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点亮生活

发布时间:2025-08-03 03:44

手绘灯饰,点亮生活中的艺术亮点。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手工艺生活# #手绘家居设计#

作业内容

艺术点亮生活

江苏海门市东洲小学  陈逢春

真正的音乐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他来源于生活。音乐首先应该是生活而不是枯燥的理论、概念。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我们应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索生活音乐走进课堂,让音乐教育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使音乐与生活相结合,增强艺术感染力,强调音乐教学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音乐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要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真正赋予音乐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一、美化生活环境,营造艺术氛围

关注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当下存在,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是生活化课堂的逻辑起始点。新课程理念下生活化音乐课堂的创设首先要致力于宽松、和谐、安全的氛围营造,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种“在家”的感觉。所谓“在家”的感觉主要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课堂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概念,“在家”就是要让学生把课堂看作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熟悉的居所后产生的一种体验和感受,就如阿格妮丝•赫勒在《日常生活》中所说:“回家”应当意味着:到了我们所了解,我们所习惯,我们在那里感到安全,我们的情感关系在那里最为强烈的坚实位置。”因此,“在家”的感觉就是熟悉感、亲切感、安全感、放松感、依恋感……

学期初,音乐老师对自己的教室进行精心策划、美化布置,从里到外,从墙面到天面,让音乐教室焕然一新,圣诞节给教室贴上几片雪花,贺卡,六一节在教室挂一些彩带……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时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氛围,使教室真正成为“艺术的宫殿” “艺术的海洋”,充分发挥环境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隐性作用,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然会有良好的心境,从而自觉地走入音乐天地.

二、课堂是生活的再现

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音乐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所选内容应是他们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学习乐起来、让所有的孩子们在课内外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的心情得到彻底的放飞,在玩和活动中主动地参与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从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例如:在教唱歌曲《小司机》时,教师扮演成司机,手握方向盘,在音乐声中亲切地邀请学生坐上旅游车。并组织学生围绕“你还想邀请谁?”及“你的旅游车要开到哪里去?”进行歌词创编,学生们唱着自己编的歌曲,自己开着旅游车,和自己最喜爱的人一起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轻松愉快中体验歌曲的韵律。教师把生活情景再现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已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样的巧妙安排,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贴近了孩子们的生活,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又如我执教《过新年》一课时,边律动边用贴窗花、挂春联布置教室,营造春节的气氛,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设了一个新年的情境,从强烈的色彩、欢快的音乐上感染学生,激发了音乐学习的兴趣,很快让学生进入了音乐情境。他们互相说着祝福的画,敲锣打鼓、又唱又跳,尽情地享受着新年的喜悦。这样的学习不再是外加的负担,相反,每个孩子都处在主动参与的情绪状态之中,学习成了有意义的生活。

三、生活是课堂的延伸

音乐是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使个体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其影响将伴随个体的整个人生.我们要让音乐教学走出课堂、与现实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让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教师应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发现、探索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社会生活中伴随了大量的音乐现象,如礼仪音乐:庆典、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舞蹈、健身、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赏、体会、学习这些生活中音乐的风格特点,来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让音乐伴随自己的人生,提高生活的质量。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音乐知识带到生活中去,或将生活中美好的素材由音乐形式展示出来,以点缀生活、表现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会用美的眼光对待生活。如让学生用优美而逼真的形体律动来表现音乐要素;用乐器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动物、车辆、劳动工具发出的声音;给图画配上合适的音乐;给主题活动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等;让音乐教学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音乐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三八妇女节,我会布置孩子为母亲唱一首表达对妈妈的爱的歌曲,并让父母对此写上几句心理话。从父母写下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孩子稚嫩的歌声在父母的心中会激起很大的波澜,孩子在父母的欣慰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又如,教师节那天,悄悄告诉孩子,每堂课上课之前,给任课老师献上一个精心准备的小节目,孩子的表演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又学会了感恩。音乐成为孩子与父母、老师间爱的桥梁。

四、放飞学生个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放飞个性实质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的过程。“如果用思考、情感、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人胜的事情。”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学、学中玩,那才是孩子最真实的生活。要让音乐课堂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的全面性,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歌表演、律动、音乐剧表演、队列变化等活动中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如在《铃儿响叮当》的音乐声中学生愉快地划着雪橇、在音乐声中丢手绢跳皮筋、在学唱《郊游》时几个人合作尽情地表演,这些活动都能给学生一种心情的愉悦,情感的体验。又如在学生学唱完《郊游》《云》这两首歌曲时,我问他们:“你会在什么情况下用到这两首歌曲呢?”有的说:我要在出去玩的路上演唱《郊游》,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听《云》,还能欣赏天上的朵朵白云呢;有的说:我要在课间活动时播放《郊游》,吃完饭休息时播放《云》;你瞧,同学们自由畅想、自由交流,这时你会惊呀地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想象力和创照力是多么的丰富,个性是多么的张扬。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纲要》到《标准》再到教材,都在满怀深情地写着同一个字,那就是“人”。而要在真正意义上写好这个“人”,就必须走教育与生活的统一,教育生活化的道路。就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回归生活,让音乐成为学生的生活追求,让生活成为实践舞台,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

网址:艺术点亮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14033

相关内容

点亮生活之墙面艺术
艺术点亮生活手抄报.docx
艺术点亮生活,装饰你的家。
三八节“艺术点亮生活”DIY艺术小夜灯活动
邓楠:用艺术点亮生活
诗书画艺术家李才旺:用艺术点亮生活明灯
设计艺术点亮美好生活
打蜡的艺术:让光泽点亮生活
艺术治疗:用艺术点亮心灵
科技赋能艺术 设计艺术点亮美好生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