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也用熨斗?汉唐时期就早已经普及了

发布时间:2025-09-09 04:07

《唐诗三百首》辑录了唐代近300位诗人的作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选本。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普及#

熨斗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具。它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并且分布广泛。从古至今,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熨斗最直观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抚平衣服上的皱纹,使我们的衣服挺直整齐,改善人们的美观。

一把小小的铁器不仅能反映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能深刻地反映不同时期使用铁器的社会阶层、服装材质、社会审美观和锻造技术的变化。

一、熨斗的起源和发展

(一)铁的由来

熨斗是我国古代常见的家用电器,用来熨烫衣服的褶皱,使其平整。熨斗在中国古代又称“火斗”、“铜斗”、“钴铁”。

其来历,《皇世纪》、《淮南王》均有记载。从这些地方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当初,加热的桶状器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小心烫伤了人们的手。纣王受此启发,创造了“铁”来进行火刑。可见,铁器最初的作用是作为惩罚工具。然而,在目前对铁的研究和讨论中,这种观点值得怀疑,因为没有可靠的物证来证明。

此后,各种古籍文献中一直存在有关铁的记载,如《杜预集》、《晋汉康伯书》等。古代诗文中也有大量描述铁的词句,如南朝梁小刚的《鹤须录世间》。明代张岱的《妻子做被褥》、《夜航船》等。

有的汉魏时期的熨斗上刻有“熨直衣”的铭文,可见熨斗的熨烫功能在汉代已得到广泛应用。自汉魏以来,它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同等重要的生活工具。

熨斗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用具。因此,它们往往成为人们死后的陪葬品。从一开始作为贵族的生活用品到平民百姓的家庭,熨斗具有使用范围广、数量大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一直延续至今,仍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有的家庭至今还保留着明清至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熨斗。它们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数量也比较多。

目前我国出土的铁器数量也相当可观。早在汉代以前,晚在清代就已出土。分布范围也遍及全国各地,其中以东汉时期出土的铁器数量最多。收集出土的熨斗和散落在民间的古代流传的熨斗,可以帮助广大观众关注熨斗,了解熨斗,从这些熨斗中看到锻造行业的革新、服饰的变迁、服饰的改进。历代人民的生活质量。

(2) 熨斗的开发

汉代时期,由于丝绸工业和青铜铸造技术的逐渐兴起,贵族阶层开始越来越注重衣食住行的生活质量,因此熨斗逐渐进入了贵族生活的视野。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在熨斗的腹部加入炭火,一手握住手柄,利用盆底的导热,将皱巴巴的衣服熨平,从而达到美观穿着的需要。

汉代出现了铜镣和铁镣两种金属镣。由于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从商周到汉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人工炼铁还没有高度发达,所以铜铁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铁铁的接替。

魏晋时期的铜铁基本沿袭了汉代的基本特征,但去掉了较为复杂的花纹和铭文,都以一种比较古朴典雅的形象出现。这应该与魏晋时期所崇尚的社会审美观密切相关。

魏晋南北朝以后的隋唐时期,文化观念逐渐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熨斗在这一时期最为普及。随着唐代陶瓷技术的成熟,陶铁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熨斗相比,此时的熨斗经历了更多的人性化细节。同时,它们还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新装饰,并增加了更具隋唐特色的装饰特征。

随着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熨斗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属,而是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由于使用阶层范围的扩大,此时的熨斗的装饰风格也达到了最繁盛、最自由的时期,无论是熨斗身上雕刻的各种图案,还是手柄上的装饰程度,或者像耳环一样具有时代的独特性。从丰富多彩的装饰来看,这一时期的铁器装饰是铁器发展史上最为多样、多样的代表性时期。

到了宋元时期,铁杆的款式开始向现代铁杆的款式靠拢,改变了隋唐之前的款式。虽然实用的熨斗仍然以铜和铁为主,但此时铜熨斗不再占主流,铁熨斗的数量开始爆发。增加。元末明初,熨斗延续了宋代的造型,并加装了护罩,以防止火花飞溅。明清时期的熨斗也继承了这一特点。

民国时期,随着工业技术的革新,西方熨斗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并逐渐取代了我们古老的熨斗,成为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电熨斗的前身。

2、汉唐时期考古出土的铁器

(一)铁杆的形状划分及演变

从汉唐时期出土铁器造型的总体变化来看,汉唐时期铁器造型变化的趋势是铁身由厚重笨重转向小巧精致,柄部分由粗短变为细长,整体手柄比例由笨重变为轻盈。

桶口边缘逐渐由倾斜的窄边变为平坦的宽边,桶底也由圆底变为平底。手柄由几何手柄变为扁平手柄。斗身比例的变化、斗身边沿和底部的变化、手柄形状的变化,贯穿了铁器形状演变的全过程。

这是因为熨斗越来越贴近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需要满足人们对人性化的渴望。因此,形状的改变应该符合更方便日常使用的标准。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穿着的服装材质也在发生变化。服装材质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薄,这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笨重、难以抓握的熨斗。薄丝绸产品需要易于抓握的轻质熨斗。

熨斗的边缘、底部和手柄的变化深刻地反映出人们更加注重熨斗的实用性,逐渐不再将其视为彰显身份的“奢侈品”。更直观的是,在汉唐时期铁器形状的演变中,铁器的形状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整体造型主要以熨斗的基本形状为主。在此基础上,铁器不同部位的细节不断演变和完善。

四个显着变化中:斗体比例的变化、斗体边缘和底部的变化、熨斗配套工具的变化、手柄形状的变化,仅配套的变化铁器工具具有时代特征。特征。

这种变化与铁在当时贵族生活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人们希望更好地使用熨斗,并试图拓展其更广泛的功能,于是衍生出了一系列与熨斗密切相关的配套工具。无论是周期性的形状变化特征,还是汉唐时期延续的铁器的形状变化特征,这些形状变化都体现了古人在生活经验中积累的智慧,也是古人勇于创新的深刻体现。探索。

(二)汉唐时期熨斗的图案和装饰

汉唐出土的铁器的纹饰装饰主要出现在斗身、斗柄、斗柄接头三个部分。综观汉代至隋唐时期整体图案变化,可概括为两个主要特点:1、图案风格由繁为简。 2、纹身的重点从装饰性转向实用性。

熨斗最早作为“奢侈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上流社会非常重视熨斗在生活中的作用。汉代至魏晋时期的铁器装饰风格复杂多样。一方面,铁艺装饰品的装饰部位和内容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另一方面,贵族们也需要这样的装饰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表达彼此之间的感情。家族子孙的祝福愿望,以及自己对财富的向往等。

南北朝时期,随着铁器使用者阶层下移,使用范围扩大,不同文化的影响和各民族审美差异,使铁器呈现出与魏晋以前不同的装饰风格。王朝。人们不再把它当作装饰的专用器具,而是更多地关注如何更方便地使用熨斗,以及如何添加一些装饰,使熨斗更加实用。

因此,熨斗的装饰开始由复杂转向简单普通,去掉了许多不必要的手柄装饰,增加了更多实用的装饰。铁器装饰的演变不仅揭示了各个发展时期铁器使用者的社会阶层,还进一步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所倡导的不同审美观点。

三、熨斗的使用与人们的生活

从古至今,熨斗逐渐成为人们必备的日常用品。讨论熨斗功能最重要的文献成果是王丹青的《对馆藏一对鸟头铜熨斗的认识》和李贽的《略论中国古代熨斗的发展》。这两篇文章中,主要将熨斗的功能分为熨烫衣服、医疗用途、灯烛、熏香、烫纸、护书、饮用等基本功能,并列出了熨斗的使用说明古诗词中。对该记录进行了简要描述。

这些记载表明,在熨斗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熨斗的实际功能确实不仅仅是熨烫衣服最基本的功能。由于熨斗外形简洁、轻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往往赋予它更丰富的功能。功能。

纵观熨斗的使用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关于熨斗熨烫衣服的基本功能,不应狭隘地认为熨斗只能用于抚平皱纹和熨烫衣服。除了这个基本功能之外,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下,熨斗可以用来烫出漂亮的褶子。达到增加衣服美观的效果。这说明古人对于熨斗的使用已经非常熟练了。

熨斗的医疗器械功能、灯功能、熏香功能、称重饮用功能、煎炸食品、驱虫功能等,都借助一些文献记载和一些实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实。这也清楚地表明,熨斗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熨斗就已经具备了医疗器械的功能。

在以后的发展中,古人在熨斗上大胆地整合和尝试了一些常见的家用电器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熨斗更加多样化的功能,大大提高了熨斗的利用空间,节省了资金。生活成本。

熨斗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日常用具,但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衍生出了多种功能。这是古人“一器多用”生活智慧的深刻体现。它还承载着许多民间遗产意义,极其丰富。历史价值高。

结论

铁器虽小,却承载着从古至今的生活智慧和民俗价值观。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锻造技术、服装材质、审美特征、思想潮流等方面的变化和创新。探讨不同时期铁器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造型变化、装饰内容变化及其多样化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网址:古代人也用熨斗?汉唐时期就早已经普及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83956

相关内容

熨一熨,为什么衣物就平了?
电熨斗已经过时了,看看时尚年轻人都用什么熨烫衣物
汉唐时期胡汉民族饮食文化交流
第三节 汉唐时期
汉唐时期春节饮食习俗介绍
古都洛阳这些工艺,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汉代人不工作的时候都在干什么?带你了解汉代不为人知的休闲生活
古旧书房里的汉唐气象
汉唐节日饮食礼俗的形成与特征
电熨斗怎么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