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健康饮食文化.ppt
探索文化差异:异国风情、节日习俗或民俗传统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生活感悟精选#
第一節 民間節日風俗 一、春節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 我國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將春節稱為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詩人蕭子雲《介雅》詩:“ 四氣新元旦, 萬壽初今朝。” 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說: “ 正月朔日, 謂之元旦, 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 此為之首。” 第一節 民間節日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稱呼: 漢代又稱“元正”, 晉代又稱“元辰”, 北齊時又稱“元春”, 唐代又稱“元朔”。 我國歷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盡統一。夏代在正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又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漢武帝時又恢復到夏曆, 以正月初一為元旦, 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後, 民國元年決定採用西曆, 遂將農曆元旦改為春節, 西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第一節 民間節日 過年原先在“臘日”,即臘八,後改為陰曆年首日,即春節。民間風俗把臘月二十三送灶神稱為“過小年”, 是過“大年”的預演。祭灶在先秦時是重要的祭禮“ 五祭” 之一。 1、除夕 貼對聯 除夕之夜的年夜飯是重頭戲。魚、餃子、湯圓、年糕 除夕拜年, 長輩要事先準備好給晚輩的壓歲錢。 除夕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 第一節 民間節日 蘇東坡《守歲》詩寫道: “ 明年豈無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尤可誇。” 清代詩人趙翼在85 歲高齡時曾作《除夕》詩: “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 第一節 民間節日 2 . 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稱謂在周朝,正式將“年”字定為歲首在漢朝。 正月的頭一天俗稱“三元” ,又稱“三朝”、“元朔”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別稱。 初一早上開門大吉, 先放“開門炮仗”,爆竹之後, 碎紅滿地, 稱為“滿堂紅”。 第一節 民間節日 正月開始占歲。漢代東方朔的《歲占》稱歲後八日: 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日, 三日為豬日, 四日為羊日, 五日為牛日, 六日為馬日, 七日為人日, 八日為穀日。 俗傳初一為掃帚生日, 這一天不能動掃帚, 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而把“ 掃帚星” 引來, 招致黴運。 第一節 民間節日 3 .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兒帶著夫婿與孩子回娘家。“歸寧” 拜年時先去舅舅、岳父家。 第一節 民間節日 4 .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稱“ 赤狗日”, 這一天不出門, 不宴客。初三又叫“ 小年朝”, 應該祭祀祖先和諸神, 但不能掃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開始營業, 俗稱“ 初三開店門”。 初三是俗傳“ 老鼠娶親”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 第一節 民間節日 5 .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有“接神” 的習俗。家家戶戶準備牲禮、四果、生仁、炸棗等迎接, 燒金紙、神馬。 此外, 初四不動刀、剪。 第一節 民間節日 6 . 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餃子、放鞭炮、趕廟會, 全家慶賀。 關於財神, 民間有很多傳說: 宋朝蔡京 趙公明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 第一節 民間節日 7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送窮”,這是我國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是祭送窮神。 “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圖經》) 唐詩人姚合《晦日送窮三首》中第一首雲: 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 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第一節 民間節日 馬日,古稱“挹肥” 第一節 民間節日 8 .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也稱“人日”、“ 人勝節”、“ 七元”。 東方朔《占年書》:“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陰雨,則有災。”正月初七如果天氣晴朗, 則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順利, 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這一天要吃七樣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勞、聰明的芹菜、蔥、蒜。 第一節 民間節日 據說漢代已有人日習俗,至魏晉後更開始被重視。古人會於人日當天戴上“人勝”(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此外還有登
网址: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健康饮食文化.ppt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74390
相关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介绍模板(19页)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
5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2.ppt.ppt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饮食民俗文化特点与表现.ppt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pdf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节日之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