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清凉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28 23:34

茶道中的'待客之道',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慢生活艺术# #茶道文化#

吴恙儿

时值盛夏,酷暑难熬,我不禁在想,在没有电扇、空调和现代科技的古代,人们是怎样对抗炎热夏天的呢?其实,古人应对酷暑的智慧,它既融合了自然哲学与生活实践,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

首先,是精神调息。古人认为,暑热不仅是外在的气候问题,更与内在的心境息息相关。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销暑》诗中写道:“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这寥寥数语,道出了古人一种重要的消暑智慧,就是心态平和能增强对高温的耐受力,在自然清凉中寻求身心宁静。

其次,古人还善于利用自然环境和建筑结构来进行防暑降温。汉代已有在屋内凿井降温的做法,古人不但利用井水凉气调节室温,并且还加上了井盖,以防老人和小孩不慎坠井。在唐代,长安人已经开始用锦缎搭建凉棚,举办“避暑会”;到了宋代,则流行风亭水榭纳凉以及通过挂竹帘隔热等。

尤其是唐代宫廷里出现的“凉殿”,利用水力驱动风扇,屋顶流水形成水帘,有点像“人造瀑布”与“循环水系统”的降温方式,更加让人觉得那是一种古代的“科技发明”。

再者,饮食消暑也大有妙处。古人将夏季的饮食也列入了防暑降温的范围之内,这个时节里的饮食,既注重清凉,又讲究养生逻辑。比如陕西凤翔雍城遗址和河南新郑的战国冰井,其功能相当于今天的冰箱,用于冰镇食物和酒水。宋代街头四处可见的“冰雪甘草汤”“冰酪”,更是早期的冷饮、冰淇淋。夏天除了吃冷饮,古人还发现喝热茶能促进排汗祛湿,带走体热,于是暑天喝热茶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苏轼曾为此写下了“日高人渴漫思茶”的佳句,它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烈日下行走,感到疲倦口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想喝热茶解渴的念头。对于像西瓜、李子、荷叶、绿豆汤等,都被古人广泛作为清热解暑的食物。

同样重要的,还有一些消暑器物。比如仅仅起居寝卧之物中的枕,便有了瓷枕、玉枕、木枕、竹枕等,其中隋唐流行,在宋代发展到巅峰的瓷枕,不但造型极尽精美别致,而且饰以的刻花、诗文、釉色,更为我国古代的瓷器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另外,古代素有“竹夫人”之称的竹编镂空抱枕,既通风透气,又可内置薄荷提神,于是便由此诞生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的美妙诗句。

显然,古人的防暑降温智慧,既有“心静自然凉”的精神超脱,又有“凉殿”“冰井”的科技巧思,更不乏饮食品茗的生活雅趣。这种顺应自然、内外兼修的哲学,现如今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在一味地依赖电扇、空调的当下,或许我们也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回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清凉之道。

网址:古人的清凉之道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1532

相关内容

古人的降伏之道
古人消暑纳凉的生活智慧与文化雅趣
古人避暑之道,诗意盎然的消夏艺术
值得学习的古人养生之道
大暑养生秘籍:清凉一夏,健康之道!
古代读书人的消夏智慧:心静自凉的诗意生活
古代养生之道
焚香,古人养生之道
古今名人 . 养生之道
说古道今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