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高效供给提升居民体感富裕
良好的教育体系能提高居民幸福感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改善# #教育提升质量#
编者按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报今刊发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相关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以“好房子”高效供给提升居民的体感富裕
■张莉
体感富裕是指一种基于生活实际体验的主观幸福感,住房作为人们日常接触时间最长的空间,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好房子”已成为提升居民体感富裕和引导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
“好房子”五个维度:体感富裕的来源
我国居民住房需求正经历从满足基本居住功能向追求多维品质体验的跃迁。住房不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空间载体,而日益承载起满足生理安全、社交互动、心理认同与自我实现等多层次需求的复合功能。作为城市与房地产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大量实证研究揭示了居民对住房特征或宜居性要素的需求。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前居民对“好房子”的核心诉求可归结为以下五个维度:
一是安全与舒适。住房首要保障可靠的结构安全与良好的物理环境,包括抗震、防火等基本性能,以及通风采光、隔音保温、温湿控制等环境性能。科学设计和建筑标准提升是居住体验的根本基础。
二是生活便利性。“好房子”不应是孤立的空间,而应嵌入高效可达的城市网络。优质住宅依托良好的区位与通达性,便于居民便捷获取教育、医疗、商业等服务资源。“15分钟生活圈”理念的核心即在于此——优化城市功能的触达效率,让居民在步行可达范围内满足多数生活需求,实现高效从容的生活。
三是社区环境与邻里关系。优质居住不仅关乎个体空间,更依赖于良好的社区氛围与公共空间支持。高质量的社区绿地、步道、儿童活动区等设施,有助于居民进行休闲运动与社交。专业高效的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机制,则保障居住秩序与日常服务,增强居民归属感与公共事务参与度。
四是生态与健康水平。随着绿色转型深入推进,住房的环保性能与健康属性愈发重要。高性能围护结构、节能门窗、新风系统、低碳材料等依托绿色技术的装修新趋势,有助于降低能耗和提升居住舒适度。同时,注重自然采光、空气流通、安静环境及促进运动的空间设计,对提升居民身心健康贡献显著。
五是心理满足与文化认同。居住空间不仅是生活场所,更承载着居民的情感寄托与文化认同。建筑风格、空间美感、设计细节是否符合个体审美偏好,是否体现本地文化元素与人文精神,关系到居民对居所的深层次认同感与归属感。
如何提供“好房子”:制度引导与企业创新双轮驱动
实现“好房子”的高效供给,须以制度引导与企业实践双轮驱动,统筹新建与旧改、设计与运营、产品与服务,以系统性变革提升住房品质。
制度层面:构建高品质住房的政策支撑体系
首先,着力提升新建住房品质,需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与监管机制、深化预售制度改革并建立适度溢价激励机制。具体而言,应围绕“安全、舒适、绿色、智能”四大核心要素,建立从土地供给、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到物业运维的全流程标准规范,并强化各环节的质量监管,确保居住体验在物理、环境和服务层面全面优化。在此基础上,深化预售制度改革,通过融资、拿地和税费优惠等配套政策激励现房销售,缓解住房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增强居民对住房质量的信心和满意度。同时,建立高品质住宅适度溢价机制。对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需要显著增量成本投入的高品质住宅,允许其享有合理溢价以弥补增量成本,淡化“一刀切”式限价政策,形成鼓励品质提升的良性市场导向。
其次,完善老旧住房管理机制,探索旧房改造与城市更新的多元化路径,避免简单的拆旧立新、以新饰旧,以实现住房品质和功能的全面升级。加快建立房屋体检、养老金、保险等制度,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型,提升存量住房的安全性与舒适度。在城市更新中推进“留改拆”决策的科学化。对房龄较长、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住房,应先开展结构安全性评估。对不具备改造条件或改造成本过高的项目应纳入动拆迁范围,避免盲目保留造成安全风险。而对于结构安全、具备改造潜力的住房,则应适度提升改造尺度,通过“贴扩建”与功能置换等多元路径,切实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的居住功能适应问题,要从根本上提升住房的使用寿命与综合价值。
企业层面:构建产品+服务的供给新范式
首先,在产品创新方面,实现“增量提质”与“存量焕新”协同发力。在新建产品中,应将绿色健康、智慧科技和适老友好理念深度融入设计施工,提升住房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环境适应性。在存量改造方面,应以居民需求为中心,通过调研访谈、行为分析等方式精准识别改造重点,探索成本效益更高的更新改造措施,推动实现居民满意、企业可持续、城市有机生长的多赢局面。
其次,在服务升维方面,从传统物理空间建设者向美好生活场景设计师转变。一方面,整合教育、医疗、文旅、养老、托幼等资源,围绕“15分钟生活圈”理念打造社区生态服务平台,推动空间与服务的协同供给,满足居民全生命周期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基于用户数据构建精准服务体系,通过大数据和用户画像洞察个性化偏好,推动社区服务的定制化、智能化运营,提升居民满意度。
再次,在科技赋能方面,以数字转型推动精细化设计和智慧化运营。在设计阶段,基于住房销售环节积累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识别居民偏好和需求痛点,为产品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产品的适配性和竞争力。在运营阶段,引入前沿科技和智能管理手段,提升运维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例如,依托物联网与AI构建智能楼宇生态,实现能源管理、环境调节与安防联动优化。同时,通过持续的数据积累反哺产品优化与服务升级。
住房,是“物”的组合,但承载的是“人”的生活。在迈向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更应关注住得体面、住得安心、住得幸福的全面体验。“好房子”不是奢侈的代名词,而应是一种人人可达的公共目标。通过优化政策设计、激励优质供给,让更多人住进“好房子”,从而收获真正的体感富裕。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财税投资学院副教授)
网址:“好房子”高效供给提升居民体感富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12607
相关内容
“科技化”提升用户体验,多层次赋能共同富裕人民网等权威平台发布的“富裕感”和“幸福感”具有独树一帜
社论丨多渠道提高收入并优化消费供给,提升居民幸福感
新政策助力北京“好房子”提升居民幸福感
提质改造 建设管网 提升民生获得感
人民网评: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的底色
以银行理财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六安市裕安区:实施农村电网提升工程 保障居民供电质量
以银行理财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战略
让“精神富足”成为“共同富裕”的最亮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