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圈

发布时间:2025-09-02 22:45

参与公益活动,扩大社会责任圈 #生活乐趣# #社交圈子#

关注

*本文授权转载自新华网

北方“七下八上”主汛期,强降雨引发的洪涝与地质灾害牵动人心。新华公益原创IP栏目《公益圈》联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壹基金推出首期主题沙龙,以“打通防汛减灾最后一公里”为主题,汇聚防汛减灾领域8位专家、救援队伍代表等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深圳公益救援队副队长、深圳市“应急第一响应人”主任导师陈媛围绕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分享了实践经验。她聚焦“应急第一响应人”体系建设,强调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让普通市民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是筑牢防线的关键。

陈媛指出,“应急第一响应人”是指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在突发事件现场能“第一时间”作出响应的普通群众——他们能评估安全、收集上报信息、扑救初起灾情、协助人群疏散和做伤员先期处置等,在专业救援力量到达前防止事态恶化。深圳自2022年推行该项目以来,至2024年底已超过10万市民经严格培训考核取得证书,覆盖企业、学校、社区等场景,“这些人在突发事件中能快速行动,正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

图片

图/陈媛在现场发言

在培训体系上,她强调“从认知到做到”的递进逻辑:先让居民认识本地灾害类型,提高风险意识,再学习和掌握具体技能,最后通过实操演练磨合配合。例如深圳公益救援队在南山长源社区协助开展应急响应队伍建设,专门针对社区特点,在汛期到来前培训如何使用油锯清理倒伏树木、搭建防水设施等,“7月‘韦帕’台风来袭时,社区应急响应队就用上了这些实用技能帮助社区”。

针对家庭应急包的准备,陈媛提出家庭应急包可分为居家常备和便携两种:居家的可用于应对无法外出时使用,便携式应急包可供紧急转移时短期使用,应包含生活类用品,如无需烹饪的长保质期食品、瓶装水、便携保暖衣物等;急救类物品如止血消毒用品、常用药物;求生工具如手电筒(或头灯)、手套、储水袋、打火机、收音机、应急充电宝等;以及特殊用品如老人的常用药、老花镜,女性卫生用品,婴儿奶粉、尿片,和重要证件副本等。“可以用小卡片列清单的方式,标注食物、水、药物等物品有效期,在临期前及时处理更换,充电宝定期充电,确保应急时可用且不浪费。”

她特别提到特殊群体的联动防护:社区应摸清灾害中的脆弱人群如老人、残障人士的需求,日常帮扶建立信任,灾害时予以协助。在龙岗区某社区,志愿者们平时关注外来菜农群体,在台风来临前成功协助社区做好引导疏散转移工作,“这种日常关爱+应急响应的模式会更有效”。

防灾减灾应该成为每个人守护家园的日常。陈媛表示,社区动员的核心是让居民觉得“防灾减灾这事与我有关”。当每个社区都有能应急的队伍,每个家庭都有防灾技能,“最后一公里”自然畅通,成为抵御灾害的可靠屏障。

图片

扫码看完整直播回放

图片

壹基金建立了以减灾为核心的灾害管理全链条工作体系,包括防灾减灾、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和灾后韧性重建。

图片壹基金以“尽我所能、人人公益”为愿景,专注于灾害救助、儿童关怀与发展、公益支持与创新三大领域,是5A级社会组织,连续十三年保持信息公开透明度满分。感谢壹家人支持,欢迎壹家人监督。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公益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71897

相关内容

王益区:便民服务圈 圈出幸福生活
临夏市东区街道和谐社区开展“睦邻生活服务圈”公益活动
品牌做公益如何「出圈又留痕」?江南布衣 「布一样的美育课」给出范本
创造美好生活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开展“睦邻生活服务圈”公益活动
“公益+”新模式让便民服务更“近邻”
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童趣筑梦 公益先行”闲置玩具公益捐赠活动在厦首次举行
全市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公布!垦利和兴社区“圈”出社区幸福圈
青春不独行 益起百公里
三坊七巷社区:公益讲座促亲子互动,共筑家庭教育和谐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