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是“供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精神食粮
艺术生活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融入日常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艺术生活# #创意生活设计#
□ 罗江云
近年来,一些基层剧团精心打造、投入不小的大型剧目,在省、市级艺术节舞台演出后便悄然入库,束之高阁,而田间地头、村落广场上翘首期盼的乡亲们,却因场地、设备等现实制约,与这些凝结了集体心血的作品无缘相见。这样的反差、落差应当引起重视。
艺术不是橱窗里的展示品
一段时间以来,“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似乎成了衡量艺术水准的某种显性标杆。为了在大型艺术节上争金夺银,为了展现剧团的实力与风采,不少剧团倾尽全力创作编排大型剧目,恢弘的舞台布景、精良的服装道具、复杂的多媒体技术、庞大的演出阵容……这些作品在聚光灯下、在专业剧场中,的确能呈现出震撼的视听效果,赢得专家评委的掌声与肯定。
然而,当荣誉的光环褪去,这些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精品”便陷入尴尬境地。它们如同精致的“盆景”,难以移栽到广阔的基层土壤中去。广大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专业剧场,露天舞台、学校操场、村头空地才是最常面对的演出场所。大型剧目所需的庞大队伍、繁重道具和精密技术,在这样的条件下几乎寸步难行。这些凝结了无数心血的作品,在短暂的辉煌后只能封存于库房,成为橱窗里的展示品,与基层群众生生割裂。这不仅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在无形中疏离了艺术与人民之间的精神纽带,背离了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根本使命。
泥土里长出的芬芳
乡亲们的喜好,并非玄奥的理论,而是扎根于生活沃土的鲜活回响。
“看得懂”的亲切感。老百姓偏爱那些贴近自己生活、反映身边人身边事、语言通俗易懂的作品。那些家长里短、邻里情深、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的故事,或运用当地方言、融入本地风土人情的表达,能瞬间拉近舞台与观众的距离。过于抽象、晦涩或脱离其生活经验的作品,往往难以引起共鸣。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唤醒观众心中熟悉的情感与记忆。
“接地气”的生活味。形式并非首要,内容的真实与鲜活才是关键。乡亲们欣赏那些散发着泥土芬芳、带着烟火气息的表演。无论是诙谐幽默的小品、活泼生动的歌舞,还是讲述本地历史传说或当代创业故事的地方戏曲,只要是真诚地反映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盼,就能赢得满堂喝彩。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供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精神食粮。
“有温度”的情感共鸣。能触动心灵、引发情感共鸣的作品最具生命力。或让人开怀大笑,或让人感动落泪,或激发昂扬斗志,或引发深沉思考。老百姓渴望在艺术中看到真情实感,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在于它直抵人心的情感穿透力。
“能参与”的互动性。基层群众并非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和参与欲望。那些能邀请观众上台同乐、融入本地元素的广场舞教学、为民间“草根明星”搭建展示平台的演出活动、共同创作反映本村变迁的文艺小节目等,往往能点燃最热烈的现场气氛。艺术在互动中焕发出最蓬勃的生机,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
永不褪色的价值
送戏下乡绝非简单的文艺演出,它承载着沉甸甸的时代价值与历史使命,是连接党心民心的文化纽带。
满足精神需求的“及时雨”。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广大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前所未有地强烈。送戏下乡是他们获取高质量文艺产品的主要渠道之一,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填补了基层文化供给的空白地带,让文化的阳光普照更多的角落。
传递时代声音的“扩音器”。通过精心编排的节目,党的惠民政策、国家的发展成就、社会的文明新风、身边的道德楷模,都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生动呈现、有效传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传引导作用,让主旋律在基层落地生根。
传承乡土文化的“守护者”。送戏下乡的过程,也是挖掘、展示、传播这些本土文化的过程。专业剧团与民间艺人的交流互动,更能焕发民间文化活力,促进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守护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
凝聚人心力量的“黏合剂”。一场好的演出,往往是乡村的节日。它把分散的村民聚集在一起,在共同的欢笑与感动中,增进邻里感情,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了基层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滋养艺术生命的“活水源”。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基层是最丰厚的创作土壤和最严格的检验场。群众的掌声与批评,生活的真实与鲜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只有深入基层,艺术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永葆青春。
通向民心的桥梁
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如何让文化服务更精准、更有效、更温暖地抵达基层百姓心坎?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创新实践。
从“追奖杯”回归“接地气”。一是坚持“小舞台”思维,将剧目的可移动性、适应性作为创作的重要考量因素;多创作适合流动舞台、人员精干、布景简约、便于拆装运输的中小型剧目;探索“一剧两版”(剧场版与精简下乡版)模式。二是深化“采风”制度。组织创作人员真正沉下去,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聆听乡音,观察生活,捕捉鲜活素材,让创作真正从群众中来,带着泥土的芬芳。三是建立群众反馈机制。演出后主动收集观众意见,了解他们的喜好与建议,将其作为修改打磨作品、策划新创作的重要依据,让群众成为艺术创作的参与者和评判者。
从“我演你看”转向“共同创造”。一是强化“种文化”理念。在“送戏”的同时,更要注重“种戏”。开设常态化、公益性的艺术辅导班,培养基层文艺骨干和爱好者,扶持壮大乡村业余文艺团队。二是搭建“民星”舞台。定期组织举办乡村文艺汇演、广场舞展演等活动,为有才艺的普通百姓提供展示平台,激发其文化自信和参与热情。三是开展“订单式”服务。通过调研、问卷、线上征集等方式,了解不同村镇、不同群体的具体文化需求,“点单”与“配菜”相结合,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四是探索“联合创作”。与乡镇文化站、村级组织合作,辅导村民创作排演反映本地特色、身边故事的原创小节目,让文艺真正在乡土中生长。
借力科技,盘活存量。一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将那些难以下乡的大型优秀剧目录制成高质量视频,通过本地电视台、网络平台、乡村数字影院等进行播放,扩大覆盖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欣赏到“高大上”的艺术。探索线下小型导赏+线上完整展映的模式。二是盘活“库存”精品。对历年来获奖但因条件限制难以完整下乡的大型剧目,组织精干力量进行适应性改编、拆解,使其能以新的面貌服务于基层。三是加强区域协作。与其他市县基层院团加强交流合作,共享剧目资源、演出设备、人才力量,形成服务合力,提升整体效能。(作者单位:当阳市文化馆)
【责任编辑:李琛】
网址:艺术不是“供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精神食粮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3467
相关内容
艺术与生活的日常交融藏在公园里的“精神粮仓”,不只是一家书店→
艺术与生活:如何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
美食不是艺术
艺术的生活:将艺术融入日常的人生
一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以文艺充实农民的“精神粮仓”
艺术之美融入日常,彰显不凡
让艺术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日常生活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