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和这样的人交朋友,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幸福感
研究发现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幸福感 #生活乐趣# #心理健康乐趣# #幸福心理学研究#
你知道,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才能让自己更幸福吗?
在人际关系里,我们常常被一种微妙的吸引力牵引——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同质性”(homophily),它如同社会交往的磁石,帮助我们构建稳固而紧密的朋友圈。
然而,生活中的人际网络并非单色调的画布,异质性——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联系的动力,也在悄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伯明翰大学的拉莫斯(Ramos)团队试图用一项研究揭开:怎样的友谊组合,才能将我们的幸福感推至巅峰?
这项横跨全英、涵盖24726名成年人的大型调查,细致地描绘了朋友群体构成的多维面貌——种族、年龄、教育和收入水平。
当朋友群体在某一维度上的同质性“过低”或“过高”,幸福感与对社区归属感的认知便出现波动,呈现出一个令人意味深长的倒U型曲线。
换言之,少数几乎“全然不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朋友圈,都会削弱个体的幸福感和社会凝聚力。
为何如此?
想象一个始终只与类似口味的人共进晚餐的场景,虽然舒适,却缺乏新奇与刺激。
当朋友圈中缺乏差异,我们便错失了拓宽视野和获得新资源的机会。
这正是“桥梁社交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的魅力所在:它通过“弱联系”连接不同社群,为我们带来创新、支持与合作的可能。
与此同时,“粘合社交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确保我们拥有坚实的情感支持网络。
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正如烹饪中的“盐”,增添了生活的风味,却需恰到好处。
拉莫斯等人的发现启示我们,构建一个既多样又紧密的社交网络,比极端的同质性更能促进主观幸福感和社区归属感。
过犹不及,正是人际关系中的黄金法则。
尤其在全球化加速、多元文化共生的今日社会,这种平衡更为关键。
那么,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寻找这份微妙的平衡?
首先,勇于踏出舒适圈,与不同年龄、背景或文化的人交流。
其次,在社交活动中刻意打破“圈子”,接触那些“看来陌生”的面孔。
最后,当感觉朋友圈趋于单一时,主动引入新的社交“香料”,譬如参与兴趣小组或社区服务,拓展人脉边界。
这项研究虽基于英国样本,文化差异带来的普适性还需进一步验证,但其核心启示却对全球读者都有借鉴价值。
多样化的人际关系如同生活中的调味剂,既能增强社会粘合力,也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因此,下次当你准备参加聚会时,不妨聊聊那个与自己迥异的人,或许,他们正是你幸福生活的秘密“佐料”。
我们终会明白,在交往的艺术里,多元并非冲突,而是让人生之味更加饱满的秘方。
参考文献:
DOI: 10.1177/09567976241243370
原标题:《研究发现:和这样的人交朋友,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幸福感!》
阅读原文
网址:研究发现:和这样的人交朋友,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幸福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1600
相关内容
哈佛大学75年研究:什么样的人最幸福?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指出:幸福感受人际关系的影响最大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doc
哈佛大学75年研究:什么样的人最幸福?答案颠覆你的想象
哈佛大学耗时75年研究发现:活得最幸福的,都是这类人
提升职业高中生幸福感的策略及研究.doc
你幸福吗?哈佛大学历时83年研究表明:幸福的人都有这项共同特质
提升小学生学校生活幸福感的策略研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