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大叔冠心病离世,常年喝白开、吃素食,医生:祸根藏在2细节里
了解冠心病的五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不良饮食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健康生活技巧# #冠心病#
很多人一听到冠心病,都觉得和油腻饮食、抽烟喝酒、缺乏运动脱不了干系,殊不知有些人明明生活看着清淡,甚至常年只喝白开水、不碰荤腥,结果最后依然因心梗或冠心病突然离世。
医生在回顾这些病例时发现,问题往往不在表面,而是藏在一些被忽视的细节里。
很多老年人觉得吃素是健康的象征,平时只吃蔬菜、米饭、馒头,很少吃鱼肉蛋奶。
他们以为这样能清理血管、避免油脂堆积,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长期完全素食,容易导致蛋白质、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缺乏,而这些对心脏健康都是必不可少的。
蛋白质摄入不足会造成血浆蛋白水平下降,血管壁的修复能力减弱,久而久之血管更容易出现损伤。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是一种被多项研究证实的独立危险因素,能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风险。
有数据显示,在一些坚持长期素食的群体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接近40%,明显高于普通饮食人群。
殊不知,血管的问题往往就是这样在“吃得清淡”里悄悄埋下的。
还有一点更容易被忽略,就是“只喝白开水,不注意电解质补充”。
白开水当然是健康的首选,但问题在于很多老人整天只喝水,却忽视了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随着年龄增长,肾脏排钠功能下降,加上有些人出汗多、吃得清淡,体内容易出现低钠血症或低钾血症。
电解质失衡会直接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增加心律失常甚至心梗的风险。
比如钾离子不足时,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很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而钠水平过低,会让血容量下降,反过来触发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波动加大,对心血管就是不小的考验。
在笔者看来,单纯追求“喝水多”“喝水纯”,反而忽视了身体需要的矿物质补充,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好心办坏事。
医生提醒,真正健康的饮食不是极端的素食,也不是无节制的大鱼大肉,而是均衡。
蛋白质来源要多样化,鱼虾、鸡蛋、牛奶都可以适量,植物性食物也要保留,搭配在一起才更合理。
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摄入大约1克左右的蛋白质,而完全素食几乎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
总的来说,营养均衡才是保护心血管的根本,而不是把饮食搞得过于单一。
除此之外,长期素食还有一个隐患,就是脂肪酸摄入不足。
心脏本身是一个高能耗器官,需要稳定的能量供给。
优质脂肪酸,特别是Omega-3,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早就有了明确的研究依据,可以帮助降低血脂、改善炎症反应、稳定动脉斑块。
完全吃素的人往往缺乏这些营养成分,反而让心脏处在一种长期“缺保护”的状态。
再者,胆固醇在心血管疾病里一直被当作“坏角色”,但胆固醇并不是越低越好,它还是细胞膜和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
过度素食导致胆固醇水平过低,也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对身体不是好事。
医生总结,很多时候冠心病的发生,并不是因为一个人吃得过多油腻,而是饮食结构失衡。
尤其是老年人,盲目追求清淡,结果把身体搞得营养不良,反而更容易出现心血管问题。
在笔者看来,适量摄入鱼肉蛋奶,保证营养均衡,比单纯吃素要靠谱得多。
再来说喝水的问题。
很多老人认为“多喝水”就是养生,但如果没有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也可能出问题。
有些老人肾功能下降,本身排水能力弱,如果盲目大量喝水,很容易导致水中毒,引起低钠血症,表现为乏力、头晕,严重时甚至抽搐、昏迷。
而有些心脏功能不全的老人,大量饮水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衰急性加重。
医生提醒,喝水要因人而异,大多数老人每天1500-2000毫升就够了,如果有心衰或肾病,要遵循医生建议,不要盲目照搬所谓的“每天八杯水”。
在笔者看来,喝水不是越多越好,适量才是健康的关键。
另一方面,很多老人平时爱喝白开水,却忽略了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食物。
例如水果、蔬菜、奶制品里本身含有丰富的钾、镁、钙,这些都对心脏的节律稳定非常重要。
如果饮食单一、喝水单调,就容易造成矿物质缺乏。
殊不知,这些细节才是真正左右心脏健康的关键点。
回过头来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实很明确: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缺乏运动,这些都早已被反复证明。
可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老人一心觉得“吃素喝水”就能规避一切风险。
实际上,这种极端的生活方式,可能掩盖了真正的危险,甚至让自己忽视了基础疾病的管理。
比如,有些人血压高,却因为觉得自己饮食清淡就放松了监测,结果血压长期波动,最终导致冠心病加重。
在笔者看来,护心最重要的不是盲目地追求某一种方式,而是持续、平衡和科学。
饮食上不要走极端,既要有蔬菜水果的纤维素,也要有鱼肉蛋奶的优质蛋白,还要有适量的坚果和油脂。
生活习惯上,控盐、控糖、控油,保持运动,规律睡眠,按时体检,才是真正能减少心梗风险的做法。
总的来说,清淡饮食没有错,但不能变成极端素食;白开水健康,但不能忽视电解质补充。
医生反复提醒的这些细节,往往比所谓的“养生偏方”更值得遵守。
心脏是一个对细节极其敏感的器官,稍有不当,长年累月下来就是“祸根”。
你说,是不是应该早些重视,把日常小习惯调整好,比临时抱佛脚要实在得多?
参考资料
[1]黄弘博,史胜楠,王紫睿,等.从“脉失滑利”探讨养心和脉法治疗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冠心病[J].中医学报,2025.
网址:71岁大叔冠心病离世,常年喝白开、吃素食,医生:祸根藏在2细节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86680
相关内容
50岁大姐糖尿病离世?医生:2种早餐或是“根源”,建议少吃41岁方大同与48岁大S都吃素,医生:常年吃素是健康杀手
痛风病呈年轻趋势 医生提醒:无节制饮食是“祸因”
冠心病的日常生活细节.docx
医生发现:能活到70岁的冠心病患者,大多在60岁,就不做这4事了
饮食不当=冠心病 四大常见因素要警惕
60岁老人胰腺癌离世,医生:5种饮食误区要纠正,别再掉以轻心了
冠心病人三餐怎么吃?这些食物让血管“抽筋”
吃素50多年,活到104岁,95岁还能指导手术的心脏外科医生谈长寿的秘诀是......
多名医生呼吁:超过70岁的老人,宁愿喝粥吃馒头,也别吃这4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