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知低GI食品
避免食用高糖食品和饮料,选择低GI食物。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健康生活技巧# #糖尿病#
(来源:中国食品报)
转自:中国食品报
近年来,低GI食品在市场迅速走红,各大电商平台搜索量和销售额持续攀升,认证产品品种已超过200种。然而,消费者在追捧低GI概念的同时,普遍存在认知误区。业内人士指出,GI值仅是衡量食物碳水化合物质量的指标,并非唯一营养标准,过度追求低GI反而可能导致营养素缺乏。消费者需要建立科学认知,在专业指导下理性选择,才能真正让低GI食品为健康服务。

低GI食品站上消费新风口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显示,过去4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18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1.2%,其中90%为2型糖尿病,其发病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随着国家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的实施,“控糖”成为食品消费的新风口,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低GI赛道。
“2013年,低GI食物和低GI饮食方式曾在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华医学会联合编撰的《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中被推荐。”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食品工程研发部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柳嘉介绍,近几年,低GI食物及低GI饮食方式先后在《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2024年版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成人肥胖、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等指南中被推荐给相关人群。
“我们也没想到销售情况会那么好。”某即食品牌商品研发采购负责人昱夏表示,该品牌上线了多款自有品牌低GI商品,既有黏豆包、馒头这类加热即食的主食面点,也有面包、沙琪玛等休闲零食,这些产品复购率明显高出普通商品。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自2022年起,低GI食品的站内搜索、成交额及用户数量均保持持续增长。
柳嘉表示,消费者健康生活观念不断加强,有效地释放了低GI食品的购买力,低GI食品行业渗透率将持续加强,市场前景广阔。
消费者应合理控制摄入量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低GI食品逐渐成为市场新宠。各大超市货架上,标注“低GI”的食品琳琅满目;社交媒体上,低GI饮食法被众多健身博主和营养达人推崇。尽管低GI概念火热,消费者对低GI食品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消费选择,甚至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低GI食品等于低热量食品?许多消费者将低GI与低热量划等号,认为食用低GI食品就不会发胖。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柳嘉表示,GI(血糖生成指数)是对食物中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质量”的一种评价,换句话说,GI不是计算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总量,而是测量食物对人体血糖的实际影响,属于综合评价指标。“有不少无糖食品是使用精加工米面等食材制作而成,其GI值反而可能偏高。”柳嘉解释。
GI值越低越好?不少消费者追求极低GI值的食品,认为GI值越低越健康。专家表示,这种绝对化的认知同样不科学。GI值只是衡量食物特性的一个指标,并非唯一标准。不同食物提供的营养素不同,不能单纯以GI值高低来判断食物好坏。例如,胡萝卜、西瓜等水果蔬菜虽然GI值较高,但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是健康饮食不可或缺的部分。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多样的,过度追求低GI值可能导致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反而对健康不利。
低GI食品可以无限量食用?即使是低GI食品,摄入过量仍然会导致总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引起血糖升高。业内人士表示,控制食用量仍然是血糖管理的核心,低GI食品只是使血糖上升速度变慢,并不改变总的血糖负荷。同时,糖尿病患者和血糖异常人群应当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合理控制低GI食品的摄入量,不能因为GI值低就放松警惕。
理性消费建立科学营养观
面对低GI食品消费中的这些误区,消费者亟需建立科学的认知体系,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消费,让低GI食品为健康服务。
消费者应当认识到,低GI饮食只是健康饮食的一个组成部分,绝不能替代均衡膳食的基本原则。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或单一的饮食指标能够决定整体健康状况。健康的身体需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素的协同作用。如果过分强调GI值而忽视其他营养指标,就可能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例如,某些高脂肪食物虽然GI值较低,但过量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相反,一些高GI值的新鲜水果蔬菜,却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因此,消费者应该树立整体营养观,将GI值作为选择食物的参考指标之一,而非唯一标准。
在选择低GI食品时,消费者要培养查看产品完整营养信息的能力和习惯。一个合格的食品标签应该包含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基本信息。对于低GI食品,消费者不仅要关注GI值,更要全面了解其热量、脂肪含量、钠含量、膳食纤维含量等多个指标。同时,消费者还应该关注食物的加工方式和加工程度。通常来说,加工越精细的食物,其GI值越高。
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妊娠期血糖异常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等,在选择低GI食品时更需要谨慎。这些人群应该在医生或注册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以糖尿病患者为例,虽然低GI食物有助于血糖控制,但仍需要严格控制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并注意饮食时间、食物搭配等因素。同时,不同患者对食物的血糖反应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需要通过监测餐后血糖来了解各种食物对自身血糖的影响程度。
低GI食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健康选择,但只有跳出认知误区,建立科学全面的营养观念,才能让其真正为健康服务。作为消费者应该持续学习营养知识,提高食品鉴别能力,培养理性的消费习惯。
《中国食品报》(2025年09月10日06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科学认知低GI食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88695
相关内容
低GI食品火了!真能控糖减肥?低GI饮食法
低GI食品火了,真能助你控糖减肥?
低GI不等于低热量!减肥人士推崇的低GI饮食,你知多少?
2025年低GI饮食热潮,科学运动为何引发全民热议?
【科普】低GI≠低热量!减肥人士推崇的低GI饮食,你了解多少?
五格食品新研发全谷物挂面荣获低GI产品认证,另辟糖友主食新市场路径
轻断食还是低GI,如何通过舌尖上的科学控制体重?
“低GI食品”火了!真的能控糖减肥?调查→
民生调查丨低GI食品火了,真能助你控糖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