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大学,第一月让我给一万元生活费!”杭州有爸爸吐槽,今后每月跟娃互动最多的可能就是转账

发布时间:2025-08-15 12:10

笑话10: 儿子对爸爸说:我发现我长大后会和你一样有趣。爸爸:那你现在就先学我尿床吧。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日常生活笑话库#

前天,我们分享了杭州八户家有准大学生的家庭故事,其中周先生家里关于大学生活费的讨论,引起大家强烈关注。

周先生是一名大学老师,儿子即将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专业”报到。他说出发前,儿子列了一张购物清单,都是自己感兴趣的。特别是电子设备,像笔记本电脑、平板、手机这些都要买。还说想再买个相机,但后来被否了。

“儿子还和我们商量了生活费的事情,他算了一笔账,要3000元一个月,第一个月要得多一点,要10000元,我们也答应了。我和他开玩笑说,这就跟还按揭一样了,月月都要给他钱。”

有家长留言:“第一个月10000元是不是有点多了,我们家也正为这事发愁,孩子还没开学,已经开始‘预算’了。”

大学生活费给1500元够不够

可以提前去学校附近转转

大学里生活费到底应该给多少比较合适,有一位准大一新生爸爸在网上咨询,自己和孩子妈妈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10000元左右,房贷每月要还4000多元,家里还有二娃在读书,原本打算给女儿1500元的生活费,网上看了大家的讨论,总担心不够,怕孩子受委屈。

有位网友给了一个建议:“开学初可以稍微多给一点,因为要添置很多新物品,后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少一些,女孩子的话还要考虑到生理期所需要的卫生用品。”

30c1912840c61a4a39bf82830638ad64.jpg

评论区里其他家长也分享了自己给孩子生活费的一些思路。

“我目前的打算是一个月给1500元的生活费,日用品、零食这些孩子发链接给我,我来帮他下单,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

“要和家里的女生说,如果生活费花超了,一定要和爸爸妈妈及时联系。”

48c2a432b642b2ae32876e35d53131bc.jpg

f89d2449b244acbb2ebc6b2a54403ee3.jpg

有网友说,一名普通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到底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看似大家都能回答,但实际上因为年代、地区、家庭水平的差异,大家给出的答案会差别巨大。

网上有一个高赞的评论是这样说的:“我觉得最佳数字是大学入学前一年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到低保之间……最好还是爸爸妈妈在上大学的时候跟着去看看,在学校周边吃吃饭,在本地繁华商圈吃吃饭,感受物价。”

e299aa0e3e9b1ad6fa51f0f347bc60fc.jpg

第一次掌握生活费时感觉飘了

生活费从“月付”变成“周付”

除了生活费多少的话题,应该按照什么频率给,也是许多家长在讨论的,“按月支付”、“大件代买”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选择的一种方式。

今年大学毕业的小易分享了他自己的情况,“我是在杭州下沙读的大学,大一每个月生活费有2500,其实还是挺多的,但现在想想一开始自己挺‘飘’的。因为高中没多少钱可支配,现在一下子有这么多钱可以自己掌控,又接触了很多新鲜事物,钱花如流水,就像网上说的‘月初潇洒、月末吃土’。”

小易说,那时候自己爱打游戏,有次游戏里做庆典活动,头脑一热砸进去了大半个月的生活费,到下旬的时候实在没钱吃饭了,找爸爸妈妈说明了情况。

“后来爸爸妈妈和我好好聊了关于生活费的管理,我们商定好了个统一的方案,试行一段时间的生活费‘按周支付’,一周600元。”

这时候他开始尝试将生活费“掰开来”使用,按照计划分配这笔钱。这部分是吃饭,那部分是人际交往,剩下的钱可以适当用来娱乐。如果有得多,可以存在一个不常用的账户里,日积月累。

也有家长说,大学已经是一个“小社会”,不希望管孩子特别严格,要开始适当放手,只要孩子不乱花,无论是按月给还是按周给,都没关系。

采访许多在读或是已经毕业的同学,对于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费,都会不约而同提到,一定要学会记账,明白自己的钱去了哪里。

吃饭占据生活费最大头

其余部分要避免“冲动消费”

大学生平时每月生活费开支在哪里,在杭州读大三的学生小林列了个清单,她把自己的支出分成了几大类。

吃饭每天三餐在食堂解决,早饭6元、午饭15元、晚饭15元,加上偶尔和朋友聚餐、点个外卖,一个月吃饭要花1200元左右,是最大头的支出。

日常杂费话费50元、水电平摊30元、纸巾卫生用品50元、理发30元,加起来也要160元。

平时进行一些社交娱乐,奶茶咖啡每周两杯,差不多在80元左右。每月还要预留300元左右,作为朋友生日送礼物、班级AA聚餐等。

还没有算视频会员、游戏充值等,加起来又是好几百,而且这方面还没有上限。

购物方面,虽然不常买衣服,但看到喜欢的还是会“冲动下单”,平均每月花400元。

小林说:“算下来,一个月怎么样都要花到1800元。如果哪个月有旅行或买大件,就得靠‘吃土’或找爸妈救急。”

她还补充,钱其实不是不够花,而是感觉选择太多。有时候不是想买,是怕“不合群”,感觉大家都有的自己也需要,这样一下子又是很多额外支出。

“现在我也在慢慢避免这种‘冲动消费’,买之前都会反复问自己到底需不需要这个东西。”

家长:孩子不到月底不联系

除了准大一新生与家长如何对生活费的“纠结”,家里孩子已经读大学的爸爸妈妈,有时会面临另外一种情况。

有一位大二学生家长吐槽:“孩子上了大学后,感觉两人之间的沟通频率明显下降,亲情联系竟与“转账”挂钩。”

更让她哭笑不得的是,孩子平时不联系,一联系就是——妈,生活费到了吗?感觉不是微信聊天,是“微信要钱”了。

有的家长调侃,自己在孩子手机里备注是“支付爸”和“饿了妈”,可以说是很形象了。

还有家长晒出了自己能让孩子保持联系的方法——每个月除了基本的生活费外,之后每天打一次招呼是20元,30天就是600元,额外全勤奖还有100元。

“反向攀比”为大学生活增添点乐趣

除了准大一新生对于生活费的讨论,已经上大学的同学,经历大一阶段的“磨炼”,消费观念方面也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同学们之间逐渐流行一种“反向攀比”。

92403f7e2ab35893f7091df2929c2097.jpg

“你可以买东西,但不能比我便宜,否则我后槽牙都要咬碎了。”

“你一件短袖2000元我不羡慕,但如果只要20元,请你把链接发给我。”

“我有一个朋友想知道一分钱的卫生纸在哪里买的。”

11981ba7af0268c29749cfab0b2405e7.jpg9b65f822417de3fee9fee7960d412e63.jpg

有位同学说:“‘反向攀比’更像是朋友之间生活小技巧的分享。现在电商购物非常方便,时不时会有大额优惠券或者‘0元购’的机会,省下来的钱可以花在该花的地方,有种‘薅羊毛’的快乐。”

他还说到,现在的生活费来源还是需要家里资助,如果不顾生活条件一味地追求品牌,只会给自己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

拿到生活费先强制存300元

除了在“薅羊毛”和精打细算之外,学长学姐也建议准大一新生们,要有更长远的财务意识——主动存钱。

有同学说:“以前是生活费一到账,就想‘犒劳’自己,买杯奶茶、下顿馆子,月底就‘月光’。但现在我会先强制自己存300元,剩下的再规划开销。”

这种“先储蓄、后消费”的理念正在逐渐流行。一些学生使用记账App设置“自动存钱计划”。有的甚至开通了专属的储蓄账户,专门用于积累旅行基金、考研报班费用或毕业后租房押金。

还有的同学将“存钱”目标游戏化,比如每完成一个月预算不超支,就奖励自己一个小目标。或和室友发起“30天不点外卖挑战”,省下的钱共同存入“毕业旅行基金”。

这位同学还说到:“存钱不是为了抠门,而是想掌握一点对未来的控制感,真正的省钱不是少花多少钱,而是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积蓄底气。”

网址:“儿子上大学,第一月让我给一万元生活费!”杭州有爸爸吐槽,今后每月跟娃互动最多的可能就是转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8723

相关内容

爸爸和儿子太逗了#亲子#爸爸带娃#亲子互动#给生活找点乐子#人类幼崽成长记
我每月给我爸3000生活费,他却连条鱼都吃不起,发现真相我气坏了
当爸爸带娃:一场忍俊不禁的亲子互动
爸爸对娃军事化训练从小抓起,一看娃脸蛋折腾够呛
外籍奶爸遇上中国育儿经 他跟女儿一起“长大”
年入千万却摆拍孩子摔跤,瑶一瑶翻车背后的萌娃博主困局
新手爸妈学会这25件事,月嫂下户也能轻松带娃
浙江新闻:做手账做到“月入8万” 杭电95后玩转创业666
萌娃亲子互动:宝爸带娃的温馨日常
生活带点“痛” 创造消费新活力!有上班族花月薪七分之一养“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