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艺术化视域下新中式服装设计研究
研究现代生活艺术设计趋势,如家居装饰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手工艺生活# #生活艺术鉴赏#
摘要:通过探讨时尚与生活美学、中国美学与生活艺术化的内在联系,为新中式服装设计提供更全方位的审美视角,挖掘本土化、创新化的设计表达。通过分析中国独立设计师的新锐设计对中国生活美学的表征及内在观念的演绎,总结其中更为当代的服装设计构思。新锐设计拓展了探索文化的视角,突破设计的界限。“多元并存”的设计理念能为新中式服装设计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新中式服装设计可借助“感性”的审美形式,以联想和冲突的当代艺术思维,呈现本土生活美学的“觉学”,向国际时尚展示中国文化价值。
关键词: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国生活美学;本土化;中式美学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4)12-0014-04
Abstract:By exploring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fashion and life aesthetics,Chinese aesthetics and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it will provide a deeper aesthetic perspective for new Chinese fashion design and explore localized and innovative ways of design expression. By analyz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life aesthetic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ner concepts by emerging designs of Chinese independent designers,and summarizing the more contemporary conceptions of fashion design therein. Emerging designs expand the perspective of exploring culture and break the boundaries of design. Multicultural design concept brings new cultural connotations to new Chinese fashion design. With the aesthetic form of sensualism and the contemporary art concept of association and conflict,the new Chinese fashion design can display the perception of local life aesthetics to show the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to the international fashion.
Keywords:New Chinese style;Fashion design;Chinese life aesthetics;Indigenization;Chinese style aesthetics
引言
因消费主义的兴起及现代传媒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大众文化繁荣,生活与艺术融合的时代。不可避免的,生活艺术化拉近了审美与大众生活之间的距离,带来了多元并存的审美文化。当下中国设计主体性建设的议题日益重要,新中式服装设计应体现中国设计的本土自觉,承担地域文脉传承与创新的职责。因此,要把握住中国生活美学“感性”层面的审美形式与“觉学”之境,为新中式服装设计提供更全方位的审美视角。
一、生活艺术化与新中式服装设计内在联通
“日常生活审美化”其中旨在使生活更加精致化、审美化的艺术构造过程,即“生活艺术化”。其以感性的方式使美学介入日常生活,推动了美学重构,使大众悄然接受了多样化的审美,注重感官体验与情感需求。时尚系统赋予服装以一定的美感,一面与美学联姻,另一面植入生活,由此,在“感性之炫”的表征下,时尚与生活美学得以内在联通。[1]
在中国生活水平提高和文化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传统审美文化在当代形成新的表现形态,民族意识的复苏使中国服装设计转向“华化”。诚如刘悦笛所说,中国生活美学不仅是美学新潮,更是中国美学的原生形态,其不仅是感性学,更体现了本土“觉学”,蕴含着华夏传统的生活观念、生命意识及人生追求的生成、演化与延承的脉络。新中式服装设计被视为中国传统风格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新诠释,旨在对传统美学进行掌握而实现当代设计。[2]
“新”首先体现在摒弃了一味地把中国元素作为装饰而形似神不似的手法,逐渐向古典文化蕴含的意境与哲学观念挖掘。与此同时,新中式服装亦是消费市场催生出的时代产物。消费者对其情感属性的关注大于其物质属性,那么,设计就需要关注如何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3]本质上,设计师通过审美的形态赋予服装以文化价值与时尚特性,消费行为转变成一种符号性消费,这使得新中式服装成为个人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追求的重要象征。于此视角,新中式服装设计是生活艺术化的一种表现,以新的审美形式展现着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品位。
二、以生活艺术化再解读新中式服装设计
(一)当代生活语境中的文化传承
审美愈发成为被大众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生产要素,外观精致度往往成为时尚产品的衡量标准,这对于本土文化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国际时尚系统通过形式上的不断更迭,促进了中国设计发展,但也使得传统文化显得陈旧、过时,挤压其发展空间。[4]所以,若想形成新的本土设计,就要拒绝束缚于固有形式,根植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与所需所求,让传统美学回归生活且再创造新的生活方式。[5]在此层面,新中式服装设计不能再被仅仅当作“中国风”的延续,而是更接近于一场基于当代生活背景下的,对于中国美学的探究与辩驳。
同时,生活艺术化虽然促进了社会审美层面的提升,但其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文化消费。[6]新中式服装作为产品应该创造性地与日常消费生活融合,以使人们接受并关注其文化本源。商业行为借助审美的“感性消费”将商品打扮成具有外在美感的形象来快速迎合大众,然而,囿于商业化形式的美学表达容易限制大众对新中式服装的认知。因此,新中式服装设计不能跟随市场规律而“随俗浮沉”,设计上必须避免中式符号的滥用,同时不能刻意迎合西方时尚体系以致丢掉了本质的灵魂。[7]品牌及设计师应保持自身核心的设计语言,立于本土文化语境,充分发挥对中式审美的引导作用。
(二)审美多样化语境中的雅俗相依
生活艺术化使审美从精英走向大众,从艺术走向生活,而中国美学自本自根具有将生活审美化的基调,为百姓日用之内而不知也。晚明生活美学就因其主情观念迭起及消费文化发展,回溯了生活寄托人欲的思想,而催生了日常生活艺术化的风潮。如时人关注身体愉悦感的服饰生活,或以“艳丽”为美,或以“复古”为尚,体现了艺术化、精致化的审美风格以及追求视觉之美的生活方式。[8]此时的雅俗相依表征着传统审美诉求从“雅”的、正统的、主流的审美,历史性地转化为“俗”的、大众的、非主流的审美趣味。

审美风趣与民情风俗共同演化,“多元并存,雅俗共赏”已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特征,新中式审美也需要得到更全方位审视,在珍视文质彬彬、高雅精致的艺术形式的同时,也要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大众的、非主流审美趣味的动态变迁。既不能架空传统美学的精神性,也不能只曲高和寡,为新中式服装设计注入新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以拥抱文化多元性的形式进行演绎。
三、新中式服装设计:生活审美的呈现
中国美学之所以延续至今,是由于生活审美的传统未曾断裂。生活艺术化的基调促使一些中国独立设计师拓宽了中式审美的文化视野,从“形而上”的观念转向了对生活本貌的探寻。华夏大地上的生活艺术自天地万物的韵律至市井百姓之日用,于新中式服装设计而言都是本土美学的瑰宝。
(一)传统理想生活的自然审美风格
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是根植于文人审美的“雅”生活,“自然”是传统的最高审美理想,在《艺境》中宗白华论道“从汉魏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表现出一种新的理想,即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如园林居室的营造中,假山需避免有斧斤雕刻之感,花木规划讲求四时如图,便是传统自然观以自然审美的风格被转化和创造于生活意趣中。服装设计中,自然审美意趣主要体现在自然物的表征呈现,通过汲取自然物象的外形,捕捉其经由时间变迁而形成的各式样貌作为设计元素来实现。此外,内在的自然审美,即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呈现,以及设计手法“初发芙蓉”的和谐之感。
Uma Wang 2023春夏系列(图1)将荒野探险时所见的岩石、土壤、真菌等在材质肌理中转化。具有泥土感的褶皱面料,大捆干草领饰和野性印花结合飘逸廓形,在令人敬畏的荒漠氛围中呈现出刚柔并济的张力。通过调和色泽,层层晕染或斑点、条纹交错的自然纹理来展现事物变迁,为服装赋予柔和的破败感。即使不彰显典型的中式元素,Uma Wang用抽象、隐喻的表达手法,以东方式的织物和飘逸轮廓承载时间记忆里的自然物象,既散发着中式文化底蕴又潇洒前卫,在文化交融中回归人与自然命题的本源。这般“性出天然”的表达,正是对自然审美风尚的诠释。
中国传统观念思考的不是人如何支配自然,而是如何与自然相处。MARRKNULL 2023秋冬系列(图2)置于原始与未来交织的语境中,反思人与动物及自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材质上运用渐变水洗、做旧擦色与植物染等工艺塑造时间流过的陈旧痕迹,并呈现出从沼泽中出来的潮湿状态。以螺旋抽象结构塑造未来感的玫瑰花,同时借用旧石器时代的“兽主”像与《山海经》中的半人半兽等原型转化为服装造型,打破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设计蕴藏着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对自然界与宇宙天地的独特理解和充满哲理的想象力。

(二)市井文化中的生活本味
市井文化与当代大众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认知更为贴切,包含了源于民众日常生活当中体味到的“美感”,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力的大众文化。如晚明异彩纷呈的服饰时尚的形成,亦是由于市民阶层崛起,自然意义上“见贤思齐”的意识使其不断追逐社会上游的生活方式,促使士人群体以时尚缔造者的身份求新求奇,遂至服饰审美日新月异。从中可窥,市井文化能成为一个时期审美发展的重要推力,大众审美旨趣的流变能为中国设计提供生长的土壤。对声形色并茂的现实生活本身进行把握,将其融入新中式服装设计,能使传统观念更为实际且生动的演化形式得以呈现,也能唤起大众对自身文化感悟和自豪感。
MARRKNULL的设计师没有规避掉所谓难登大雅之堂的市井生活文化,积极地在其中挖掘灵感,品牌代表性的“衣架包”便是以故乡各家门口的晾衣架进行衍生创作而成的。2022秋冬系列(图3)将80、90年代中国家庭生活中的家居用品以廓形和装饰元素形式呈现在服装中。提取家具的木纹运用在皮革和牛仔面料上,赋予枕头裙、窗帘头饰、蕾丝枕套衣架包等造型以情感意识,重构一幅怀旧而现代的家庭景观。最为“出圈”的2019春夏系列(图4),采用扭曲、堆叠、推移等手法处理服装结构,将中国景区游客拍照的肢体语言生动展现在服装造型中,不对称牛仔裙和醒目的格子图案,展现了中国式复古摩登。这个呈现了中国生活“限定”的文化现象的系列,用具象视觉阐述着更为当代的中国设计,引起了强烈时代共鸣也吸引到了国际时尚界的目光。
市井文化凝聚着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与记忆,在设计中再现生活经历,通过记忆互联能产生归属感。正因如此,独立设计师在设计中不免会融入自己成长环境中的概念。YUEQI QI 2021春夏系列(图5),设计师戚玥琪从故乡生活记忆和在中国城里的所见所闻取材。用串珠编织、图案印花等手法,将绘制着牡丹花的搪瓷罐、精致的细口花瓶等复古怀旧的生活物件进行设计,极具文化碰撞的视觉趣味。展现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被逐渐取代,而依然被在中国城生活的人们继承着的中国审美文化。
(三)民族生活的天性自然
民族所凝集的生活美学是建立在对天地万物规律的探寻以及生命意识的认知之上的。民族审美扎根于农耕文化原生的“天人合一”,是村落群体在漫长岁月中的生活经验积累所形成的天性自然的美学。环境和民族的差异,经由个性又纯粹自然的演化,形成不同地域各具风格的生活意趣。将“生活”看作是“审美”的前提,在生产美的过程中欣赏生活,如此往复交织,流传下来的图案、服饰、歌舞等形式承载其独特的审美文化与生活智慧。美是生活,更是“应当如此”的生活,启发设计师去探求传统元素的灵性和意蕴。
PRONOUNCE 2021春夏系列(图6)灵感源于在西藏的游历。斜裁尖角的藏族旗帜、僧人服饰边缘的宽褶用解构重组的手法化作服装结构,寓意“美好的祝福”的藏族符号化作了印花。从酥油茶中水与油二者浑然一体又保持着独特的个性的关系中,感悟到约束与自由、理性与热烈的过渡,在设计中以光泽感的水油融合图案提花织料贯穿系列,以民族原始力量与未来感的融合呈现此番感悟。加粗的绳结也成为PRONOUNCE核心元素,以腰饰或抽象印花的形式存在造型之中,粗糙但有生命力的原始感,象征与传统的无限联结。 SEAN SUEN 2023秋冬系列(图7)聚焦于大凉山广袤土地上的彝族。运用现代剪裁设计将彝族的“披毡”“图塔”等传统服饰重新演绎,并使用皮革和羊毛面料,还原了民族原始生活对御寒的诉求。色彩在象征着大地与生命的黑色主调中点缀岩石与热火般的亮色。配饰设计借鉴彝族融合了日月星辰、山川树木与花鸟虫鱼的银饰,启发人们感受万物生灵的美感,探索人类生活最原始、最纯粹的触感,饱含着对彝族文明的敬意。

四、新中式服装“多元并存”的设计转化
当代审美不断经历碰撞和颠覆促使服装出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风格层层交叠的表现。中国的设计师一方面借鉴西方时装设计的思辨,另一方面又回归本土深入挖掘中国美学。在古典华丽的中式美学一次次被效仿时,这些新锐设计揭示着文化探索不一定非要回头。于是乎,可以看到他们的设计里贯穿着“融合”,用更为当下的设计构思,建立起一个多元并存且极具冲突感的设计体系。
(一)探寻中国文化的多面性
传统在此并非一种静止的存在,多元并存的新中式服装设计首先要不局限于传统主流范畴。通过提取形而下之器承载形而上之道的具象化形式与扩展文化维度来挖掘生活审美文化的多面性,并探索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的文化表达之间的共通性。
于时间维度沿着传统文化的演化脉络,分析不同演化形式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构思其置于当代生活语境中的创新演绎。其次,从跨文化元素中汲取灵感来多方考量事物。横向对比文化观念于空间维度的异同,窥见地域与群体差异带来的多面性,由此发散性地探索中式审美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为新中式服装设计提供更为独创性的切入点。
(二)以“感性”构建文化的情感认同

“感性”催发了人们对服装的消费由“形”到“情”的升华,因此,服装设计可以通过视觉之美及情感共鸣为媒介进行文化观念的传播。要实现新中式服装设计的多元文化融合,就要借助那些在生活中沉淀的中国美学的文化符号来触发受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基于对生活物象感官形象的观察,在想象的状态里调取记忆中的视觉图像,提取其视觉化、抽象化、图形化的特征,通过模拟再现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要素。[9]另外,在把握原生文化元素涵义的基础上,将抽象语意结合当代文化语境的审美需求,运用创意思维的解构、重构、同构等方法进行演化,也能形成更具时尚特质与中式底蕴的新中式服装。[10]也就是使设计与现实之间保持一种能够生发美感的距离,即中国生活美学之“感”与之“觉”的不即不离。这种距离之间,蕴藏着设计师独特的审美观与个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如PRONOUNCE以酥油茶为切入点,提取油膜纹理为视觉化元素,并以中式哲学思维在藏族服饰结构与西式剪裁的结合中,在民族感与未来感的交融中,隐喻着水与油对立而共生的关系。他将生活之物经由表征提取和语义关联,在服装中以独特的视觉审美为载体进行意向转化,为受众提供有文化价值的情感体验。
(三)对立与融合的服装设计表达
新中式服装“多元并存”的设计,其本质是运用当代艺术的联想和冲突的思维和创作形式将当代设计与中国“新旧文化”并置。而设计表达中,对立与融合的方式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具有极大的趣味性。
一方面结合传统与当代的审美观念,进行不同风格的糅合重组。在设计过程中,借鉴解构主义和未来主义等当代艺术思想打破惯性思维,使华夏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可能的生活面貌及生活态度在设计中进行联通,从而将文化差异转化成独特的视觉表达,产生民族文化的情感共鸣。如以往对民族元素过度还原的设计容易使浓郁的原始风格压倒了时装本身,致使民族题材在大众认知中与现代审美是有隔阂的。而SEAN SUEN以现代极简理念糅合深厚的彝族文明,并运用解构手法再造民族服饰,克制的减法反而更好地在服装中放大了对彝族自然观的敬意。
另一方面,通过将西式剪裁技术和造型思维与传统服饰结构融合的方式来塑造新中式服装造型。然而,中庸和谐始终是中国美学的核心基因。因此,新中式服装设计不倾向于追求西方审美中过于激进的式样,而是要利用科技发展进行服装面料、结构及工艺等方面的实验创新,给予服装设计将传统美进行解构的更多可能,从而以更立体的视角对传统进行重新解读与塑造,经反复提炼、化繁为简去粗取精之后延伸出新的中式审美。Uma Wang将面料视为叙事载体,用东方传统面料尝试材质肌理试验,表现出时装的张力。而在服装廓形上注重把控宽衣造型的线条感,以凸显人行走时的意蕴,使服装充溢着中式审美的哲思与禅意,以更先锋的态度表达了东方气韵。
胡适言“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新中式服装也在创造着当代的服饰文化与审美价值。传承是一个扬弃的动态过程,对立与融合的设计表达以创造性实验打破传统认知,展露文化交融中“初发芙蓉”的境界,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在现代服装之中诠释新时代的中式美学,如图8。

结语
以“视像的消费与生产”为核心的生活艺术化视域下,新中式服装设计应注重在审美认同中重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为中国设计补充更多的表现形式。因此新中式服装设计要避免表面形式化,遵循生活方式变革与时尚趋势演进的客观规律,寻找中国美学和时尚之间的平衡点。这就需要当代设计师顺应中国美学发展脉络和地域差异,拓展对中国生活美学探索的 “广度”与“深度”,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形而上”的观念得以具象化的演绎。同时,新中式服装在国际时尚体系中,利用多元融合的机遇,以传统美学为筋骨,打破特定语境限制去糅合不同文化、不同时域的审美风格,润物细无声地展现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悦笛.“东方生活美学”复兴与时尚返本开新[J].服装设计师,2022(09):24-28.
[2]李胜男,戴鸿.服装设计中的“中国风”与“新中式”[J].工业设计,2019(02):120-121.
[3]刘红文,李晓红,Nurul Hanim Romainoor.新中式服装感质、消费者产品态度与购买意愿[J].丝绸,2020,57(11):58-65.
[4]贾玺增.国际时尚系统与中国风格服饰的文化传承与主体重构[J].艺术评论,2022(02):36-51.
[5]钱绎竹.浅谈新中式设计发展思路及价值[J].工业设计,2019(01):113-114.
[6]吴剑锋.日常生活审美化视域下的艺术设计与文化认同[J].浙江社会科学,2017,256(12):146-151+160.
[7]彭杨焱匀.“中式意境”在中国新兴服装设计师品牌中的应用[J].设计,2022,35(12):98-101.
[8]妥建清.生活即审美:晚明社会生活美学探蠡[J].哲学动态,2018(08):104-111.
[9]万岚,兰岚.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具象同构思维及模型析究[J].设计,2022,35(04):103-105.
[10]曾朝辉,王伯勋.跨学科理论视阈下地域文化符号设计再造研究[J].设计,2023,36(10):74-77.
网址:生活艺术化视域下新中式服装设计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19664
相关内容
生活美学视域下的拼贴艺术应用研究美育视域下中学影视艺术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绿色生活方式视域下家居产品设计研究
文化自信视角下蜡染装饰图案时尚生活化设计研究
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艺术设计与生活应用关联的方式研究
生活中的艺术美学研究
城市更新中的灯光艺术装置设计要素研究
日常生活美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探究
公共区域的艺术画廊式装饰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