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理论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体系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城市规划是为了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合理分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城市规划#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 城市规划中“人”的诉求日益受到重视
1.1.2. 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
1.1.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中传统规划指标亟待更新
1.1.4. “城市人”理论为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体系研究带来新的契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城市人”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2.1.1. 理论基础
2.1.2. 研究进展
2.2. 社区生活圈研究综述
2.2.1. 国外生活圈理论研究动态
2.2.2. 国内生活圈理论研究动态
2.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综述
2.3.1.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研究
2.3.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评价研究
2.3.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研究
第三章 “城市人”理论下指标体系研究方法的构建
3.1. 概念解析
3.1.1. 城市人与典型城市人
3.1.2. 人居与典型人居
3.1.3. 空间接触机会
3.1.4. “城市人”视角下社区生活圈理论构建
3.2. 认清现实
3.2.1. 人与公共服务空间接触机会
3.2.2. 人居与公共服务空间接触机会
3.2.3. 人与人居
3.3. 基于共存视角下的指标提取
3.3.1. “人居典型”提取
3.3.2. “典型城市人”提取
3.3.3. 共识辨析
3.3.4. 基于“匹配”的最优空间接触机会确定
3.3.5. 方法修正及对策制定
3.4. 技术路线
第四章 以武汉市为例社区生活圈实证研究
4.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4.1.1. 基本情况
4.1.2. 武汉市人口分布特征
4.2. 社区生活圈的空间划分
4.2.1. 武汉市人居空间辨析
4.2.2. 武汉市社区生活圈划分
4.2.3. 武汉市社区生活圈空间特征
4.3. 公共服务空间接触机会分布特征
4.3.1.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
4.3.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4. “典型人居”与“典型城市人”提取
4.4.1. 典型人居(典型社区生活圈)提取
4.4.2. 问卷设置与调研情况
4.5. 调查结果分析
4.5.1. 基础数据统计
4.5.2. 满意度分析
4.5.3. 可达性分析
4.6. 基于公共服务空间接触机会满意度的共识分析
4.6.1. 社区居民基于“自存/共存”的服务半径
4.6.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者基于“自存/共存”的服务半径
4.6.3. 共识视角下的合理的服务半径
第五章 基于“城市人”理论的策略构建
5.1. 人居要素分析
5.1.1. 社区生活圈提取
5.1.2. 人居要素提取
5.2. 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分析
5.2.1. 社区服务设施
5.2.2. 教育设施
5.2.3. 医疗设施
5.2.4. 商业设施
5.2.5. 文体活动设施
5.2.6. 养老设施
5.3. 优化策略制定
5.3.1. 规划指标更新
5.3.2. 提升满意度的规划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难点和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网址:“城市人”理论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体系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1418
相关内容
生活圈视角下武汉市新旧社区便利性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基于生活圈理念的高校校园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研究——以武汉大学为例
城市社区生活圈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以北京市清河街道为例(上).pdf
基于生活圈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苏州市高新区为例
基于生活圈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城市社区生活圈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以北京市清河街道为例
人性化视角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研究与批评
基于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生活圈视角下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基于老龄群体生活圈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