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市场稳预期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之五
提高生活质量能增强人际关系,幸福感增强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改善# #心理幸福感#
+关注
编者按:近日,202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召开,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中国电子报》将聚焦巩固工业经济基本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推出“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稳市场稳预期强信心,有助于保障工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下半年工业经济保持合理增长区、实现全年经济目标任务奠定基础。今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落实“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要求,协同各地在政策支持、项目落地、供需对接、助企服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我国工业经济基础强、韧性强、创新活跃的优势,实现平稳运行。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5%和6.3%,在去年同期较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增长。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有不确定性,内部结构调整压力较大。为此,要建立更加坚实的民生保障,持续推动市场主体活力迸发,让百姓共享智慧化发展成果。一系列举措协同发力,将为未来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注入温暖底色与持久动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要增强稳岗促就业能力,筑牢民生保障基石。稳定就业是民生保障的“压舱石”,制造业基本盘的向稳发展,是保障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2024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约为1.05亿人,其中,电动乘用车制造行业员工数量增幅及新增岗位规模增幅为37.7%,半导体设备制造行业增幅为27.9%,就业贡献显著。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7%。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2%和9.5%,正充分发挥我国工业经济基础强、韧性强、创新活跃的优势,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以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就业领域仍面临结构性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招工难”,部分企业技术岗位空缺率较高;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劳动者技能老化,转岗适配性不足,灵活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仍存在短板。
下一步,要从新业态培育、产业升级、权益保障等多维度发力,拓宽就业空间,夯实民生根基。一是激活新业态潜能,为就业市场注入“活水”。开辟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就业“新蓝海”,培育新工种、新职人,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二是以“智造”带动岗位扩容,拥抱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浪潮。以产业升级创造高质量就业,通过产能扩大、智造升级、产教融合、通道拓宽等方式,带动岗位扩容提质,实现产业发展与就业扩容的良性互动。三是加大福利保障,为劳动者系好“安全带”。针对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保参保专项行动,开发公益性岗位、发放就业补贴,确保就业困难群体“有人帮、能就业”。
要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力与韧性的重要源泉。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80%的就业岗位,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上半年,我国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较好,规上工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
过去一段时间,制造业企业受订单减少、“内卷式”竞争和成本上涨(原材料、用人)影响较为明显,生产经营持续承压,面临利润增长压力。不少企业积极调整策略,通过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推出定制化产品等方式,努力扭转局面。与此同时,各地区各部门深化协同联动,着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优企培育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努力让政策活水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为企业稳增长、促创新、强韧性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应持续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一是要强化服务保障支撑,为企业纾困解难。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培育一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推动专项人才计划向中小企业倾斜,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和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二是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企业提质升级。激发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涌现,推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有效开展品牌管理、创建自主品牌。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探索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三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企业松绑减负。持续清理涉企违规收费,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同时,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治理,治理违规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保障企业资金周转顺畅。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办法》,发挥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和综合督查作用,加强以评促优、以督促优。
要用智慧赋能“惠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今年以来,我国智慧惠民成果显著。在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规模达2.26亿户,网民数量达到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9.7%,带动网络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5G+工业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有效带动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在应用方面,智慧医疗服务扩面提速,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全国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数字社保扩围增效,全国10.7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覆盖75%以上人口;数字养老服务取得积极成效,数字适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也要看到,当前智慧惠民仍面临一些“数字鸿沟”与安全挑战。部分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服务覆盖有待拓展;老年人对智能设备适应度不高,线下服务保障需持续加强;电信网络诈骗风险不容忽视,个人信息保护仍需强化。
下一步,要通过便利化服务、适老化改造、安全防护,让民生福祉更有温度。一是以数字化提升生活便利性,让服务“触手可及”,推进工业互联网、5G等技术融入社区服务,让居民生活更便捷。二是进一步推动适老化改造和智慧养老,守护“银发幸福”,推进智能设备适老化改造,通过智能设备为老人提供实时照料,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三是提升网络安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筑牢“安全防线”。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建立预警机制,强化数据安全治理,规范个人信息使用,让群众在数字时代更“安全”,从而着力推动公共服务、数字生活、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编辑丨邱江勇美编丨马利亚监制丨连晓东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稳市场稳预期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之五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8501
相关内容
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民生三问:如何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增强
民生三问: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增强?
凉州区大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加速信息化发展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绩东一社区:依托法治力量 让居民获得稳稳的幸福感
赤水市财政局“三加强”做好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发放 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 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