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饱和、功能同质化、人口红利见顶……手机银行App如何破解存量困局?

发布时间:2025-08-27 10:08

银行APP: 如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的手机银行,功能全面 #生活技巧# #个人理财技巧# #个人财务管理软件#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当手机银行用户规模连续三年困于6.5亿~7亿区间、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长从4.93分钟降至2.70分钟,手机银行数字化竞赛的“增量时代”正逐步走进尾声。

2025年上半年,中国手机银行App市场正式步入存量竞争阶段。根据艾瑞咨询近日发布的《2025年H1中国手机银行APP流量监测报告》,2023年至2025年间,中国手机银行App整体流量在6.5亿~7.0亿之间平稳波动,变化率在-1.2%~4.6%——手机银行App用户流量已然趋于饱和,市场进入存量阶段。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见顶,叠加银行物理网点线上迁移基本完成,银行“能开尽开”的账户迁移已接近尾声;另一方面,银行App功能同质化严重,单纯依靠功能叠加或补贴获客的模式边际收益递减。

据不完全统计,年内包括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等大中型银行及长安银行、青海银行等区域性银行,均已启动手机银行App升级或整合,这场围绕“功能升级做加法、冗余整合做减法”的变革,能否成为银行破解流量见顶、用户黏性下滑困局的关键?

国有大行稳固头部地位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手机银行流量格局中继续保持绝对优势。2025年上半年,六大国有银行全部位列行业MAU前十名,中国农业银行以2.38亿MAU位居榜首,同比增长4.8%,成为业内唯一单体App突破2亿月活跃用户规模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以1.89亿和1.06亿MAU位列第二、三位,三者共同构成行业第一梯队。


中国银行和邮储银行也实现小幅增长,MAU分别上升3.5%和2.0%,唯有交通银行出现5.0%的回落,显示国有大行内部出现分化。

从运营策略看,国有大行正从功能型App向生态型平台跃迁。它们依托庞大的客户基础和资金实力,将金融服务嵌入政务办理、校园管理、社区养老等高频生活场景,从而在存量市场中保持用户活跃度。此外,国有大行在AI技术应用、智能客服、风险控制等数字化基建方面投入显著,为其持续领跑提供底层支撑。

股份制银行MAU普遍下滑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25年上半年普遍面临用户活跃度下滑的压力。招商银行以7001.1万MAU继续位居股份行首位,但同比减少1.2%。平安口袋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MAU均出现不同幅度下降,降幅在2.9%至11.5%之间。广发银行MAU大幅减少31.0%,成为跌幅最大的股份行之一。华夏银行是股份行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企业,MAU小幅提升2.5%,达到395.1万。


  股份行面临的挑战源于多方面。其一是国有大行业务下沉和城农商行本地化服务增强,挤压了股份行的中间市场;其二是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优势;其三则是用户行为变迁,随着金融服务嵌入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独立银行App的打开率和停留时长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分流。

  为应对挑战,头部股份行正积极推进智能化、专业化转型。以招商银行为例,其持续迭代“双子星”战略下的APP13.0版本,推出“AI小招”智能助手,支持语音交互、养老选品、资产规划等功能,试图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用户体验。同时,招行将财富管理与便民场景深度融合,推出“月月领”服务、医保账单查询等功能,增强用户日常依赖。尽管如此,这些举措尚未完全扭转MAU下滑趋势,反映股份行在存量市场中面临的转型压力仍然巨大。

城商行表现分化

  城市商业银行在2025年上半年表现亮眼,共有17家进入行业MAU TOP50榜单,体现出较强的区域影响力和发展韧性。江苏银行以349.6万MAU位居城商行榜首,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紧随其后。从增速来看,城商行内部出现显著分化,齐鲁银行MAU大幅增长27.3%,甘肃银行、兰州银行、贵州银行增幅均超10%,而宁波银行、中原银行则出现16%以上的下降,杭州银行暴跌29.5%。

城商行的差异化优势主要体现在本地化服务与财富管理领域。比如江苏银行推出“管家式基金服务”,通过“海选好基—主题选基—好基PK”三步骤帮助用户筛选产品,并提供投后诊断和异动提醒,增强用户黏性和信任感;北京银行则围绕“科技+场景+服务”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智能财富管理和全周期养老服务体系,并通过会员成长体系提升用户忠诚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银行的失速。微众银行以141.3万MAU位列民营银行第一,但同比下滑27.3%;网商银行MAU仅为90.2万,暴跌64.7%,跌出TOP50榜单。这两家曾以互联网模式迅速崛起的银行正面临严峻挑战。其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一方面,传统银行数字化能力提升,削弱了民营银行的科技优势;另一方面,金融监管环境变化对其业务模式产生约束;此外,民营银行在网点协同、客户基础、综合服务等方面与传统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在存量竞争中短板明显。

手机银行App如何破局?

  当前,中国手机银行市场的竞争格局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这一转变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金融数字化进程进入深水区。国有大行的稳健表现印证了“生态为王”的逻辑,唯有将金融服务融入教育、政务、养老等高频场景,形成用户离不开的数字生活基础设施,才能持续获得用户停留和信任。而股份行的集体承压则暴露出中间地带的尴尬:既缺乏国有行的资源与体量,又难以像区域银行那样做深做透本地客群。其出路或在于聚焦特定客群、构建专业壁垒,避免陷入全客群、全功能的内耗竞争。

据不完全统计,年内包括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以及北京银行、长安银行、青海银行、广东华兴银行等区域性银行,均启动App升级或整合,以功能重构、体验优化寻找增长新空间。

从功能升级维度看,银行围绕用户差异化需求与体验优化展开创新。8月青海银行上线手机银行3.0,推出“超级App矩阵”,覆盖个人标准版、简洁版、藏文版以及企业版、商户版、员工版多版本,精准匹配少数民族地区与企业客户需求;安全端整合多重生物识别、实时反欺诈风控,搭配视频银行“面对面”VIP服务,实现高安全业务“免临柜办理”。

头部银行则聚焦智能迭代与生态融合。7月中国银行升级手机银行鸿蒙版,适配600余项功能并实现鸿蒙、安卓、苹果三端同步迭代,覆盖全品类个人金融服务;优化鸿蒙生态下的访问体验与信息安全,同时适配平板、折叠屏,达成多设备无缝衔接。兴业银行手机银行6.0则完成“微服务+微前端”架构升级,实现亿级用户数据“零停机、零感知”迁移,整合五大品牌功能搭建一站式生态圈,并叠加“千人千面”“智能风控”等多元智能功能,推动App从“交易渠道”向“生活伙伴”转型。

在整合方面,多家银行通过“做减法”提升效率。广东华兴银行日前上线华兴手机银行7.0,将个人手机银行、兴e贷、企业手机银行三大App融合,实现个人与企业金融服务“一触即达”;7月,珠海华润银行宣布润钱包App将于10月15日停止服务,原功能迁移至华润银行App,打造一站式服务。

  这些动作背后,是行业对存量痛点所作出的变革。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指出,当前手机银行的核心问题在于用户价值挖掘不足,流量饱和但使用时长、频次下滑,反映出传统服务模式吸引力减弱;而同质化根源则是创新路径依赖与场景渗透不足,多数银行缺乏对细分需求的洞察,同时金融服务未能有效嵌入用户日常生活高频场景,导致App沦为低频工具。真正差异化的竞争力应建立在用户行为理解与生态构建能力之上,而非表面功能的堆砌。

未来手机银行的竞争,或许将不再是App之间的竞争,而是综合金融生态、客户洞察与服务闭环的竞争。银行需从“功能堆砌”转向“体验重构”,从“流量获取”转向“价值挖掘”。是否能够以用户生命周期为中心,提供跨周期、跨场景、跨业态的综合解决方案,将成为制胜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等技术不应仅是炫酷的功能点缀,而应成为重塑服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强化风险控制的核心驱动。

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转型:从交易中心转向服务中心,从产品导向转向用户导向,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这场转型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回归金融本质,真正理解并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在存量市场中找到可持续增长路径。银行App只是表象,背后的组织能力、技术架构、经营理念的变革,才是决定未来的根本。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流量饱和、功能同质化、人口红利见顶……手机银行App如何破解存量困局?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45464

相关内容

流量饱和、功能同质化、人口红利见顶……手机银行App如何破解存量困局?
银行竟然来卖药了?大行流量碾压叠加APP精简压力,中小银行平台化、生态化吸流找出路
潮声丨从“网红”到“长红”,在流量和销量里寻求正解
手机银行app有哪些
提质增效、破困解难、便民惠企,“数字红利”正让北仑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招行信用卡流通卡量破亿背后:场景化布局日趋完善,掌上生活App粘性增强
手机银行应用详解:功能、安全与便利性
发力“场景+社交”属性,银行生活服务App如何“指尖起舞”
4个方向,12个突破点......破解乡村旅游发展的同质化困局
黑客现场破解手机银行:一旦被黑,转账给谁都没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