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用数据绘制低碳交通未来
区块链技术可能影响未来的交通票务和交通数据管理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科技与出行#
为宣传低碳生活,江苏大学“绿行校园”实践团在校园内开展了低碳交通出行调研活动。本次活动以江苏大学校园为微缩调研场景,深度结合校园出行OD调查、共享单车停放统计、电动车流量等多个模块,旨在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为构建更加绿色、高效的校园交通体系提供决策参考,并以“低碳出行”理念为导向,设计切实可行的校园交通优化方案。实践活动不仅聚焦校内生活圈,更延伸至外围交通接驳点,将交通工程的专业调查与师生的民生需求紧密结合,生动展现了交通工程学科在提升校园生活品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价值。
本次实践活动是江苏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一次深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实践团由交通工程专业的师生组成,他们肩负着探索校园交通难题、推广低碳出行理念的使命。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们便明确了本次调研的核心目标:剖析师生在教学区、宿舍区等功能区域的出行行为特征,探究校园内共享单车的停放规律,并评估周边公交枢纽的衔接效率。这些数据将为优化校园交通组织、改善出行体验提供坚实的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校园内进行出行OD调查。卢子豪 供图
实践团将工作的重点首先落在了校园出行OD调查上。他们设计了细致的问卷,并组织人员在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楼等关键节点,采用抽样调查和扫码问卷的方式,广泛收集师生员工的出行起终点、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目的等信息。通过对海量OD数据的统计分析,实践团勾勒出了江苏大学师生日常出行的“画像”。数据显示,在教学区和宿舍区之间,非机动车出行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自行车和共享单车是大部分师生的首选交通工具。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间和放学后,对短距离出行的需求尤为突出。这种高频的短途出行特征,也对非机动车的停放管理提出了挑战。

图为共享单车在校园内某停放点拥挤的场景。卢子豪 供图
除了非机动车,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更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在校园及周边区域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攀升。实践团利用测速设备,在校园出入口及校园周边主干道上对电动自行车的流量和平均速度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显示,电动自行车的流量在通勤高峰期尤为显著,其较高的行驶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校园周边的交通风险。
同时,实践团将目光投向了校园周边。他们深入调研了周边主要的公交枢纽站,重点分析了公交线路的覆盖范围、发车频率以及与校园内部交通的衔接效率。通过对公交站点的客流量进行观察和统计,并结合师生的反馈信息,实践团发现,部分公交线路的班次间隔较长,且末班车时间较早,这给需要在校园与外界进行长距离通勤的师生带来不便。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公交站调查路线。卢子豪 供图
江苏大学“绿行校园”实践团的活动,不仅是一次科学的交通调研,更是一次深刻的实践育人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数据采集、分析和方案设计,学生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校园的实际交通问题相结合,深化了对交通工程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他们亲身体验到了交通问题对师生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感受到了通过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这种将专业调查与校园民生需求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交通工程学科的应用价值,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交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绿行校园”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在师生群体中播撒了低碳出行的种子。通过本次活动,实践团的成员对绿色、可持续的出行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了更多参与和支持低碳交通建设的动力。江苏大学“绿行校园”实践团将继续关注校园交通的优化和发展,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智慧、绿色、宜居的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卢子豪)
网址:江苏大学:用数据绘制低碳交通未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76275
相关内容
江苏绘就数据“蓝图”绿色公交,驶向低碳未来
江苏:关注绿色低碳发展
打通数字生活全场景,江苏移动服务厅“智绘”未来新图景
打通数字生活全场景 江苏移动服务厅“智绘”未来新图景
这堂科普“大课”,开启创新低碳的江苏表达
低碳“童”行·绿色交通
绿色低碳交通,绿色低碳交通
竞赛通知|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节能低碳科研创新实践大赛
江苏省研究生节能低碳大赛,我校学子勇夺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