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李庄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发布时间:2025-08-15 06:16

参与乡村旅游还能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生活知识# #旅行生活# #乡村旅游#

近年来,砀山县李庄镇李园新村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优势和种植银杏树的生态优势,以现代农业展示基地、古朴风情民居为定位,将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多规合一,积极打造“文化有底蕴”“区位有优势”“产业有特色”“建筑有风格”“乡贤有情怀”“治理有成效”的特色美丽乡村,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安徽省美丽宜居村庄等。2025年,李园新村又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是李庄镇多举措大力培育特色美丽乡村的一个范例。

近年来,李庄镇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实现生态、经济与民生的和谐统一,走出一条让乡村更美、产业更旺、群众更富、基础更实的振兴之路。

产业兴,构建“田园+庭院”双轮驱动模式。在美丽休闲乡村建设过程中,李庄镇坚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的发展理念,创新探索“庭院变工坊”的特色路径。通过盘活房前屋后闲置空间,打造集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微经济单元,“盼盼多肉小院”示范引领400余户村民发展特色种植,蓝印花布晾晒场传承非遗技艺,银杏林生态景观连点成线,形成“推门见景、入院可游”的特色院落集群。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农户”运营模式,实现技术培训、种苗供应、电商销售全链条服务,户均年增收超8000元。流转土地200亩,建成43座高标准车厘子温室大棚,打造现代化种植基地,依托砀山梨花节品牌效应,推出亲子采摘、果树认养等体验项目,2025年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同步发展电商销售,镇东村车厘子线上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形成“春赏花海、夏采红果”的四季休闲农业带。

文化活,打造“传统+现代”文化共生场景。李庄镇致力于将非遗传承深度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的有机统一。依托省级非遗“蓝印花布”,打造集体验、教学、销售于一体的研学工坊,系统整理200余种传统印染图样,开发家居布艺、文创玩偶、创意箱包等30余款实用产品,使古老技艺焕发现代生命力。将蓝印花布元素融入村居环境,打造靛蓝色调景观墙绘,设置开放式体验区,供游客参与雕版印刻,全年接待实践团队30余批次,让传统文脉在现代乡村中延续发展。以戏曲活动为契机,打造“曲艺下午茶”文明实践项目,组建“曲艺志愿服务队”,吸纳戏曲爱好者、乡贤能人担任“文明宣传员”,将舞台延伸到田间地头。通过“戏曲+普法”“戏曲+反诈”等创新形式,把民法典知识、防诈骗技巧编成戏曲唱段,让政策宣传既“接地气”又“有生气”。

设施优,构筑“便捷+舒适”乡村生活场景。李庄镇着力聚焦生态宜居,构建人居新环境,坚持“各美其美”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资源。围绕“一老”,李园新村打造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院,新建小型综合文化广场4处,配置健身器材等,建设标准化卫生室等公共服务项目。聚焦“一小”,有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阵地,开展“七彩课堂”等儿童关爱服务活动,涵盖普法宣讲、防溺水安全教育、文明家风,以丰富的实践活动点亮童年。深化改厕、清河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让“小河清”“晴空蓝”点亮李庄的角角落落。探索实施“1+6”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径,即健全一支“环卫专干+环卫执法队+环卫工人+环卫机动人员”队伍,示范创建“六美项目”(最美村庄、最美道路、最美村室、最美坑塘、最美庭院、最美公厕),着力于一个点一个点地建设、一条线一条线地打造,连点成线、聚线成面,推动村庄治理、国省县道绿化种植、村室整洁、坑塘改造、庭院经济、公厕卫生全面提升,构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立足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新起点,下一步,李庄镇将持续践行“让美丽生态变富民资本”的理念,不断丰富乡村业态,积极做好美丽休闲乡村经验推广,持续为全县农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强劲动力。(李艳龙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网址:砀山县李庄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7850

相关内容

江西乐安:产治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乡村振兴看枣庄
重庆垫江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
平度李园街道实干担当扛起乡村振兴重任
让乡村换一种方式生长——固河镇巧打乡村振兴“文化牌”
乡村振兴
砀山县多举措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助力乡村环境改善
坚守耕地红线、优化空间布局、全域综合整治——为乡村振兴夯实“地”基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城乡空间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doc 文档全文免费预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