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亲子关系心理学研究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方式和影响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亲子关系心理学#
摘要:随着中国离婚率的持续上升,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综述通过阐述社会学习理论、间接作用观点、认知-背景理论和情绪安全假设等代表性理论探讨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通过关注夫妻关系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干预,可以提高夫妻关系质量,提高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最终促成全民心理健康.
Abstract: Along with rising divorce rate in China,the effect of marital conflict o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s getting more attention.Focusing on representative theories,such 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indirect role opinion,cognitive background theory,and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this review explor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impacts of marital conflict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有研究表明,中国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2%~16%,心理疾病患病率则为2%左右[1]。而对牡丹江市6 994名在校小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40.66%[2]。父母作为子女最重要的教养者,其夫妻关系是维护家庭和谐与确保家庭生活质量的基石,被认为是家庭关系各个子系统中对子女影响最大的因素,对子女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据统计,自2004年至今,中国的离婚率已连续增长10年[3]。随着经济文化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离婚正在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因此带来的儿童心理问题也需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因此深入了解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机制,有助于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方案,对需要的家庭进行更有效的心理支持干预,进而帮助夫妻关系不良父母的子女得到心理健康成长的机会。
1 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的具体表现
夫妻关系冲突,即因为观念分歧而引起的夫妻间言语或身体上的争执。几乎在所有夫妻关系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但并非所有夫妻关系冲突都会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只有子女感知到的夫妻关系冲突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而子女未感知到的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很小[4,5,6]。彭后鹏等[7]发现父母在子女面前发生冲突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并可以造成人格缺陷,使子女出现多种心理功能不良,而且在健康评定量表中总分异常组中父母“经常吵架或偶尔吵架”的占84%,在人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特种障碍、心理健康异常组中此比例分别高达87%、90.5%、73.9%。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在儿童面前发生的夫妻关系冲突会造成儿童的多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退缩、不服从、攻击性、反社会行为及人格障碍等)[8]。更有研究表明,夫妻关系冲突对中学生的社交恐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9]。幼年时父母间夫妻关系不良和婚姻破裂会增加子女在成年后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10]。
2 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的理论研究 2.1 社会学习理论
最早对夫妻关系冲突和子女行为问题间的关系做出阐述的是Bandura于1981年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Belsky认为,子女从父母的夫妻关系冲突中习得了不当的人际交往模式以及破坏性的冲突解决策略,并通过父母在夫妻关系冲突中的行为及转归间接地强化了这一错误观念[11]。并且发现当父母的夫妻关系满意度相同时,被子女感知到的夫妻关系冲突较未被子女感知到的更容易导致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因为被子女感知到的夫妻关系冲突中,子女的习得比婚姻满意度能更精确地预测子女心理问题发生率;而且,被子女感知到的冲突的发生频率越高,子女获得习得的机会越多,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2.2 间接作用观点
间接作用观点认为父母的夫妻关系冲突对家庭整体关系中的夫妻关系造成破坏,进而对亲子关系造成破坏,最终对家庭整体关系产生破坏,以此导致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12,13]。间接作用观点展现了通过整体的角度探索父母的夫妻关系冲突与其子女心理问题间联系的趋势,并认为夫妻关系冲突能够借由3种途径间接地影响亲子关系,并导致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1)父母观念及行为的不一致。Jouriles等[14]认为在夫妻关系冲突和子女心理问题间,夫妻关系冲突破坏了子女心中的父母一致性,令子女产生内在矛盾,最终导致心理问题。(2)夫妻关系冲突的不良转归。当父母发生夫妻关系冲突时,子女很容易被卷入冲突中,一旦该冲突转归不良,则子女将极大可能受到父母的攻击,进而令夫妻关系冲突转化为亲子冲突,使子女内在安全感缺失,诱使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3)破坏亲子间安全依恋关系。Goldberg等[15]认为长期的夫妻关系冲突会使得父母陷于夫妻关系冲突中而忽视子女对他们的情感需求,从而破坏亲子间安全依恋关系的维系。而子女对夫妻关系冲突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子间安全依恋关系的质量,一方面在亲子依恋的形成过程中,夫妻的关系冲突通过影响双方的心理状态、整个家庭氛围以及与子女互动的方式,从而影响到子女的依恋风格。如Owen等[16]发现,长期的婚姻冲突能显著预测不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另一方面,不安全型依恋的子女则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和抑郁[17,18]。因此亲子间安全依恋关系受损的子女更容易将父母的夫妻关系冲突当作其主要不安全因素,从而获得更大的心理压力。虽然有研究指出亲子关系与夫妻关系冲突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亲子关系介导了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问题的作用,夫妻关系冲突仍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自变量来预测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19]。本质上,这种观点过分强调间接作用,而完全忽视了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的直接影响,并未体现出子女作为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以及作为特殊客体所具有的反作用能力。
2.3 认知-背景理论
Grych等[20]于1990年提出了该领域第一个真正的理论:认知-背景理论。该理论认为,子女作为一个主观能动的认知主体及困境处理者,能够凭借经验来认知并应对其所感知的父母夫妻关系冲突及附带的压力;而子女最终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根源在于其对冲突的不恰当归因以及由于应对不良而感知到的压力。该理论认为,子女的认知发生在其所在环境中,并受到以往冲突相关经验的影响,强调了子女认知和背景环境的作用。对冲突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初级加工阶段和次级加工阶段。在初级加工阶段,子女感知到冲突以及冲突带来的压力并希望缓解这一压力。一旦子女感知到冲突就会立刻开始对冲突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受子女的性别、人格特质、既往冲突经验、家庭环境等较稳定性因素以及对冲突的预期、即时情绪等即时性因素影响。子女在冲突中感知到的压力水平就取决于这种对冲突的评价。进入次级加工阶段后,子女开始对冲突进行合理化归因并决定自己采取的应对方式,进而建立并加强自己的冲突处理经验。而次级加工阶段同样受上述各种背景因素的影响。该理论几乎囊括了子女生活中的各种相互作用力,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夫妻关系冲突的认知与应对的核心是子女对这些作用力的感知,但却忽略了子女认知能力的差异[21]。有研究证明,子女对外界认知的能力受年龄、注意力及其他个性特征的影响[22]。所以认知—背景理论对认知加工过程的研究并不能体现完整的认知加工的作用。因此,有研究从情绪情感角度提出了另一种假设,即情绪安全假设。
2.4 情绪安全假设
1994年Davies等[23]提出“情绪安全假设”,强调子女的情绪安全感在对父母的夫妻关系冲突的认知与应对中的核心作用。该理论基于依恋理论和认知—背景理论,提出了夫妻关系冲突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2种途径同时破坏子女的情绪安全感,并最终导致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而其机制焦点为子女的情绪安全感。一方面,夫妻关系冲突会引起子女长期的情绪不安全感,尤其是经常出现并破坏家庭关系的冲突。这会影响子女的情绪调节和表达,子女可能会持续体验到自己无法控制的消极情绪,最终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长期的消极情绪状态会令子女产生不恰当的冲突归因,这同样会导致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除了这些直接影响,夫妻关系冲突也能破坏亲子关系,进而间接地导致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
情绪安全假设认为子女的情绪不安全感会表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夫妻关系冲突和家庭关系的认知、情绪反应及应对方式上,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压力过大都会导致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但这3个环节并非完全独立,它们彼此联系并共同调节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的影响。例如子女在长期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对父母关系冲突和家庭关系的一般认知,当子女再次面临冲突情境时,子女会立即通过有关父母关系、家庭关系的相关经验意识到当前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而使其表现出恐惧、痛苦、警戒和敌意等情绪反应。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反应长期迁延,最终将导致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子女常常会通过主动调节自己对父母的夫妻关系冲突的感知程度来减少或消除这些消极情绪。但缺乏情绪安全感的子女可能会过度调节,如子女过度卷入父母关系冲突,反而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或者以逃避冲突来减少或消除冲突的消极结果,进而增加安全感[24]。情绪安全假设认为,认知加工和情绪加工这2个过程往往相伴发生,即子女在面对父母关系冲突时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任何一个完整的理论都应同时包括认知和情绪两方面的过程。
3 夫妻冲突特征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 3.1 冲突频率
早期研究者们就开始关注冲突频率与子女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子女越频繁的暴露于父母关系冲突,子女的抑郁情绪与心理问题越多,而且未来面对冲突时的反应性越高,同时不安全的依附关系也越多[25]。然而有些研究认为,频率无法单独直接地作用于子女,而是与冲突的其他特征共同作用,如果夫妻关系冲突中的攻击水平较低,并得到了良好的处理,即使频率很高,也不会对子女造成伤害[26]。
3.2 冲突内容
关于冲突内容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冲突是否涉及子女而划分。有研究显示,子女在2岁时就可辨别冲突的内容。与冲突其他特征相比,与子女有关的冲突更多的与子女的内隐问题有关[27]。冲突内容如果与子女有关,子女将感受到更多的无助、恐惧、心境恶劣、羞耻感、自责与负性自我评价,同时会增加他们解决冲突的意愿以及对被卷入冲突的恐惧。然而,也有研究发现,与子女相关的冲突对子女而言,可以意味着积极的结果,尤其是对于年龄稍大的子女[28]。
3.3 冲突强度
冲突强度初始分为从平静交谈到躯体暴力。随着研究深入,目前开始按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来区分冲突强度[29]。建设性冲突是指夫妻积极的、妥善的处理并尽力加以解决的冲突。破坏性冲突是指充满敌意的口头冲突、身体冲突或使子女感受到创伤的冲突。一些研究发现只有破坏性冲突能够导致子女心理问题,而建设性冲突对子女的消极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30]。子女可以从冲突中观察学习到冲突的处理方式,从而提升情绪安全感、家庭关系稳定感以及幸福感,并内化为经验来处理其未来冲突。
3.4 冲突解决的程度
冲突解决的程度分为从没有解决到完全解决。当父母间关系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或转归不良时,将会引起家庭气氛持续紧张并带来更多冲突,进而影响子女处理冲突能力的成长。而得到解决的冲突对子女的负面影响较小,甚至成功解决冲突还会为子女提供积极处理冲突的模式,从而促进子女的冲突应对能力的成长,降低子女的情绪不安全感,减少其被卷入冲突的可能性,最终有益于子女心理健康[31]。
4 小 结
夫妻关系冲突通过多种途径会很大程度上增加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而且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夫妻关注点仅停留在结构家庭上,反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心灵家园”这一功能家庭的完整性。因此,在许多表面看似和谐的家庭中,其实内部布满裂隙,子女也承受着功能不良家庭所带来的苦痛。为了促进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夫妻关系持续恶化的当下,有必要关注夫妻关系状况,加强夫妻关系教育,帮助夫妻合理归因冲突,加强亲子良好依恋关系,保障子女“心灵家园”的完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干预,最终促成全民心理健康:(1)为夫妻提供婚前及婚后心理咨询,使夫妻意识到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健康的严重影响,并获得减少及合理处理关系冲突的技能,从源头遏止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的影响。(2)为子女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家庭提供家庭治疗,消除子女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反应,并加强子女合理面对并处理冲突的能力。(3)对于夫妻关系破坏严重甚至破裂的家庭,协助夫妻对关系冲突进行合理归因,避免子女卷入夫妻关系冲突,改善子女对父母关系冲突的认知以及对父母的安全依恋,帮助父母保障家庭功能的完整性,提高子女情绪安全感。
目前国内该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大部分研究着眼于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问题发生率的影响,而对其深层机制以及其与精神障碍发生发展的影响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网址: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2726
相关内容
夫妻冲突的心理调适学术 |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夫妻体重等级不一致冲突更多 胖妹纸+瘦老公=冲突更多?
“三孩”之后:职场上,生育政策影响女性发展;家庭内,夫妻权力关系难以改变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工作与家庭冲突:压力的交叉传递效应(理论进展)
婚姻家庭生活习惯调查:影响夫妻关系与家庭幸福的关键因素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综述
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pptx
2015年影响夫妻关系的空间布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