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即生活

发布时间:2025-08-28 21:23

生活哲学:简单即美好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生活方式研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此书是美学研究的必读书目,我很早就在《美学原理》《艺术学原理》的课堂上听过“美即生活”的观点。说实话,这个观点蛮tricky的,乍听起来挺有道理,仔细想想又觉得是用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概括另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谁也说不清到底包不包得住。

最近碰巧在上《黑格尔美学研究》,可以进行对比。粗略地讲,黑格尔代表了唯心主义美学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代表了唯物主义美学观点。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要想破脑袋,到底哪个观点是对的;但现在的我已明白或许没有哪一个观点是百分百正确的,“完整来自于无数的片面”,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我们才能管窥一二。

艺术源于生活(or现实)——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艺术”和“生活”之间真的有高低之分吗?本书中,作者倾其全力想要证明的,无非是“现实高于艺术”,以驳斥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艺术高于现实”的观点。在我看来,这样的比较是无需较真的。或许还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大法好:艺术源于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艺术也有改造生活的能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以下是一些读书笔记。

1.最著名的“美即生活”论述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喜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无所不包、能够采取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富于一般性的东西;因为只有最多种多样的东西,彼此毫不相似的事物,我们才会觉得是美的。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所喜爱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恐惧死亡,惧怕不活,而爱活。所以,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定义,似乎可以圆满地说明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

2.距离产生美,无论是空间距离还是时间距离

我们只有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到美。距离本身能够美化一切。距离不仅掩盖了外表上的不洁之处,而且还抹掉了那些使物体原形毕露的细小东西,消除了那种过于琐细和微不足道的明晰性和精确性。这样,视觉的过程本身在把视觉对象提高为纯洁形态方面也起了一部分作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历史和回忆录告诉我们的不是一个伟大人物或伟大事件的一切详情细节;它们对于伟大现象的微小的、次要的原因和它的弱点是只字不提的;它们对于伟大人物一生中有多少时间花费于穿衣、脱衣、饮食、伤风等等,也是只字不提的。

“距离产生美”,以前总从空间距离理解这句话,还是第一次听到时间距离的讲法,竟然有种别样的美感。回忆之美,就是时间距离的作用吧。

3.美是朴素的

思想家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一件值一万法郎的喀什米尔披肩,一只值一万法郎的的坐钟,他也会用同样的眼光去看一座值一万法郎的精致的亭子。他也许要说,所有这些东西与其说是艺术品,毋宁说是奢侈品;他也许要说,真的艺术与奢侈无关,因为美最主要的性质是朴素。

4.论证“现实高于艺术”时举的绘画和器乐的例子

(绘画)想象决不能想出任何一朵比真的玫瑰更好的玫瑰;而描绘又总是不及想象中的理想。(器乐)可见器乐是声乐的一种模仿,是声乐的附属品和替代物;作为艺术的歌唱又只是自然歌唱的模仿和替代物。

这两个例子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非常机械的思维。为什么想象的事物必定不如现实的事物?为什么描绘的事物必定不如想象的事物?天才们(无论是艺术天才还是科学天才)不正是用超然的想象力打破这些局限吗?作者在这里明显低估了想象创造的力量。

5.生活与艺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

生活现象如同没有戳记的金条;许多人就因为它没有戳记而不肯要它,许多人不能辨出它和一块黄铜的区别;艺术作品像是钞票,很少内在的价值,但是整个社会保证着它的假定的价值,结果大家都宝贵它,很少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它的全部价值是由它代表着若干金子这个事实而来的。

6.作者认为,艺术的作用是再现现实和说明生活

总括我们前面所说的,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艺术观:艺术的主要作用是再现生活中引人兴趣的一切事物;说明生活、对生活现象下判断,这也常常被摆到首要地位,在诗歌作品中更是如此。艺术对生活的关系完全像历史对生活的关系一样,内容上唯一的不同是历史叙述人类的生活,艺术则叙述人的生活,历史叙述社会生活,艺术则叙述个人生活。历史的第一个任务是再现生活;第二个任务——那不是所有的历史家都能做到的——是说明生活;如果一个历史家不管第二个任务,那么他只是一个简单的编年史家,他的著作只能为真正的历史家提供材料,或者只是一本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的读物;担负起了第二个任务,历史家才成为思想家,他的著作然后才有科学价值。对于艺术也可以同样地说。历史并不自以为可以和真实的历史生活抗衡,它承认它的描绘是苍白的、不完全的,多少总是不准确或至少是片面的。美学也应当承认:艺术由于相同的理由,同样不应自以为可以和现实相比,特别是在美的方面超过它。

作者用“历史”(作为一种学习的内容)对比“艺术”,竟然把逻辑理顺了……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总感觉哪里怪怪的。

7.结尾的评论中介绍了马克思的美学观点,相比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又更进一步

马克思对美的对象和有审美力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真正辨证的解决。他指明了:第一,两者都是历史的产物,从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产活动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第二,美的对象产生了有审美力的主体,有审美力的主体又产生出美的对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曾说过:“艺术对象——任何其他生产物也一样——创造着具有艺术感觉和审美能力的群众。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产生出对象,而且也为对象产生出主体。”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美的对象是客观的,却没有看到:有审美力的主体也是由美的对象(客观)所产生,而又产生美的对象。在这里,主体和客体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网址:美即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1155

相关内容

#即时造生活#美好生活 即时打气
《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与生活艺术》
《审美即生活》:数字时代的生活美学
悦读馆 | 《审美即生活》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审美即生活
审美即生活
【生活美学】审美即生活——读《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审美即生活》:不仅要生活的“美学”,更要审美地“生活”
生活即刻美好:快捷配送改变生活
审美即生活!这才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