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马伯庸:我的作品是脑洞大开的“大杂烩” 书赏
和书本中的奇思妙想互动,脑洞大开的趣事。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读书分享乐趣# #趣闻轶事#
8
月
06
日
周
一
“
”
马伯庸对自己的期待是“说书人”:他没有把通俗文学的写作当成一个至高无上的使命,也没有一定要写出什么鸿篇巨著。觉得自然而然就好。
2018年,38岁的马伯庸迎来了他的“影视元年”。他的小说《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相继被改编成网剧。一路走来,他从一个互联网兴起时代混迹论坛的写手,成为作家马伯庸。
而马伯庸本人却一直声称没有很真实地感觉到自己“红”了。他习惯的状态是,适应这个世界的规则,又与之保持距离。
01
局外人生存
马伯庸在《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里,有一段写郭嘉笑骂贾诩:“你这个老东西,在长安的时候装,在华阴的时候装,在宛城的时候装,到了许都还在装。我看你不要叫贾诩了,不如叫贾装。”
贾诩是马伯庸喜欢的三国人物之一。马伯庸说,喜欢的点在于:“他智慧高深,能够在乱世旋涡中保全自己。这一点,整个三国里没有人会比得过他。别人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建功立业,贾诩不做事情,一直在换主人,每次都换得极其精准。说白了,每次跳槽都能升职,即使把跳槽之后的老板得罪了,还像没事儿人一样。你说他争权夺利,他没争什么。你说他为了隐居,他又在政治旋涡里搅得很深。”
尽管马伯庸不认为自己和贾诩有什么相似之处,但聊到一直以来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情形时,却似曾相识。
学生时代,马伯庸随着在机场工作的父母的岗位变动,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适应频繁转学“没朋友”的生活,马伯庸另有妙计,就是交了一些长期通信的笔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进入中国,他把这种笔友互动从现实世界中转移到了网络,开始混小众论坛找朋友。这些小众论坛,聚集的是中国第一批理解互联网的人,还是“马力”的马伯庸就是其一。也是在这里,他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1999年,19岁的马伯庸到上海读大学。这一年,他进入人生中的第一个互联网论坛“黄金狮子旗”。习惯于“没朋友”的马伯庸那时小心翼翼,又充满惊喜。他常常省下一周的早餐钱,总数20元,上一小时的网。他用一个三寸软盘把要看的小说拷贝下来,大都是利用《银河英雄传说》进行二次创作的小说。
论坛的兴起,让信息进入双向反馈模式。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进入新千年的头10年里,中国文学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网络文学。马伯庸正是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作家之一。
关于马伯庸和“网络作家”这一身份的关系,高寒凝分析道:“如果说标准的‘网络作家’的定义是在商业文学网站上进行VIP付费连载,并基本上保持日更的作者,那么马伯庸从来都不是网络作家。但倘若把这个定义拓展到受互联网文化影响的作者,那么马伯庸又是典型的网络作家,他的创作从来没有远离过互联网文化。他其实是在一个网络趣缘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接受、讨论这些作品和著作并从中吸取养分的。
2006年,算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已被盛大网络收购的起点中文网开始了作家品牌运营,推出“白金作家”制度。这一年,26岁的马伯庸当然也没闲着。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风起陇西》,此前,他的网络气质著作《她死在QQ上》也已出版,发表在《科幻世界》的《寂静之城》也获了奖。
2008年,“盛大文学”成立,被视为资本对网络文学全方位介入。马伯庸、“当年明月”、“天下霸唱”,此前都已经在各自的圈子有了不同程度的名气,形成了通过与网友互动改善写作的交流模式。在作家身份之外,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都有一个“上班族”的身份,这种“双重身份”是网络文学发展初期很多作家的状态。
马伯庸对自己的期待是“说书人”:他没有把通俗文学的写作当成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也没有一定要写出什么鸿篇巨著。觉得自然而然就好。
02
《古董局中局》的局
2009年新浪微博出现。半年后,马伯庸开通了微博账号。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微博粉丝并不知道这是个作家,只因为他微博段子手的身份而关注他。
也许是大学期间学市场与传播的思维习惯,加上在外企工作10年的社会经历使然,也许只是想赚钱使然,马伯庸愿意以一种大众化的方式让大家理解自己的表达。他对这个时代是接受的,不拧巴,不较劲,世界怎么变,他自然跟着走,认为“没必要逆潮流而动”。
“马伯庸真正地火起来,显然是在微博时代来临之后。他对媒介传播有天生的敏感,无论是在论坛、博客还是微博时代,他都能在互联网社交中呈现出最引人好感的个人形象。但直到微博时代来临,140字以下的段子成为最流行的文体,马伯庸所擅长的那种灵光一闪的恶搞小短文和脑洞设定才得以化整为零地呈现出来,并得到爆炸式的传播。事实上,马伯庸作为微博自媒体大V的良好个人形象和粉丝基础,才是他近期作品能够快速变现的最大助力。”高寒凝说。
在2006〜2015年的10年里,马伯庸在“上班族”和“作家”两个身份之间切换得游刃有余。他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被相中,同名网剧2018年播出。《古董局中局》和《长安十二时辰》也已被改编成影视剧。但他表现给媒体的,是对商业的“讨厌”:“我很讨厌商业上的事儿,也许我很擅长,但是我觉得太累。写东西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想的表达出来就够了。”
“有一次我们出去吃烧烤,一边吃一边聊天,正好看到王刚在电视上砸东西。我们就觉得,如果有这么一个小说,天天砸古董该多好。《古董局中局》最初的点子,就是这么一起聊出来的。”马伯庸说。
“以《古董局中局》为代表的马伯庸近期作品,一方面以知识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为他赢得了一批新读者,但也没有完全抛弃他赖以成名的拼贴风格和脑洞大开。或许马伯庸也在寻找某个平衡点,即位于他过于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广大读者的接受能力之间的那个平衡点。”高寒凝分析道。
03
作家马伯庸
“在创作手法上,我受西方作家的影响多一点。在题材和传统文化运用方面,还是受中国作家的影响比较大。”马伯庸说。
在第一部长篇小说《风起陇西》(2006)的后记中,马伯庸细数了影响他的作家:“如果把我称作《风起陇西》的亲生父母的话,那么它的祖父是克里斯提昂·贾克,祖母则是弗·福塞斯,外祖父是罗贯中与陈寿,外祖母是丹·布朗。”
高寒凝则把马伯庸归属于那种精力旺盛、阅读速度极快而又从不偏食挑食的类型:“从动漫游戏、流行文化到美剧日剧,再到古典小说、严肃文学甚至学术著作均有涉猎,这些阅读经验也都对他的个人创作产生过影响。”
马伯庸真正脱离微博段子手的身份,令人刮目相看,始自他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和《古董局中局》。辞职后,他更是没有懈怠,写出了《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广受好评,他自己也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在既定的历史题材之上,凭借对历史的考证,他把脑洞丰满成一个又一个故事,赋予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以现代意义。
相比于对历史的考证,马伯庸小说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想象力。
同时期出道的“80后”作家,一部分开辟了新的“都市题材”写作文体,建构了一种中产阶层或者小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马伯庸则善于在历史中发现有趣的蛛丝马迹,从古代题材中寻找到现代意义,而不去试图重新建构世界观。
例如,三国人物演绎至今,一直是中国民间感兴趣的话题,也是马伯庸很喜欢的题材。往前追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已久的《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再加工,同时加入了时代背景下作者的见解,这种方式也增强了作品的传播性。从这一点来看,马伯庸和罗贯中的路数有相似之处。
在马伯庸的阅读生涯中,他也很早就感受到了描摹细节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他早年看到金庸曾以“五经”比喻“五岳”,把华山比喻成“春秋”,不仅让人感觉到一种气氛,文化内涵的厚度也增加了,忽然我会意识到细节对小说情节的重要性。”
后来他读福塞斯的作品,也有类似的感觉。马伯庸还很喜欢福塞斯冷静克制的文笔、镜头式的语言:“不管多激烈多精彩的桥段,没有华丽炫目的景物描写,没有深刻的心理剖析,就像写一个新闻报道。他的镜头式语言,在一个人视野的延长线上,另外一个人在做另外一件事情,非常有电影的切镜头的感觉。”
至于怎样看自己在文学圈获得的评价,“我还真没在文学圈混,”马伯庸说,“我不混圈子,只交朋友。有些批评比较巧妙,我也会觉得挺好玩。因为从审美顺序上看,我觉得批评的精妙程度比它本身批评的内容要高。”
·END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国喜天下整理编辑,意在传播价值,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
网址:【时代先锋】马伯庸:我的作品是脑洞大开的“大杂烩” 书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5395
相关内容
马伯庸新书《桃花源没事儿》:揭秘桃花源的真实面貌与生活的哲学探索马伯庸新书《桃花源没事儿》,你不知道的桃花源秘密!
5个读书技巧,让你像马伯庸一样高效学习!
先锋书店:闻得到书香的城市
这是我逢人就推荐的10本书,建议读3遍以上
“后现代游客”马原与先锋派小说的隐秘起源
陈伯达书法作品欣赏:平和自然的温婉之美
脑洞大开的居家小创意,我最喜欢第4个了
“厨房革命”的开路先锋,竟是TA?
脑洞大开的生活神器 带你走入便利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