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时光”,让文物“重生”

发布时间:2025-09-17 11:40

科技音频修复技术可以修复老唱片,让经典音乐重现光彩。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音乐欣赏的乐趣# #科技新发现#

全媒体记者 周艳丽

走进恩施州博物馆,如同步入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让人不禁惊叹,这些充满岁月痕迹的藏品,究竟是怎样传下来的?

9月19日,记者走进州博物馆文物修复室,找到了答案。三四位年轻人或埋首于绸缎衣服的修复,或专注于古籍的修复。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一般,而这一场景已持续了两个多月。

“文物修复,我们责无旁贷”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各类文物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比如彩绘陶器的褪色剥落,木构、纸张的腐朽、虫蛀和霉变……

为了延续文物的“生命”,文物修复与保护至关重要。

对于恩施来说,常年高湿的环境对有机质文物保存很不利,容易滋生霉菌等病害。

州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岳胜友介绍,由于时间久远和过去保存条件的限制,州博物馆部分有机质文物有着不同程度的病害,如纺织品存在污染、残缺,纸质类文物存在污渍、折痕,写印色料存在脱落、晕色、字迹模糊,木质文物存在污染、裂隙等。鉴于此,针对州博物馆馆藏有机质文物的保护修复迫在眉睫。

从立项申请、编制保护修复方案,到多次修改完善方案,州博物馆步履不停,终于在2024年6月与吉林省复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修复协议;7月,州博物馆有机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启动。

于是,就有了修复室里一幕文物修复的场景。“这是第一次在我们馆内对文物进行修复。”岳胜友透露,以往需要修复的文物件数不多,加上恩施本地缺乏相关修复人才和技术,文物都是送到省博物馆和其他专业机构进行修复。

记者了解得知,本次主要是对50套63件有机质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其中纺织品5套、纸质文物41套、木器4套。

在这些要修复的文物中,有国家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物,比如棉衣、绸布门帘、襟褂、毛滚衫等纺织品,还有书籍类的如府志、书画类的傩戏图以及单页档案文书类的花户执照、凭单、收据等纸质文物。除此以外,还包括木器等文物。

这些文物因器物大小不同、材质各异,且大多从未进行过修复,修复难度较大。

对修复师而言,每一件文物的修复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既不能照搬传统经验,也不能全依赖先进技术。在修复前,修复师们需要不断学习、实验,方能“对症下药”,寻找最适宜的修复方案。

“本次文物修复按照最少干预性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协调性和保护修复材料可再处理原则,消除文物已有或潜在的病害,维持文物稳定状态,尽量复原文物原貌。”负责本次修复项目的吉林省复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次修复的文物主要依据文物保存状况和展览需要,旨在更好地保护馆藏文物。”在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看来,文物保护修复是关注文物的“延年益寿”,更好守护文脉,保护、传承、弘扬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州博物馆责无旁贷。

“除了慢,还要靠手感”

历经岁月洗礼,一些古籍严重破损。文物修复师每天埋首在一堆古籍残页中,最开心的事也许就是看到残缺破败的古籍在指尖恢复生命力。

在修复室里,几位年轻的修复师像极了做外科手术的医生。

桌面上摆放着剪刀、镊子、排笔、棕刷等简单工具。修复师屏气凝神、伏案作业,只是他们的“病患”是一件件古老的丝织品、一页页历经沧桑的古籍。

外人看来,修复师只是做着简单的修修补补的工作,其实这里面大有乾坤。

本次州博物馆有机质文物修复工期为5个月左右,分四个阶段进行,预计今年11月底结束。

时间紧、任务重,不仅考验修复师对文物的研究观察能力、操作技术水平,还十分考验团队成员的耐力。

28岁的何青蔓在修复台前埋头修补一件清代丝绸提花大襟衣,一盏小小的台灯以最低姿态照在文物上,她手捏行针轻轻穿过,时而又低眉细细观察,理顺文物稀松散乱的地方,使其经纬平直……

何青蔓告诉记者,丝线染色是为了和修复的文物颜色保持一致。为了修补处平整无皱褶,需要在文物修复处垫一块背板,辅以小磁铁块平压在破损处的上下端,防止布料挪动,便于修补。

“这些针,跟我们平时缝补用的针不同,要用巧劲,功夫全在手上,特别费神。”

慢速工作模式,是何青蔓的日常,也是她从师父那儿学到的文物修复第一条“行规”。

“一件丝织品针线修复少则几天,多则数月,甚至几年。我这一件已经修复了半个多月。”何青蔓笑称。

在文物修复室里,还有几位像何青蔓一样的修复师,带着一颗沉静的心,用他们的热爱,修复一件文物,还原一段历史。

文艺,是一名山东女孩,去年刚进州博物馆工作。本科学美术专业,硕士在日本攻读文物保护修复专业。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小众专业,然后千里迢迢来到恩施工作?”

“因为喜欢呀。”文艺露出直率的笑容回答记者。在她看来,古籍修复工作在局外人的眼里枯燥乏味,但当你掌握了修复技术,就会越干越有味,乐在其中。

上午忙办公室的工作,下午就在修复室里学习为一页页古籍“治病”,是文艺这段时间的工作常态。

修复室另一边,同样小心翼翼工作的还有26岁的罗德旺森,他正用海豚镊子轻轻拨弄泛黄古籍页面上的褶皱部分。

罗德旺森修复的古籍是清代光绪年间的《施南府志》,这套书共14本,目前已完成近10本的修复任务。

他向记者介绍,这本古籍里面的书页采取的是湿脱法,选取皮纸,喷湿、擀平,将书页背面朝上放在皮纸上,喷湿书页,静置片刻,用毛巾将污水滚干,在书页破损处刷稀糨糊,贴上补纸,然后刷裱褙纸,翻转过来正面朝上,揭掉皮纸,刷浓糨糊,上墙晾干,最后还要揭下来,按顺序叠放,用压书机压平书页……

修复一页古籍,10多道工序,看似简单的动作,力度、时间的把控上却十分讲究。

“古籍修复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古籍消亡的速度。”在文艺看来,大量因酸化而变黄、变脆的纸质文献需要先进技术和工艺的保护,抢救它们,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做这一行,不仅要慢,还要讲究手感,而这种手感靠的是无数次重复动作积累的经验。”文艺表示,文物修复是“实践出真知”,即使具备了高学历,真正进入岗位之后,仍需要较长时间的实际操作训练,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文物修复师。

诚然,修复文物,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

经过文物修复师的手,让文物重焕光彩,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看着这些完成的作品,何青蔓、罗德旺森眼中仿佛闪着光,因为对文物修复的这份热爱,让他们沉醉其中。

网址:修复“时光”,让文物“重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06843

相关内容

用双手“挽回时光”:文物修复,是复原更是重生
瓷器重生记:一段跨越时光的修复之旅|文物修复
文物修复 | 旧时光里的惊艳,是复原更是重生!
“文物医生”匠心修复时光碎片
文物新生 科技焕彩修复时光刻痕
重庆文物修复
探访宁夏博物馆:文物修复师用双手让文物重生
京港修复师携手 珍贵文物重现光华
文物修复师——把文物叫醒、让文物“复活”
文物修复师赵钰:让文物重新“活起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