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张张嘴,辟谣跑断腿!5月十大食品安全谣言,你中招了吗?

发布时间:2025-09-01 14:04

《美妆谣言粉碎机》辟谣美妆知识 #生活技巧# #化妆美容技巧# #美妆节目的名称#

网上造谣成本太低,

虽说谣言止于智者,

但有时侯真是防不胜防啊!

小布看到那些内容,

分分钟点举报!

小布梳理出近来不断“刷屏”的食品谣言,并在县食安办帮助下对这些谣言一一破解,希望广大消费者能安心消费,健康饮食远离谣言。

1

【棉花做肉松】

谣言内容:近日,一段声称“肉松饼里装棉花”的视频在微信群中热传。拍摄者将某品牌肉松饼拿水浸泡,之后不停地用手揉搓肉松,形成了一团白色的絮状物,拍摄者称这种絮状物是“棉花”,并用打火机试图点燃肉松饼中的“棉花”。类似视频还有多个版本,且传播度都很广,制作者声称人们这些年吃的都是“棉花肉松”。

谣言真相: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纷纷进行了辟谣:用棉花冒充肉松,一吃就会识破!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放入嘴里轻轻一咬就会融化,口感松软;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是一种不可溶纤维,虽然看上去也很松软,但放入口中是嚼不烂的。

2

【塑料制大米】

谣言内容:网上视频,有人把废塑料塞进一个轰鸣的机器,拉成丝线一样的东西,然后又通过另一台机器切成一颗一颗米粒状物质,称这是用塑料造假大米。

谣言真相:实际上这是塑料颗粒制作,不可能拿去当大米卖。一方面是因为颗粒形状一看就不像大米,塑料蒸煮也不会吸水膨胀,更重要的是塑料颗粒比大米还贵得多。

3

【塑料制紫菜】

谣言内容:网上视频,有人把紫菜泡了之后撕不烂,称是塑料做的。

谣言真相:实际上这可能是紫菜长得比较老一点,但不可能是塑料做的。塑料薄膜的原料价格还是挺贵的,如果要做出紫菜的质感和外观,再加上人工成本,肯定比紫菜贵多了,再说了塑料薄膜不能吸水泡发。

4

【人造鸡蛋】

谣言内容:网上报道,说消费者买到了假鸡蛋,有的蛋黄像橡皮一样有弹性,有的颜色异常等等,还有网络上有制作假鸡蛋的视频。

谣言真相:实际上,这些异常鸡蛋都是真鸡蛋,蛋黄有弹性的可能因为鸡蛋冰箱里存放时被冻过,蛋壳颜色异常一般是因为鸡健康问题或饲料原因。网上流传的人造鸡蛋制作工艺复杂,一天也做不出几个,总体成本比真鸡蛋要高得多,而且很难模仿真鸡蛋壳的气孔、气室、卵膜。网络销售的假鸡蛋一般是恶搞的玩具,比真鸡蛋要贵得多。

5

【注胶虾蟹】

谣言内容:网上多个视频,有人剥开蒸熟的皮皮虾或螃蟹,发现硬梆梆或黏糊糊的胶状物质,称被注胶了;还有给青蟹打针的视频,称在注胶。

谣言真相:实际上,皮皮虾里的叫虾黄,是皮皮虾的生殖腺;螃蟹里的是蟹膏,是生殖腺的分泌物,都是可以食用的美味。有些地方确实有上锅蒸前给青蟹打针的做法,那是把调料打进去,这样加工后更入味。虾蟹的生命力很脆弱,如果真的注胶打针,虾蟹马上会死掉,商家岂不是赔本?

6

【西瓜打针】

谣言内容:每年夏季西瓜热销时,一则“只要瓜瓤里有黄白色的筋,就说明这个西瓜打过针了”的消息在各大社交平台疯传,让瓜农很伤心。

谣言真相:西瓜是实心的,一般的针根本打不进去,不具可操作性。如果用力强行打进去,也只有针头路过的地方能渗进去一点,而且瓜瓤很快就会烂掉,瓜农无利可图。

7

【面条加胶水】

谣言内容:网络视频,有人用水洗面条,结果洗出来一坨黏糊糊的东西,然后就称这里面加了胶水,还有人说,面条能点燃,里面肯定加了东西。

谣言真相:实际上面条水洗出来的是面筋,主要成分是植物性蛋白质;面条能燃烧是因为面条里的淀粉、蛋白质都是能燃烧的物质。

8

【红皮鸡蛋更有营养】

谣言内容:近几年来,“红皮鸡蛋为柴鸡所下,所以红皮鸡蛋比白皮鸡蛋更有营养”的说法在社会风行。

谣言真相:实际上不同蛋壳鸡蛋营养几乎没有差别,蛋壳的颜色是鸡蛋形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母鸡子宫上皮分泌色素均匀涂抹在白色的蛋壳上形成,而蛋的营养已经在它的蛋壳形成之前决定了。相关检测结果显示,红皮鸡蛋和白皮鸡蛋的蛋白质都为12%左右;热量方面,红皮鸡蛋比白皮鸡蛋高一点,其中红皮鸡蛋脂肪含量更高。

9

【果蔬用避孕药】

谣言内容:网络社交平台图文,无籽葡萄等水果中含有大量激素,因使用避孕药处理达到无籽效果;“顶花带刺”的黄瓜也用避孕药处理来保持新鲜,经常食用对人体有害;笔直的黄瓜都喷了药,弯黄瓜才是天然的。

谣言真相:避孕药为动物激素,对植物不起任何作用。无籽水果中大部分为天然无籽品种,而另一部分则是通过人工杂交培育、使用合法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进行无核化处理。“顶花带刺”黄瓜则是在黄瓜开花前用生长调节剂浸泡花骨朵,影响其正常开花,起到成果后仍然带花的效果,同时增加结果率和产量。直黄瓜、弯黄瓜都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形成,温度、光照、肥料等条件比较好时,植株生长健壮,直黄瓜出现的比例就多。

10

【猪肉有钩虫】

谣言内容:社交平台上有人说“买到猪肉有虫,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称猪肉中发现的白色带状物是钩虫。

谣言真相:多位专家在查看了网上的图片后,一致确认所谓钩虫是猪肉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纤维、肌腱或筋膜等结构,再说虫子根本不可能“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

今年这些食品谣言制造者又“栽了”

当前,不少自媒体为博取眼球,提高点击率,谋取非法利益,借助食品安全话题,利用移花接木、生编硬造等多种手段,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误导市民。去年就有包含温州本地微信公众号“微温州”散布虚假食品安全有关信息等16起的违法行为被依法处理,今年5月份刚刚发生的“永康大叔称肉松是棉花做的”造谣事件被金华永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永康市公安局查处,目前当事人林某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右下遮挡文字为:经济赔偿)

县食安办呼吁:

全民合力共同打击食品安全网络谣言

“西瓜打针”、“塑料制大米”、“注胶虾蟹”……近年来这些关于食品的谣言此起彼伏,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食品安全领域正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食品谣言不仅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损害了行业发展,甚至已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例如一条“塑料制紫菜”的谣言,对福建晋江等地紫菜产业造成近亿元的损失;“塑料大米”事件虽然进行了澄清,但在国际舆论和某些媒体的持续炒作下,这则谣言还是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食品谣言大致有四个特征: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偷换概念,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旧闻翻炒,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掐尾、改头换面;戏谑嘲讽,以打趣调侃方式改变事实描述,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消极负面的认知惯性。面对谣言时,很多人容易产生‘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公众的“食品焦虑”,制造传播食品谣言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利益诉求,包括经济敲诈、舆论商战、眼球博弈、借势营销等。

为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谣言,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违反规定的将受到相应处罚和处分;造成他人合法权益损害的,将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县食安办在此呼吁:广大市民和媒体在传播食品安全信息时务必要甄别真伪,可以咨询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新华网的“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和有关部门的政务网站等权威渠道获取辟谣信息和科普知识,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共同打击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一起成为谣言的终结者。

来源:永嘉发布

作者:永嘉传媒集团记者 嘉勇

编辑:梅子

责编:柠檬

最便捷的民生服务

最迅速的热点回应

最权威的信息发布

这里有

永嘉发布

微信号:yongjiafb

网址:谣言张张嘴,辟谣跑断腿!5月十大食品安全谣言,你中招了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66165

相关内容

2020年食品安全十大谣言,有你差点就信了的吗?
【网络辟谣】 新一批食品安全谣言,你中招了几个?
食品安全十大谣言,你中招了吗?(二)
健康辟谣,饮食辟谣,饮食谎言,流行谣言
专题辟谣丨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你,这11个危言耸听的谣言不可信!
有关食品安全的5个谣言,你中招了吗
谣言有毒!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各个击破
【辟谣】2023年了!这些谣言你还会相信吗?
这些食品谣言你中招了吗
【辟谣·2023】都是假的!新一批食品安全谣言,你中招了几个?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