林禅寺数据中心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冀(2022)0000003
柏林禅寺
官方网站 http://www.bailinsi.net
客堂电话 0311-84942447
投稿邮箱 blcssjzx@163.com
长按关注
微信号「blcs001」
网址:谷雨的怀念 | 生活禅及其定位(一)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07240
相关内容
谷雨的怀念 | 生活禅及其定位(二)论南宗禅的“生活禅”思想及其美学意蕴
南谷家具:成工艺之美,品禅意人生。
禅意生活体验丨禅悦谷客栈
【禅悟生活】生命,在禅意中静谧
正念禅修及身心疗愈发展现状:在迷茫焦虑中寻找内心的平静
【禅溪】苏东坡的禅意生活
佛教“茶禅一味”的理念
禅教合一的生活禅
现代“生活禅”的理念与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