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说丨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14 13:31

解决问题:心理辅导工具可引导用户学习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和决策能力 #生活乐趣# #心理健康乐趣# #心理辅导工具#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应急突发事件频发,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另一方面学生心理问题呈现高发趋势,引发了高校辅导员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重庆市各所高校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我校心理健康工作为例,应用京师心智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全体在校生进行了大规模心理普测,每年新生入校,即开展心理健康普测。据此,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并采用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系(部)-院(校)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监察体系,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实时掌握、动态监控、及时干预。另外,我校在今年设立心理健康专职岗位,专门负责学生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等专业性工作,拟组建心理咨询中心,并完善心理咨询室专业配置,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保持健康心态,积极成长成才。

现就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问题及表现、深层原因总结如下,并提出针对性可行对策与建议。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突出问题及表现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困惑集中表现为适应性和发展性心理问题:如 生活环境不适应、学习不适应、人际关系不良、认知偏差、情绪情感问题以及职业规划等。突出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迷茫等。 首先,抑郁症在目前的学生群体中发生率较高。抑郁症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减退、思维迟缓、躯体化症状、自我评价过低等,严重时存在自伤和自杀行为,对生活失去希望。存在抑郁症的学生通常表现出消极离群、沉默寡言、神色暗淡无光、行为怪异等,对自己和身边人都有着负面的影响。 其次,由于学习、考试、活动等,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焦虑症,通常表现为心情烦躁,注意力无法集中,精力减退,思维混乱,严重时伴发手脚出汗、胸闷、头痛、睡眠障碍等,成为前进和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焦虑和抑郁通常不是单独出现的,二者之间相伴相生,增加了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复杂度,需及时觉察,对症下药。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涉及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中学阶段考上大学是唯一的学习目标,现已进入大学,容易产生目标不明确、动力缺失或松懈心理,考学前后出现“动力落差”,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是初入大学,对于自己的兴趣把握不准确,盲目参与多个社团、协会,导致精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学业危机。 三是家庭因素。一方面家属对学习无用论的宣扬,导致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导致学生娇生惯养、自我中心,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四是盲目从众,随波逐流,认为不和大家一起玩儿是不合群的表现。 五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急功近利,浮躁盛行,导致学生不能踏实投入精力去学习。 六是专业或院校不理想,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不想学、不会学、学不会等都导致厌学情绪的增加。七是自制力差,很多同学在大学管理比较宽松的环境下,不能很好的约束自身,出现逃课、沉迷电子游戏等,严重影响学习。

(二)人际关系不良

大学交往范围扩大以及集体生活为学生人际交往的适应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究其原因: 一是个体间存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性格特点等方方面面的差异,组合起来难免会有摩擦,尤其是班集体和同寝室室友间的矛盾。 二是由于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立性、融合性差,依赖性较强,较为自我中心,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会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缺乏了解,过分的理想化,对于学习压力和生活环境的落差不能很好的认知和调整,并且缺乏心理缓冲策略的支持,因此在面对紧张的课程安排、考试、各种活动的压力时,表现出无所适从、迷茫、空虚的消极状态,想要努力却不得其方法而入,长此以往,消极懈怠的情绪蔓延,使得学生消极面对学习和生活,做事得过且过,荒废珍贵的大学时光。

(四)专业认知不足,理想信念缺乏

一部分学生过分焦虑,从一入学就开始思考毕业、择业和就业的问题,过分担心毕业后的状况,并且经常带有消极心态去预测未来,因而产生焦虑、无力和迷茫感。 另一部分学生,很少思考自己的未来,只能看到眼前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对生活不满,对现实条件抱怨,忽略了自身的努力,最终庸碌无为,在毕业时心理上难免会焦躁不安,后悔懊恼。

三、高职院校心理问题建议对策

(一)加强教育,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一是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从课程的角度完善教育体系,并尽力将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二是筹建心理咨询中心,设立中心主任和委员,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配置,制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三是构建学校-系(部)-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班级心理委员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监察体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动态预警,及时追踪。

(二)加强宣传,促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一是借助心理健康月等契机,积极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保健知识宣传主题活动,传授心理技能给学生,提高心理问题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公众号、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三)加强干预,提高心理健康调节能力

一是开设常规心理咨询,组织心理训练活动,使心理干预常态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二是对心理问题学生开展定期/不定期跟踪随访工作。

(四)加强锻炼,提高心理健康物质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体育课的效能,帮助学生锻炼并拥有健康体魄。

二是增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集体相处的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环境适应能力,为心理健康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作者简介

请输入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刘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欢迎大家联系文章原作者或评论区讨论。

责任编辑:郑晓悦

网址:辅导员说丨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98243

相关内容

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研究
辅导员说丨基于高校辅导员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研究
辅导员说丨浅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疏导工作
致辅导员丨高校学生礼仪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辅导员: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角色
军校学员心理压力及对策研究
辅导员说丨高校辅导员发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作用的途径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精选(九篇)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