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美学》:这是一本教人变美的书
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是最动人的形象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个人形象美学#
1995年,在上海策划了一个初级的时尚类展览会,因为那时候,即便是海派的上海人,也仅仅知道世界上有“迪奥”和“资生堂”。展览题目定为“人体包装系列用品展”,现在看很幼稚,因为这本来就不是贸易展能够表述的话题,老外们对此名称更是一头雾水。然而,现场人气爆棚,还破天荒加开了夜场。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参展品牌自愿把各自的产品进行互相有机的搭配,为各种消费人群提供整体形象装束的优化建议。上海电视台刚刚推出的《今日印象》栏目闻讯赶来,摄制了三集连续节目介绍这个初级版的“人体包装”概念,导演便是后来叱咤媒体界的黎瑞刚先生。
22年过去了,而今的海派,引领着时尚,海风吹来潮流,上海沐浴在风中。上海人感悟得彻底。穿着打扮是潮流的潮头,它比音乐、戏剧更普及,比油画、雕塑更亲民。父辈们七老八十了,早晨起来仍要先用热水洗脸,去除油脂,再用冷水洗脸,收紧皮肤,然后施以“百雀羚”;他们定期要修指甲,用锉刀打磨得光滑圆润,然后在每一根手指上涂防裂的“哈利油”。时尚总是和文明相伴的,因为追求时尚的人们总会注重另外一个行为—风度。风度一定是雅的,是脱俗的,不然不成其为“度”。人们从青少年开始逐步获得经济的支配权,从开始的压岁钱到计时工资,再到成为真正的“劳动者”,这过程也是审美的养成过程。很多信息,透过各式各样的传媒摄入,良莠相参。需要你有能力甄别,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去发现真美。
今天小编向大家推荐一本关于如何教世人变美的书——《形象美学》。
《形象美学》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于美的本质这样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思想决定行为”,人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无一不昭示着其对美的理解与诠释。树立正确的美丽理念,由内至外修塑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成为人群中具有独特审美气质之人。
美是生命力
一件衣服、一双鞋子、一枚首饰摆在橱窗里,是静态、单纯的物美,其轮廓、材质、色彩所呈现出来的是设计之美,显示了精美的材质、和谐的比例、优美的线条等韵律组合给人带来的愉悦。美的服饰是提供给人们更好地享受、品味、体验生活的道具,但这样的美终究缺乏生命力,只有当适合它们的人将其穿戴,物之美与人产生了和谐关系之后,它们焕发出勃勃生机,才是在真正意义上诠释了人的个性和生命力的着装美。
服饰美和人的关系体现在多个层面上,这种综合效果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它的双重属性包含了人的精神状态、气质风格与服饰物品高度协调、统一所形成的状态美。设计师设计服装、配饰属于首次设计,而穿搭方式作为二次设计,能赋予服装和配饰更强的生命力。正如城市之美不仅在于其街道、建筑所具有的静态美,还包含了数以万千的人行走其中,由一道道婉转流动的风景共同构筑的美丽画卷之动态美。“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美是气韵灵动,美是生机盎然,美是一种蓬勃旺盛、充满朝气的生命力。美衣悦目,美人赏心。
着装的状态美
美在内外兼修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可以把“质”理解为内在的本质,把“文”理解为外在的服饰装扮,就现代个人形象而言,人若要成为受人尊敬的谦谦君子,需要内外兼修,表里一致,将有形与无形之美相结合,并从中寻找到平衡点,将个人气质与服饰风格和谐统一。
任何美的事物都包含两方面——形式与内容。
形式是有形的、可视的,而内容是无形的、可感知的。当形式大于内容时,这个事物徒有华丽的外表,经不起细细品味;当内容大于形式时,则“酒香也怕巷子深”,让人第一时间难以提起欣赏与品味的兴趣。人亦如此,其构成外在形象的服饰搭配、化妆发型、场合着装、形体仪态等要素是外在的,属于人的形式美范畴;文化修养、语言表达、社交礼仪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养成的性格等要素则是内在的,属于人的内容美范畴,内在美通过外在美体现,外在美通过内在美诠释。要内外兼修,不仅有赖于个人内心世界的充实,还有赖于通过不断学习探索,提升个人美育素养。
也许,有人认为真实而自然的自己最好,每天不修边幅、不饰容妆,相对于外表,更愿意注重内心修为,认为内心的修为才是本质的美。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只看重了内容,却忽略了形式。选择素面朝天,也许是因为工作需要、生活环境使然,也许是因为缺少方法而干脆放弃,抑或是纯粹的惰性。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与制作人、羽西化妆品公司创建人靳羽西女士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诚然,内心的修为是所有美的基础,但若独有浑厚的内在品质,却忽视外在的修饰,会让人心存遗憾;反之,若是空有漂亮的外表,言语行为庸俗不堪,也难免让人心生惋惜。好比一本书,将美置于书封,读者才有兴趣翻阅,而精彩的内容则会让人拜读千遍也不厌倦。
美人有两种,一种是天生丽质型的,只要稍加注意就能穿出漂亮的自我;还有一种是后天学习型的,此类人有较大的装扮空间,能通过努力学习各种与美相关的知识,把自己塑造成富有个性、独具气质的励志型人。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身材相貌不够出众,那么,请想办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找到改变现状的最好方法。天生不够美的人一旦把自己打扮得优雅而有品位,会收到许多人由衷的钦佩和赞美。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身材相貌已经非常出众,就可注重提升内在的美,没有人会拒绝为自己锦上添花。请相信,无论何时,我们都可以比原来的自己更美,都可以有更优雅的仪态和更得体的行为举止。
真正的“型男”“美女”应该包括两方面:
一是有形之“型”,指外形的帅气靓丽程度,包括身材、相貌、着装、体态;
另一方面是无形之“型”,看不见,却能感受得到他的言谈、个性气质、教养以及健康生活方式下养成的品位。两者合二为一,才能称之为名副其实的“型男”与“美女”。
有一种人的美不具有令人眼前一亮或是瞬间惊艳的视觉冲击力,却让人看起来很舒服,其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绵绵不断,功力非凡,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通过内外兼修获得旁人由衷赞美的背后,传递着尊重美、懂得美、耕耘美、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这样的美更持久、更耐人寻味。完美形象就应该是一个人全方位传递出来的美的信息,初看是美的外表,细品是美的修养。
美的外表与美的修养相结合
美由细节构筑
涓涓细流,汇成百川。美不是单一、片面存在的,而是由许多局部细节构成的整体。别小看了细节,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试想,一位西装革履、衣着光鲜的男士向您走来,近看肩上满是头皮屑;一位衣衫光鲜靓丽的窈窕淑女选购物品,伸出双手,手指上指甲油已斑斑驳驳,这细节难道不会让人对他(她)的印象大打折扣吗?
完美之人一定对自己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要求。
闻香识人,一个人身上的气味虽然看不到,却能闻到;听语知人,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和态度虽然也看不到,却能听到。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构成了完整的感官印象,编织出一个人留给旁人的整体形象。可见,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有句广告语“越严厉,越美丽”不无道理,没有对事物完成度及每个细节苛刻严格的要求,便无法做出完美的作品。
就如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作品之所以能赢得赞誉红透半边天,除了有好的导演和演员之外,其幕后灯光、摄影、场景设计、道具、化妆、服装造型团队的专业水准以及对每个拍摄细小环节的把握都是制作出唯美视觉盛宴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电影《天使爱美丽》中,没有大场面、大投资,但从主人公的衣着、家居、饰品、文具,到大街小巷的水果摊、电话亭……无一不别致精美、令人动容。法国之所以能设计生产出那么多美轮美奂的奢侈品,与该行业专业人士对每一个细节精准严苛的要求和其大部分国民追求完美、懂得欣赏艺术的执着秉性不无关系。
细节之于美,是细心与粗心、讲究与邋遢、精致与粗糙的区别。有的人什么都不讲究,在家吃瓜子、水果,也将瓜子壳、果皮扔得满地都是,等待钟点工打扫,总觉得有钱就能拥有一切。或许美的对立面不是丑,而是庸俗粗糙,日渐庸俗粗糙,甘于庸俗粗糙,继续庸俗粗糙。
对一部分人而言,人生就是一个逐渐走向庸俗粗糙的过程。因为要拥有美、拥有高品位的生活,成本太高,要跟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要对自己有所要求,要对构成完美的每个细节有要求,才能不丧失学习掌握细节之美的耐心。
千万不要认为这些细枝末节无关紧要,或许一件不恰当的饰物,一句欠妥的言谈,一个不雅的举止就使个人魅力大打折扣,甚至让人怀疑你的能力。其实这些不经意的小细节,折射出的是人的修养与品位,反映出的是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与生活的心思和态度。
不经意的小细节反映出对一切的心思和态度
美是一门学问
有人说30岁之前的美丽是天生的,而30岁之后的美丽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林肯总统的一位朋友向他推荐一个人,林肯答应见见他,然而见面之后,林肯却否定了他,问其原因,林肯说:“我不喜欢他的外表。”
朋友说:“您怎能以貌取人呢,他也不能为自己天生的样子负责啊!”
“不,一个人过了3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样子负责。”林肯坚定地回答。
是的,一个人30岁以前的美主要依赖于天生的模样,而30岁以后的美,则依赖于他的气质与魅力。容貌身材的美是父母给予的,而气质和体态的美是后天艺术修为的产物,天生丽质固然迷人,但用心经营塑造的独特气质之美更令人回味无穷。
不少人谈到塑造自身形象,首先想到把钱花在整形上,或是购买价格昂贵的服装、配饰、化妆品。在一部分人眼中,美被物质化了,变成了随时可以购买的东西,好像穿上一身名贵的衣装,就能拥有美的形象。一旦有需要,用钱买来就是,不需要学习与努力。
同样,认为学习与塑造美好形象有关的知识太浪费时间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没有那个心思,甚至认为根本不需要去学习,只要拥有一个凹凸有致的好身材和漂亮精致的面孔就美了。他们有时间刷微信朋友圈、刷微博,而没时间看书;有时间玩游戏、打麻将,而没时间运动;有时间聊八卦、侃大山,而没时间用行动追逐自己的梦想……
当社会变得越来越喧嚣浮躁,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各路网红梦想一夜成名,“急”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常态,想不学而美,或是急于变美,一切皆想要“马上获得……”的人比比皆是。这种心态通过互联网、通过一些媒体的炒作,在社会上蔓延,甚至传给了身边人,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要知道,知识需要积累,文化需要传承,美丽需要学习,美好的形象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太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塑造完美形象需要很多要素的和谐统一。
仅从视觉角度来说,服装要素,就包括了款式、色彩、材料、版型工艺以及搭配等学问;发型化妆要素,则包括适合自己的发型与发色、化妆与肤色、化妆与服装的关系是否和谐一致等知识;而最关键的要素是依据场合来穿衣打扮,场合着装得体与否体现了自身审美品位和对别人的尊重程度。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合理支配金钱,用钱财购买适合的服饰,并且通过巧妙的搭配变化出多种风格,在高雅的品位和有限的金钱之间取得平衡,这是一门学问;了解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性质、性格特征,尤其对自身体态相貌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这也是一门学问;正确进行服饰选择、色彩搭配、衣橱管理,掌握彩妆技巧、礼仪规范,这还是一门学问。
学问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拥有完美形象的人能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恰当地运用服装与配饰提高自身价值和个人气质,展示优雅的形象。学习是人的一种能力,是美丽成长的基础,学习能使一个人的形象变得更加完美,学习能让我们的生命以完美的形式走完此生。
(本文节选自《形象美学》,部分内容有删改)
更多精彩内容
请看
《形象美学》
▼
作者黄焱冰出生于艺术世家,深厚的家学与专业背景,丰富的跨界学识与实战经验,行走于欧美各国美丽求索,终将目光停留在当今时尚行业中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形象”上。
作者根据多年专业领域研究探索以及在实践中对市场人群需求的了解,将人的“形象”进行系统化地研究与解析,进而形成一套既有一定思想高度和专业深度,又浅显易学的“形象美学”体系。
本书历经10 年完成,分为塑型、悦色、妆饰、驭装、理橱、博雅六个章节,从造型、色彩美学如何转化应用、独门建扮美四重境界基础论点、消费者心理学,乃至博雅教育之韬养与落实等,帮助读者从尊重、认识、爱上自己的长相与身材开始,到认识并识别商品,最终人、衣匹配,内、外合一。一个人能驭装、美仪、雅言、识礼,才是渊博雅正的开始,也才能真正驶入瑰丽的生命美学旅程。
书中将最难以解读的“人”与“衣”做了全方位的美学析,力求使广大读者在塑造个人形象美中有据可寻。不仅如此,将这套“形象美学”中关于造型和色彩的理论运到家居布置、艺术鉴赏中同样适用。全书图文并茂、内容通俗易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大众美学著作。
著者:黄焱冰
书号:ISBN 978-7-5598-1401-2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定价:128.00元
(进入迅风艺品官方微店,可直接购买《形象美学》)
网址:《形象美学》:这是一本教人变美的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62070
相关内容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丛书形象管理与美学素养
人美 版 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2课:电脑美术—巧用动漫形象》教学设计
个人形象管理的基本内容,如何提升个人形象
刚毕业大学生想要快速提升个人形象来武汉四季美学魅力形象蜕变营吧
明德生活美学课堂|形象素养课堂,蜕变不一样的自己
时尚生活美学──个人形象管理篇
个人形象管理与美学修养(2022秋)
新京雅集——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在这四本书中
学科美育的落脚点是审美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