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M 高效沟通指南
《团队沟通与协作技巧》: 提升沟通效果的实用指南 #生活技巧# #团队建设技巧# #团队建设书籍推荐#
关注
以下内容由 lencx & GPT-5 Thinking 共同创作。
我之前就写过一篇 深度理解:提示词工程,自认为已经覆盖到了绝大多数 Prompt 场景。今天又尝试让 GPT-5 Thinking 站在非常规角度来聊聊 Prompt。内容大部分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不过也有些小亮点,整体读下来感觉不错,就整理成此文。
从一句话到工程规范
迁移规则:L1 → L2 → L3 逐级收缩自由度;每一轮只补“差异(Delta)”,不重来。
探索/灵感
L1|15 秒“火花模式”
结构:【角色】+【目标】模板:你是{角色}。请给出围绕{目标}的 5 种不同思路,每种 ≤ 2句,并各自给 1 个可落地下一步。何时用:不清楚要什么、先看方向盘。轻交付
L2|2 分钟“骨架模式”
结构:目标 + 输出格式 + 尺度模板:目标:{…};输出:{大纲/表格/清单};长度:{字数/项数}。先列计划,再出最小草稿。何时用:要可用骨架,晚点再细化。严肃交付
L3|10 分钟“工程模式”
结构:SPECS-V 全量(范围/受众/证据/约束/步骤/验收)模板:沿用你版中的“任务卡”,并加证据与不确定标注。0) 结论先行(BLUF)
把 LLM 当作概率驱动的“续写引擎 + 模式压缩器”,不是搜索引擎、也不是会读心的专家。有效沟通的核心是把任务规格变成可被“续写”强力约束的上下文:明确输入、输出、质量准则、验证方式。通过结构化上下文 + 验收标准 + 自检/对照/引用三板斧,显著降低幻觉与跑题。你的“问法”= 模型的“优化目标”。好问题即规范;规范越清晰,模型越像专家。1) 五个非常规心智模型(帮助你“像模型那样思考”)
1.1 概率续写机(Next-Token Engine)
模型工作是:在光标后逐 token 续写,每一步选取最可能的下一个 token。你给的范式(示例、格式、语气、字段名)是“强特征”,能把分布压到你期望的模式上。反面:空泛指令 ≈ 高熵提示 → 易跑题。降低熵的方法:结构化、枚举、边界、反例。1.2 有限注意力的“短期工作记忆”
注意力 ≈ 暂存工作台;越靠近“光标”的内容影响越大(近因效应)。稀疏而强信号胜过冗长背景:用标题、要点、标签、表格,减少叙事性口水。锚点(例如:Inputs: … / Output schema: … / Rubric: …)可提高被模型抓取到的概率。1.3 指令分层与安全闸门
系统 > 开发 > 用户的优先级;违规内容触发拒答或改写。绕不过就重构意图:换任务表述、改受众/场景、保留安全边界(如“仅做学术史回顾”)。1.4 熵与确定性:让模型“自报不确定”
调参(温度/采样)常不可控,但你能在输出规格里要求置信度、备选方案、证据标注。让模型先列可能路径→ 再打分择优→ 再合成定稿,以“程序化”降低偶然性。1.5 工具与检索作为“外脑”
LLM 天赋是模式压缩,不是知识时效或精确计算。通过给定资料片段/数据表/接口规范来“喂上下文”,相当于临时插一个“记忆条”。让模型先规划后调用:先列信息缺口与工具使用计划,再生成结果。2) 把“问题”变成“可验收规范”(Spec-First)
高质量输出 = 清晰规范 × 结构化上下文 × 可验证性
规范的六要素(SPECS-V)
Scope 范围:做什么、不做什么(排除项尤其重要)。Profile 受众与语域:谁看、已知水平、风格。Evidence 证据:数据源、引用格式、可核查性。Constraints 约束:长度、格式、字段、禁用词、合规边界。Steps 过程:先计划/再草稿/再自检/再定稿(强制阶段)。Validation 验收:Rubric(评分细则)、测试样例、反例检查。经验法则:先要“能被检查”,再谈“多么精彩”。
3) 初学者可直接复用的“任务卡”模板(通用跨领域)
【角色与目标】
你是{角色/领域}。目标:{一句话明确目标}。非目标:{排除项 1,2,…}。
【输入材料】
- 事实/数据/摘录:<<<...粘贴你的资料(尽量短、要点化)...>>>
- 背景假设(若无则写无):{...}
【输出规范】
- 形式:{报告/清单/代码/表格/JSON/图示说明}
- 结构:{章节/字段顺序}
- 尺度:{字数/段落/页数/复杂度}
- 语域:{受众是谁,口语/专业/教学}
- 约束:{禁用/必须、边界条件、合规点}
【思考与过程】
1) 先给“计划”:任务分解、信息缺口、风险点
2) 再给“草稿”
3) 自检清单(逐条勾选并修正):
- 相关性/正确性/覆盖度/可验证/可执行
4) 给“定稿”
【验证与证据】
- Rubric:{打分维度与权重}
- 需要引用/来源:{格式要求;若无可说“未知/无来源”并标注不确定}
复制后只需把 {…} 填满,并把资料塞进 输入材料,你就已经完成了 70% 的沟通成本。
4) “最小可用提示”(MVP Prompt)与迭代闭环
4.1 MVP Prompt(任何任务都能跑起来)
目标:{一句话}
输入:<<<…关键资料(≤200 字要点化)…>>>
输出:{目标格式与字段}
规则:先列计划 → 再草稿 → 自检 → 定稿;标注不确定之处与待确认问题 ≤3 条。
4.2 迭代闭环(Spec-Delta Loop)
跑一次 → 看“和预期的差”在哪里(Delta)。把 Delta 写回“输出规范/约束/Rubric”。要求“只修正差异点,保留其他部分”。每次循环都缩短自由度,直到可交付。5) 上下文喂法:让模型“只看到关键”
抽取要点:把长材料压成“要点-证据”对;句子前加 • 或 -。显式模式:给一个目标样例(哪怕半成品),模型会强拟合其结构。分区隔离:用 <<<DATA>>> / <<<RULES>>> / <<<TASK>>> 分块,避免混淆。表头与模式词:title: / summary: / risks: 之类是“强锚点”。时效与地区:写明绝对日期与地域(如:2025-08-14, Shanghai),避免默认错位。6) 可验证性:把“幻觉”变成“显眼错误”
证据约束:要求每个关键结论后标注 [证据: …] / 写“不确定”。反例挑战:让模型自找“最可能反驳点”与“如何反证”。对照生成:先给 3 个不同思路 → 自评打分 → 合成最终稿并解释取舍。最小事实集:要求列出“若要推翻本结论,最少需要哪些关键信息”。输出测试:为表格/代码/计划写校验项或样例输入/输出。7) 反常见误区清单(新手最容易踩的坑)
坑1:一句空话扔过去 → 对策:先给交付形态 + Rubric。坑2:把原始材料全量糊上 → 对策:提要点,只喂必要片段。坑3:让模型自由发挥风格 → 对策:给样例/骨架/格式。坑4:一次就想成稿 → 对策:计划→草稿→自检→定稿强制分段。坑5:不允许“不知道” → 对策:允许并要求不确定标注 + 下一步核查。坑6:边界不写 → 对策:加非目标/排除项,明确不做什么。8) 三类高频任务的“专业片段”
8.1 研究与信息综合
任务:综合{主题}的关键观点。
输入:<<<摘录或链接摘要…>>>
输出:分层大纲 + 观点-证据对;列主要分歧与各自证据链。
验证:每条结论后标注来源/日期;列“仍不确定”的 3 点与下一步查证计划。
8.2 代码与技术设计
任务:实现{功能}({语言/框架})。
输入:接口/数据结构/约束/示例用例。
输出:代码 + README(安装/运行/测试步骤)+ 单元测试样例。
验证:列复杂度/边界条件/失败案例;给安全与性能注意事项。
8.3 商业写作与方案
任务:产出{文档类型,如:方案/邮件/SOP}。
受众:{角色/层级};风格:{简洁/正式/数据驱动}。
结构:BLUF → 要点 → 证据/数据 → 风险 → 行动项(48h)。
Rubric:相关/清晰/可执行/可验证(各 0–5 分,权重可调)。
9) 当输出不理想时:诊断与急救
类型错配:确认“请求类型”(综述/创作/决策/实现)与“输出形态”一致。信号太弱:补充样例、结构、字段名,减少背景叙述。缺证据:把“需要证据”的要求写进规范;允许“不确定”。范围漂移:加“非目标/排除项”、限定字数与层级深度。质量波动:启用多案并行 + 自评打分 + 合成的程序化流程。一条万能急救指令:
请仅基于我给的材料,先列任务计划与信息缺口,再给最小可用草稿;
随后按 Rubric 自评并修正,最后输出定稿。若某处无依据,请显式标注“不确定”。
10) 进阶:让模型“像专家团队那样工作”
角色分工:让模型在一次回复中模拟“研究员→法务→产品→评审”,每个角色出结论与冲突点,最后做合议定稿。反方辩护:引入“唱反调”角色,对核心结论进行系统性反驳与压力测试。资源约束:设定时间/算力/数据可得性的限制,迫使模型做现实可行的取舍。成本-价值:要求给出选项 × 成本/收益/风险的对比表与决策准则。11) 示例:从“模糊问题”到“专家级答案”(压缩演示)
差提示(常见):
“帮我写个 AI 课程介绍,面向新人。”
优提示(按本文规范):
目标:写一页 “AI 入门工作坊”介绍。
受众:第一次接触AI的大学生与职场新人。
非目标:不讲模型训练细节;不做产品推销。
输入材料:
- 课程时长 3 小时,含:认知框架/安全边界/动手体验/练习。
- 学员将完成:1 个研究摘要、1 个可验证提示、1 个自检清单。
输出规范:
- 形式:一页文案(≤600 字)+ 要点清单(5 条)+ 练习卡(3 题)
- 风格:清晰、可执行、无行话
- 验证:给出“学习成效 Rubric(0–5 分 ×4 项)”与“常见误区列表(≤5 条)”
过程:先列大纲与信息缺口 → 草稿 → Rubric 自评 → 修正定稿。
这样问,模型几乎不可能跑偏,还能给出可直接落地的成品。
把下面这段保存为你的常用模板,按需填空即可:
【任务】{一句话目标};【非目标】{排除项…}
【受众/语域】{谁看+风格};【场景】{应用/渠道/时间/地域 (YYYY-MM-DD, City)}
【输入材料】<<<要点化事实/数据/引用(必要即止)>>>
【输出规范】形式{文档/表格/代码/JSON…};结构{章节/字段顺序};尺度{长度/深度};约束{必须/禁用}
【过程要求】先计划 → 草稿 → 自检 (Rubric: 相关/正确/覆盖/可执行) → 定稿;显式标注不确定与待确认 ≤ 3 条
【验证】给证据/来源/日期;若缺资料,提出下一步核查清单与最小关键信息
13) 最后要点(记忆卡)
LLM 不会读心:不要“你看着办”,要“按此规格办”。结构胜过措辞:标题、字段、样例,让“强信号”压制随机性。允许不确定:把“未知”显式化,避免自信幻觉。程序化而非祈祷:多案→自评→合成,是“可重复的好结果管道”。每次迭代都收缩自由度:把“差异”写回规范,直到可交付。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LLM 高效沟通指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93927
相关内容
通讯App开发指南:构建高效沟通平台健身和 LLM:定制的锻炼方案
阿里巴巴推出LLM
可穿戴设备与 LLM:健康监测和健身指导
掌握QQ:高效沟通与社交的终极指南
高效沟通:面向决策者的海外即时通讯软件指南
《高效沟通》
产品经理高效沟通指南
AI Coding 不完全入门指南
企业新基建:MCP + LLM + Agent架构,将打通AI Agent的“神经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