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故事,解码霓裳经纬间的文化根脉
节日旅行的文化交流:与当地人互动,了解他们的节日故事,提升跨文化交流经验。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旅行生活体验# #节日生活庆祝#
盘扣锁光阴,针脚织山河。一袭旗袍的经纬之间,藏着的不仅是东方女性的优雅身姿,更承载着穿越岁月的文化根脉,与直抵心灵的生命自信。
近日,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旗袍文化周暨旗袍风采展演活动正式启动。这场汇聚湾区文化力量的盛会,让旗袍这一历经岁月沉淀的东方美学载体,在舞台上再次焕发光彩。
为深度探寻旗袍背后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智慧,笔者走近四位深耕旗袍文化领域的践行者,解码霓裳中的传承与热爱。从邱凌燕的跨龄美学,到曹美丽的蜕变传奇;从屈汀楠的减法美学,到朱韶娟的旗袍文化“摆渡人”,他们用坚守与创新证明:旗袍不只是好看的衣裳,更是有生命力的文化。
策划 采薇 A04~A05撰文 采薇 刘展萍 实习生 梁语暄
邱凌燕:
学员从8岁到80岁,旗袍美学浸润生活美学
“旗袍不只是华彩服饰,更是由内而外的修行。”广东省旗袍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2025粤港澳大湾区旗袍文化周形象推广大使邱凌燕身着素雅旗袍,从容自信。在她看来,旗袍美学的核心在于精神内涵,“儒家的‘中庸’,道家的‘道法自然’,女性的‘上善若水’,都能在旗袍中找到呼应。”
常年在诗词中浸润和研习古典舞的邱凌燕,将舞蹈、诗词与旗袍融合,开创“诗意旗袍”课程。其原创作品包括古诗词系列《山居秋暝》,具有岭南特色的《粤绣彩云间》和红色主题《如愿·木棉红》等,尽显文化厚度。
教学中,邱凌燕重姿态更重自信,“舞台美不是表情管理,是由心而发的自然,最高境界是‘浑然天成’。”她的学员年龄跨度很大,最小的只有8岁,最年长的已经80岁。青年学生主动发现美,让她感受到美育的意义;年近八旬的香港学员坚持跨城上课,让她动容于热爱。在她看来,穿上旗袍后,言行举止和肢体语言皆由内在精神引领,如“中庸”“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等。她鼓励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和韵味,在课堂上学会和自己温柔对话,接纳完整的自己。同时,她建议少儿组选手保留童真童趣,这样才能真实呈现少儿的风采。
旗袍美学修身亦修心。邱凌燕以文学涵养心灵,以运动强健体魄,更以旗袍为优雅载体,在动静之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与风骨。“旗袍是文化的承载和心灵的修养,愿更多人从中发现美,活出自信。”邱凌燕说。
曹美丽:
灶台转身T台,用旗袍写就20年传奇
“一个女人想让自己美丽起来,不需要太多外在条件,只需要爱美、爱生活、爱自己。”采访中,年近七旬的曹美丽身着便装,语气不失轻柔、热情。当天,她刚刚从外地赶回广州。
20多年前,曹美丽还是围着灶台打转的家庭主妇。20年间,她成长为国际旗袍赛事的赛前培训老师和评委、深受学员喜爱的旗袍仪态老师,用旗袍写下“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人生答卷。
48岁那年,曹美丽陷入低谷,“天天打麻将,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一次偶然的机会,因演员临时生病,毫无舞蹈基础的她被推上舞台救场,“腿抖得跟筛糠似的,身体僵得像机器人。”曹美丽说。凭着一股韧劲,她顺利完成演出。团长一句“你有天赋,留下吧”为她的人生画上转折点,而第一次穿上旗袍的惊艳让她更加坚定信念:“怎么看怎么美,要坚持下去。”
此后,她白天训练,晚上练习台步,从社区舞台到商业走秀,20多年来不曾放弃。2013年,55岁的她身着绣有木棉花的旗袍参加世界华埠太太大赛,成为首位获得冠军的中国女性,“每一步都想着为中国女性争气。”随后,她又获得中美旗袍才艺大赛冠军,2018年更获得“国际优雅仪态训练导师”称号。
后来,曹美丽创办“雅习社”,开发适合普通女性的课程。参加雅习社的学员从30岁到70岁,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她的“碎片化变美”教学体系把拎包、上下车仪态化为日常训练,提倡“买菜练收腹,洗碗练站姿,把美融在生活里”。
作为广东省旗袍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负责本次旗袍文化周评委工作的曹美丽有鲜明的评价标准,“外在固然重要,但自信从容的选手更能成为‘黑马’。哪怕台步走得不标准,把自信亮出来就有气场。”曹美丽说。
“无论年龄多大,女性都要活出自己心目中的模样,生活要有质量,更要有品位。”这是曹美丽的人生信条,也是她走秀和教学20多年的个人感悟。
屈汀楠:
旗袍之美,在“减法”与合身之间
“很多中老年人穿旗袍太注重表演,忽略了旗袍文化的本质。”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代表性传承人屈汀楠直言。
“艳丽印花、繁复装饰、夸张动作,会消解旗袍的含蓄典雅。”屈汀楠表示,“真正的高级美学是‘减法’,线条、剪裁、合身才是气质的关键。”
“衣要称身”是他对中老年女性穿着旗袍的建议,“旗袍必须量身而作,才能成为个人名片。不合身的旗袍,会让人反过来变成衣服的道具。”他强调“整体感”,“发型、妆容、鞋饰要配好,不要把旗袍当成戏服。发髻不必高耸,首饰点到为止即可。道具太多反而累赘,美在于敢做‘减法’。”
色彩选择上,他建议大家“避免大红大绿,白色选象牙白或者米白,红色可选枣红、酱红。祖母绿、草青蓝、芥末黄也比较高雅。花哨的印花会淹没个人气质”。
“非遗元素要用得合理准确。”屈汀楠强调,广绣、香云纱等与旗袍天然契合,但需理解其内涵。“旗袍是东方美学的缩影,‘减法’见高级,含蓄显典雅,愿每位参赛者都能通过旗袍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朱韶娟:
跨界传承,让旗袍文化走进大众的生活
作为广东省旗袍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朱韶娟(大家更喜欢称呼她“杜鹃”)因跨界传承旗袍文化而格外引人注目。这名总带着温和笑意的女士,正用自己的方式让旗袍文化从书本和博物馆走进大众的生活。
大学时,朱韶娟学的是汉语言文学,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使得她在开始接触旗袍仪态培训后找到热爱的融合点。她的旗袍课开在社区和学校,每堂课都热热闹闹。“旗袍不是挂在衣柜里的摆设,是要穿在身上、走在路上的。”课堂上,她手把手教大家站姿走姿,从呼吸到眼神,巨细无遗。有学员说:“杜鹃老师教的不仅仅是穿旗袍,而是教我们怎么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朱韶娟将瑜伽的气息气韵,舞蹈的身韵、乐韵、舞韵、意韵,太极的柔和刚等元素融入教学,形成独创的旗袍雅韵教学体系,让女性变得柔、韧、容、谦。“每次看到大家的改变和进步,我都觉得很开心、很欣慰。旗袍不仅是服饰,更是生活哲学。”从社区课堂到海外舞台,朱韶娟就是其中的文化“摆渡人”。
网址:他们用故事,解码霓裳经纬间的文化根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63243
相关内容
【创意文化节】旧物变霓裳 把创意穿在身上——第四届“fashion show”废材为料创意时装展大赛完美呈现【素质拓展】经舞霓裳,绿色时装
【精神文明创建】旧物变霓裳 环保美丽秀
敦煌美学的时代解码
方寸之间,留住乡愁与文化根脉
百年越剧焕新颜,沉浸式特展沪上开启文化寻根之旅
作者邦 | 畅销书作家李莎老师与芳华书院共启文化合作——暨《开元霓裳楼》《孟婆传奇》等系列作品捐赠签约仪式圆满举行
讲好“城市根脉”故事 汲取磅礴奋进力量
中国民间故事巧姑的故事,巧姑的故事全文?
深耕家庭教育 文明滋养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