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升级?

发布时间:2025-08-06 20:56

《小王子》中的哲理:成人世界里失去了纯真,我们该怎样找回童心?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趣味分享# #读书笔记与感悟#


如果将时间倒回至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居住状况是怎么样的?低矮的平房,逼仄的筒子楼,工厂的家属院,或许可以概括这一切。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居住谈不上要求,或许也不太可能想象到,此后的几十年里,国内居住环境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国内房地产行业大发展的40年,随着商品住宅楼盘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升级,“家”逐步从逼仄的单间升级为宽敞的套房,家里的设施也从“三转一响”升级成智能家居。“住有所居”已不仅仅是有地方住,更是对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追求,人们的安居梦正在变得更加充实。

告别简陋迎来宽敞

80后的赵先生依稀还记得,小时候的“家”只有一间房。“一张大床、一套桌椅、几个柜子、一台电视,基本上就把屋子摆得很满了,走廊上摆满了灶具,做饭就在这里做,厕所要走到走廊的尽头。”

赵先生童年时住的正是“筒子楼”,这是七八十年代为了解决单位分房紧张的产物。筒子楼每个房间就是一户人家,房间面积十几平方米,一家几口人便住在这里。


国家统计局曾经公布这样一组数字:1978年,国内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6.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1平方米。在城市,多数居民居住在单位或房管部门提供的住房,拥有自己住房的比重不到10%。人口多、住房面积小成为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后,民用住宅建设投资力度有所加大,商品住宅、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造等项目不断推进,到了90年代,不论是接受单位福利分房还是选择个人购房,越来越多的家庭搬进了宽敞的楼梯房,除了有厅堂有卧室外,厨房和洗手间也不再需要公用。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之地,广州和深圳的商品住宅起步相对早一些,广州的东湖新村、五羊新城,深圳的东湖丽苑均建于80年代。而五羊新城内部规划建设的写字楼和商业设施,更是成为此后社区商业的先驱之作,住房商品化自此有了最初的形态。

向住得更好迈进

随着市场经济的人发展,国内福利分房制度逐步走向终结。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自此,商品住房时代真正到来。

尽管90年代不少家庭都已搬入独立的套间居住,但那时的楼梯房以房改房为主,存在不少缺陷,如设计水平较低、功能不甚合理、房屋面积偏小、建筑质量较差等。居住条件仍然存在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同一时期的广州,商品住宅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包括荔湾的珠岛花园、海珠的金碧花园、天河的骏景花园、番禺的祈福新邨、广州碧桂园、广州奥林匹克花园等在内,一批优质大盘不断涌现,凭借着粤派房企的营销实力,开盘后均取得良好的销售表现。


到了2005年初,广州发文宣布63万套房改房可以无条件转让。房改房开闸上市,广州居民也掀起了“换房”的浪潮。这一时期,以小换大、以旧换新、以次换好的居住诉求成为“换房”的主基调。

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持续增长,在21世纪的前10年,不少家庭不再满足于独门独户的单元房,而是进一步追求更加宽敞、高端的居住空间。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房企在广州开发的住宅面积变得越来越大,精装修逐步成为“标配”,房屋功能设计也变得更为讲究,社区配套也不断完善。这也充分满足了为改善居住条件而产生换房需求的人群。到了2010年,大户型、市区核心地段、高性价比为特征的住宅产品进一步受到市场的青睐。

居住细节愈发重要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80年时,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6.43平方米,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变为24.6平方米。截至201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至33.09平方米。


在40年的居住升级过程中,人们对居住的需求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凑合过”,除户型、面积,居住的种种细节也成为人们选房的依据。时至今日,装修标准、地段环境、交通通达、教育配套等,都成为择址而居的重要参考项。

在装修方面,精装房早已取代毛坯房成为一手楼盘的主流。随着智能产业的飞速发展,智能家居也逐渐成为标配。例如在今年8月,位于广州的金地壹阅府开放高层洋房样板房,装修标准采用全屋石材、高级厨房电器和卫浴设备,并搭配中央空调和新风系统,此外还联手华为HiLink、智慧享联科技,共同打造物联网智慧社区。

在地段环境方面,闹市区不再是最佳选项,在开发商愈加重视商业配套的今天,即便是远郊住宅项目,所在区域也会涌现一批商业街和商业综合体,以满足居住者的需求。


在交通通达方面,由于日常通勤上下班和出行需求,那些地铁站辐射范围内的“地铁盘”往往更受青睐。在广州,地铁盘的优势直接体现在房价上。广州地铁14号线一期、21号线增城广场至镇龙西段、广佛线燕岗至沥滘段迎来通车,广州地铁线网里程将达到478公里,沿线更多楼盘将受惠于此。

在教育方面,中心城区的学区房固然收到购房者的追捧,但在一些新开发楼盘,配建中小学,引入优质办学资源成为普遍现象,例如西关海的西关广雅实验学校,新世界凯粤湾的西关培正小学,珠光御景山水城的广外从化实验小学等。

不同年代年轻人的居住梦是这样实现的

改革开放40多年,人们对居住的定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屋变得更加宽敞,装修标准不断更新,智能家居横空出世,社区配套日臻完善,这一切都促进了居住梦想的持续升级。

1988年的小李


工作是分配的,房子也是分配的。刚工作那会儿单位给分了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小单间。到了准备结婚的时候,单位重新给分了套房子,两室一厅的那种。

比起原来的小单间,现在的这套小房子给了我一种“家”的感觉。

1998年的大帅


90年代,广州已经有不少商品房小区,我东拼西凑借了些钱,再加上工作几年攒的积蓄,在离单位步行十分钟的地方买了套商品房。那时候电梯房不好买,只能选楼梯房。

买的房子比那些房改房看上去要宽敞许多,装修房子花了点心思,铺了地砖,装了热水器,还买了台29寸的电视。

2008年的家豪


福利分房早就没了,21世纪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解决住不就是要依靠租房和买房嘛。我看房主要靠“楼巴”,一些楼盘提供的免费接驳车,拉着大家去一些比较远的郊区楼盘。而且可选项也多了,洋房、别墅、公寓都能购买。

工作几年后攒够了首付的钱,到处看了看,我决定在郊区买套新的,这里房价很便宜,市区只够买小两房的钱,在这里能买套大三房,而且是带装修的那种。未来还有地铁通车,发展前景我很看好。

2018年的美美


跟十年前相比,房价贵了不止一星半点,单靠自己的收入积蓄,买不起呀。周围的人情况也和我差不多,买房肯定得爸妈来出钱,然后我自己月供。我其实租房买房都无所谓,但爸妈的想法和我不太一样。但如果真的要买房的话,我觉得首先还是得有电梯,其他的需求要摆在后面。

现在很多手机APP就能在线看房,还能模拟出房间内的实景,房子什么样看上去一目了然。现在买房要考虑的东西也多了,比如离地铁站的远近,有没有商业配套,有没有学位,装修条件如何等等,想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还是要多做功课。

【策划】李广军

【记者】葛政涵

【作者】 葛政涵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网址: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升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1670

相关内容

怎么去维护我们的居住环境?
我们找到了2021年美好居住体验的样本
消费升级助力美好生活(大家谈·我们这十年)
消费升级助力美好生活(大家谈·我们这十年⑪)
环境大变样 发展添能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建筑保温节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我们终于把城市搞得充满了危险!
消费升级助力美好生活(大家谈·我们这十年11)
消费升级助力美好生活(大家谈·我们这十年(11))
新型城镇化:如何提升我们的居住环境与幸福感?
林氏家居偏爱季:品牌升级一年,住进每一种偏爱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