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男子连续2年从张家口坐高铁去北京上班,往返通勤6小时,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长途通勤?比租房划算吗?
上下班高峰期,尽量选择地铁作为快速通勤工具。 #生活常识# #日常生活小窍门# #出行建议# #公共交通时刻表查询#
好家伙,每天6小时在路上,两年多愣是没耽误一天,这位李大哥可真不是一般人!其实像他这样跨城通勤的候鸟人还真不少,据相关统计资料,光是环京地区每天就有30万以上的人上演着双城记——个人也曾经是其中一员。
因此对李先生此举感同身受,当时也曾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是这样每天往返于京津之间,有时候买不到票就五点起床,早点赶去天津站刷票,然后等车,最后因为孩子还是放弃了北京的工作。
你可能会琢磨:这么奔波图啥?在北京租个房不就得了?应该说,这里头的多种考虑因素,可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李先生每月通勤费4000多,看着肉疼,但要是在北京租房呢?西城区合租个次卧少说也得3000往上,想整租一室户?没5000块根本下不来。
更别说通勤费公司多少能补贴点,但房租大都得实打实自己掏腰包。再加上水电物业、外卖餐饮,留京的成本噌噌往上涨。这么一对比,跨省通勤反而成了“经济适用型”选择——虽然时间耗得多,但真金白银省下了。
其次是家的温度,租房可比不了。省钱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因素。李先生的孩子才5岁,每天能听到爸爸讲睡前故事,这份陪伴可不是钱能衡量的。个人就因没李先生能那么吃苦,因此最终放弃了双城生活。
就像他说的:“租房的话,每天回到的不是家,只是冰冷的房子,而家是温暖的。”这种家的归属感和亲情的牵绊,让许多跨城通勤者宁愿自己辛苦点,也要保证家人的生活质量。每天披星戴月赶路,推开家门看到孩子笑脸的那一刻,什么疲惫都值了。
这事还体现了工作机会的地域差。李先生干的是计算机行业,这种专业在张家口确实难找合适岗位,北京的机会多、薪资水平也高出一大截。
这种职业发展的刚性需求,让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大城市打工,小城市生活”的模式。
不仅是京津冀地区,在长三角、珠三角,每天乘高铁跨城通勤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每天6小时在路上,总不能全浪费了吧?这群“通勤高手”可是把时间利用到了极致。
有人在高铁上补觉,有人处理工作邮件,甚至还兴起了“高铁健身”——利用车厢空间做拉伸运动。
据说京沪线上的打工人已经卷到在车厢里用弹力带锻炼了,这倒是解决了久坐办公的健康问题。
除了高铁,也有人选择自驾。比如个人有段时间也选择自驾,每天来回300公里的高速通勤,月薪中有三分之一都贡献给了加油站和收费站。
选择自驾还是高铁,就得算算时间成本、经济账和个人偏好——高铁准点不怕堵车,还能利用旅途时间;自驾灵活但累人且油费心疼。
跨城通勤族的增多,也折射出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大城市资源聚集就业机会多,但房价高企;周边城市生活成本低,但就业市场有限,真的非常形象地体现了那句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这种“虹吸效应”使得每天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成为现实。好在随着高铁网络越来越密集,城市间的通勤正在变得更加可行。
这么通勤到底值不值?这问题应该没有标准答案。
有人算经济账,觉得不值;有人算家庭账,认为很值。智联招聘的报告说,通勤成本是大多数人优先考虑的,但也有不少的人愿意为缩短通勤时间牺牲部分职业发展机会。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事业、家庭和个人生活之间寻找那个脆弱的平衡点。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是选择长途通勤还是就近租房,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与否。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最看重什么,然后做出选择,并愿意承担相应的代价。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懂得如何取舍,而每一位努力艰辛地平衡工作与生活的通勤者,其实都是在用行动诠释自己对“更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都值得尊敬,祝福他们吧。
网址:32岁男子连续2年从张家口坐高铁去北京上班,往返通勤6小时,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长途通勤?比租房划算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6126
相关内容
男子每天跨城通勤5小时,采用3种交通工具上班:比纯开车节省1000多元男子通勤六小时,月交通费用惊人达四千元
郑州女子回应“月薪四千通勤花一半”:有工作总比没工作强
90后女孩的“双城生活”:江苏买房每天坐高铁去上海上班
更多“1小时通勤圈”来了
“交通一体化”正在重塑地理意义上的京津冀,跨省通勤成为新日常
当不愿租房通勤的沪漂白领,决定住进车里
上班族的幸福:乘着快铁往返 就像坐地铁一样方便
长租酒店代替租房:看上去很美?
成都上班族的幸福:乘着快铁往返 就像坐地铁一样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