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ppt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有丰富的民间习俗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传统文化理解#
《第七节·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节·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下面哪些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国庆节春节劳动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建军节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春节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介雅 四气新元旦四气新元旦, , 万寿初今朝万寿初今朝 【宋宋】吴自牧吴自牧梦粱录梦粱录卷一卷一正月正月条条 正月朔日正月朔日, , 谓之元旦谓之元旦, ,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 此为之首此为之首n n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正”, 晋代又称“元辰”, 北齐时又称“元春”, 唐代又称“元朔”。n 我国历史上
2、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到夏历, 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 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 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n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的祭礼“ 五祭” 之一。n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二十六,去割
3、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着屁股乱作揖儿。n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除夕除夕贴对联贴对联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鱼、饺子、汤圆、年糕除夕拜年除
4、夕拜年, ,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看春晚看春晚? 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 少年尤可夸。 【清】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夕 烛影摇红焰尚明, 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 要听雄鸡第一声。初一初一n拜年拜年 “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元朔”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n n n 正月开始占
5、岁。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日: 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 三日为猪日, 四日为羊日, 五日为牛日, 六日为马日, 七日为人日, 八日为谷日。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 扫帚星” 引来, 招致霉运。 初二初二n 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 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初三初三n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称“ 赤狗日”, 这一天不出门, 不宴客。初三又叫“ 小年朝”, 应该祭祀祖先和诸神,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 初三是俗传“ 老鼠娶亲”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
6、到饱。”初四初四 大年初四有“接神” 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 此外, 初四不动刀、剪。初五n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关于财神, 民间有很多传说: 比干 赵公明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第一节 民间节日n7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正月初六是“送穷送穷”, ,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色的岁时风俗, ,其意是祭送穷神。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图经图经) 唐诗人姚合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
7、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初七初七n 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人胜节”、“ 七元”。 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则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 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当天戴上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当天戴上“人人胜胜”( (一种头饰一种头饰) ),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
8、,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臣。元宵节元宵节n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 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二、花朝节二、花朝节n n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朝节,简称
9、花朝,俗称“花神节花神节”、“百花生百花生日日”、“花神生日花神生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称为“踏青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赏红”。各地还有。各地还有“装狮花装狮花”、“放花神灯放花神灯”等风等风俗。俗。 三、上巳节三、上巳节n 阴历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先秦时阴历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先秦时, , 这个节日是定于三月这个节日
10、是定于三月的第一个逢巳的日子的第一个逢巳的日子, , 曹魏以后曹魏以后, , 把它固定在三月初三把它固定在三月初三, , 不不管它是否逢巳。管它是否逢巳。 游戏游戏: : “流觞流觞”。 后汉书后汉书礼仪志礼仪志载载: “: “三月上巳三月上巳, , 官民皆挈于东流水官民皆挈于东流水上上, , 曰洗濯祓曰洗濯祓( f) ( f) 除去宿垢痰为大挈。除去宿垢痰为大挈。” ” 杜甫的杜甫的丽人行丽人行写道写道: “ : “ 三月三日气象新三月三日气象新, , 长安水边长安水边多丽人。多丽人。”四、清明节四、清明节n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 一说前两天一说前两天) ) 为寒食节。
11、为寒食节。 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风俗。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风俗。汉代定为汉代定为“ “ 禁烟节禁烟节”。 唐代诗人韩翃(唐代诗人韩翃(honghong)寒食寒食: : 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日暮汉宫传蜡烛, , 轻烟散入五侯家。轻烟散入五侯家。 每年公历每年公历4 4 月月5 5 日前后日前后, , 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这时候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这时候, , 我国大部分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区气候转暖, , 万物
12、欣欣向荣万物欣欣向荣, , 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 , 因而因而称为清明。称为清明。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 , 许多地区的人们往往合二许多地区的人们往往合二为一为一, , 以清明节来融合两个节日的内容。以清明节来融合两个节日的内容。n鹊踏枝鹊踏枝清明清明冯延巳冯延巳n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帘海燕惊飞去。n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残好梦无寻
13、处?五、端午节五、端午节n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端”是开始、是开始、“初初”的意的意思思;“;“午午”与与“五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端午”就是就是“ “ 初初五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由于午时艳阳高照, ,阳光灿烂阳光灿烂, ,故又名故又名“端阳端阳”; ; 端午端午节这天节这天, ,月、日皆为五月、日皆为五, , 故又称故又称“重五重五”; ;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 故又称故又称“蒲节蒲节”。 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第一节 民间节日六、乞巧节六、乞巧节n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七月
14、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月初七又叫女儿节。今被称之为七月初七又叫女儿节。今被称之为“东方情人节东方情人节”n六、乞巧节六、乞巧节 七、中元节七、中元节n n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 又叫又叫“七月半七月半”、“鬼节鬼节” ” 等。等。 每到此时每到此时, , 寺庙里有盂兰菊会寺庙里有盂兰菊会, ,超度亡灵。市场上可以买超度亡灵。市场上可以买到冥衣、明菜花、油饼等到冥衣、明菜花、油饼等, , 用来祭祀祖宗并预报秋收。用来祭祀祖宗并预报秋收。 从佛教来说,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在各地寺院所举行的从佛教来说,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在各地寺院所举行的法会,简称为
15、法会,简称为“盂兰盆会盂兰盆会”。八、中秋节八、中秋节n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民间俗称八月节, , 自古有赏月、自古有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习俗。拜月、吃月饼的习俗。 到宋代到宋代, , 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 , 成为我国民俗中仅成为我国民俗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次于春节的大节。 民国元年民国元年, , 规定规定: : 以元旦为春节以元旦为春节, , 以端午为夏节以端午为夏节, , 以中秋以中秋为秋节为秋节, , 以冬至为冬节。以冬至为冬节。 中秋节吃月饼。月饼又称为中秋节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团圆饼”。中秋节又叫团圆。中秋节
16、又叫团圆节。古时候节。古时候, ,还设案焚香还设案焚香, ,祭祀太阴星君祭祀太阴星君( (月神月神) ) 。九、重阳节九、重阳节n n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重阳的说法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重阳的说法, , 最早见于最早见于易经易经, ,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 , 两阳相重两阳相重, , 古曰重阳。古曰重阳。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十、腊八节十、腊八节n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 ,又叫又叫“佛成道节佛成道节”。 据周密据周密武林旧事武林旧事 卷三卷三载载: “: “八日八日, ,则寺
17、院及人家用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 , 谓之腊八粥。谓之腊八粥。” ”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每到这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每到这一天一天, , 群僧集会群僧集会, , 诵经演法诵经演法, , 用香谷及各类果实作粥供佛用香谷及各类果实作粥供佛, , 以资纪念。以资纪念。 腊八蒜腊八蒜有关古代节日的诗歌有关古代节日的诗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春节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范成大卖痴呆词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
18、符。 陆游除夜雪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杜牧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重阳节七夕节中秋节端午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春节清明节连线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 花朝节主题主题祭祀天地纪念祖先孝敬父母缅怀先人尊敬师长结交朋友阖家团圆如今的节日本意为遗失的道统自有民间传承礼失求诸野民间文化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于地球。诸位是我们文化的传承人,是我们文化的未来!
网址:第七节·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ppt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75066
相关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第2节中国传统饮食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健康饮食文化.ppt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pdf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介绍模板(19页)
5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2.ppt.ppt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
传统节日习俗(中国传统节日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