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觉生活太焦虑,不妨多读汪曾祺

发布时间:2025-09-06 10:56

如果你感到困惑或焦虑,不妨寻求专业帮助 #生活知识# #心理咨询#

作者:樊登读书+ 黄小麦

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就是汪曾祺

他的文章读起来闲适幽默;而他的人生,却是更加诙谐有趣。

读者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很多人不知道他,但知道的都爱他。”

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 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这样的,却不常见。”

是的,他贪吃,贪玩,是一位贪恋美好人世间的可爱老头。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读汪曾祺,一起寻找那生活中失落已久的诗意与趣味。

1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汪曾祺是作家里有名的吃货。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先生说:

“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响。”

有读者说,肚子饿的时候,不敢读汪老的文章。

因为他在作品中总是尽现各式各样的美食:

萝卜、黄瓜、咸菜、鱼、豆腐、韭菜花、手把肉、昆明的米线、高邮的鸭蛋、北京的酱菜......

他的《端午的鸭蛋》,为家乡高邮的咸鸭蛋带货了十几年:“敲破鸭蛋一角,筷子头一扎,红油就吱——冒出来。”

看得口水都流了出来。

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他的吃货本色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课余时间,他经常溜到街头小酒馆,点上一碟猪头肉和一壶美酒,美美地享用一番;

或者去集市的小摊边吃白斩鸡,还美其名曰“坐食凉鸡”。

失恋了,本来打算绝食祭奠爱情,睡了两天两夜之后,发现肚子太饿受不了。

好友朱德熙带着字典去看望他,于是两人到街上把字典卖了,换了两碗香喷喷的米线。

等吃完,失恋的痛苦已经一扫而光了。

有一次他去买牛肉,排在他前面的是一个中年妇女,那位妇女问卖牛肉的师傅:“牛肉要怎么做?”

他就很奇怪,问她:“你没有做过牛肉?”

中年妇女说:“没有。”

于是他非常热心地把她请到一边,讲了一通牛肉做法。

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

一样样全部讲了个遍。

1987年,汪曾祺去美国参加国际写作活动。

给妻子施松卿写信:

不知道为什么,女人都喜欢我,真是怪事。

昨天董鼎山、曹又方还有《中报》的一个记者来吃饭。

我给他们做了卤鸡蛋、拌芹菜、白菜丸子汤、水煮牛肉,水煮牛肉吃得他们赞不绝口,曹又方抱了我一下。

吃了他做的那么多美食,不喜欢他才是怪事。

他说写那么多好吃的,就是为了让人觉得:生活真好啊!

热爱食物的人,往往是热爱生活的人,正如他所言:万物有心,人间有味。

他可以从家常菜中吃出人间至味,再艰难的遭遇,在他笔下也变成了生活的佐料,最终变得有滋有味。

2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老的很多作品里,中都透露着“家”的影子。

作品里提到最多的是父亲,他曾说:“我想念我的父亲,我现在还常常在梦里梦见他,想念我的童年”。

他一生都在崇拜自己的父亲。

父亲多才多艺,会拳脚、爱音乐,会写字画画,还会做花灯和风筝,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他十七岁初恋,暑假在家里给心仪的女生写情书,父亲就在一旁瞎出主意。

后来汪曾祺学会了抽烟喝酒,父亲知道了,喝酒的时候,也会给他倒上一杯。

抽烟的时候抽出两根,父亲一根儿子一根,还总是先给儿子点上火。

父亲跟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虽然生于动乱,3岁丧母,但是因为父亲和继母的呵护,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欢乐幸福中度过的。

有了原生家庭的榜样,汪老和孩子们的关系也很好。

他的儿子女儿都叫他老头子,连孙辈也这样叫,而他总是听得乐呵乐呵的;

他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妻子施松卿是他西南联大的同学。

毕业后,汪曾祺在联大学生办的中学当起了老师,认识了同为老师的施松卿,两人相恋相识。

虽然汪老很少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妻子,可是在作品外,他却与妻子恩爱了一辈子。

他们携手走过了近半个世纪,养育了三个儿女。

在两地分居的日子里,妻子一个人在北京拉扯三个幼小的孩子,让孩子们一个个健康成长。

在七十三岁生日的时候,他写道:“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

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和妻子认真经营的家,汪曾祺的家庭,始终洋溢着爱和温暖,这也成就了他一生的肆意洒脱。

3

“有过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汪曾祺的文章里虽然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但是在文字背后,却是他磨难的一生。

他们那一代人,被迫卷进命运的漩涡之中,总是身不由己地被苦难洗涤和磨练着。

等到因《受戒》和《大淖记事》而被世人所熟知的时候,他已经60岁了。

但是,他的文字里,我们读不出任何一丝抱怨和哀叹。

他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无论命运给他发什么的牌,好的,烂的,他总是能够打出一手好牌。

把每一个苦难的日子,都过得从容,过得快乐。

在农村的日子里,他被安排到山上种树,每天带两个干馒头,一块大腌萝卜。

难以入口,怎么办呢?

他想了个办法:山上的酸枣熟了,摘酸枣吃。草里有蝈蝈,就烧蝈蝈。

咬一口大腌萝卜,嚼半个烧蝈蝈,就着馒头吃,顿时唇齿留香。

领导要求他画马铃薯,画各式各样的马铃薯。

于是他画马铃薯的时候,总是画完一块,烤一块,吃一块。

整个房间弥漫着阵阵马铃薯的清香,就像他的人生一样,尘埃里也能开出花来。

他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是的,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有在各种生活境地中不断找出希望,找到乐趣,认认真真地活下去。

有一颗历经岁月千锤百炼却始终至真至淳的心,才能过好这一生。

汪老说:“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

他这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也受过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尽管如此,他还是十分豁达地爱着这个世界。

当你发觉日子过得疲惫懒怠的时候,当你心灰意冷的时候,不妨读一读他的作品,一起寻找他那种对世间万物无尽热情的爱。

然后,学他,继续努力生活,继续爱着这个世界。

作者:黄小麦,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读书点亮生活。

好书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细思往事:汪曾祺自述

本书收录了汪曾祺的自传体散文《逝水》全篇,以及他作品中关于个人经历、亲友、足迹等相关的文章,集合成这本汪曾祺的自传性散文合集。

在这些文章里,汪曾祺怀着深情回忆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求学的历程,以及人生路上影响他颇深的师友。他还生动地谈天说地,介绍吃过的美食和看过的风景,让读者从中看到他的赤子之心,从而认识到真实、有血有肉的汪曾祺。

她是民国四大美女之一,是“人间最美四月天”,她用一生诠释了“爱情最美的样子”

伊丽莎白二世:“铁打的女王,流水的首相”,见证英国兴衰的史上最长待机女王!

“上海最后一位名媛”严幼韵:从豪门千金到乡间农妇,112岁仍穿旗袍踩高跟鞋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点个「 在看」你最好看

网址:若觉生活太焦虑,不妨多读汪曾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78172

相关内容

汪曾祺生活家读后感600作文精选
汪曾祺笔下的幸福生活方式
【全新正版包邮】读书与生活(2024新版)/季羡林汪曾祺等著好读编季羡林汪曾祺等著好读编
柳已青|旧书重读似春潮——读汪曾祺《人间草木》
温暖的汪曾祺先生
跟着汪曾祺学生活艺术化
《慢煮生活》汪曾祺最真实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志趣
汪曾祺|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汪曾祺的书与画
汪曾祺:作家写作,不能像想打喷嚏一样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