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19 13:52

生活心理学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生活心理学概述#

“行为地理与交通出行”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两年内三年内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全选

|

Select

行为地理与交通出行

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城市发展越来越强调城市生活空间的优化,作为城市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通勤生活圈备受关注。以往研究多从基于地方的形态指标和基于流动的功能指标来对通勤生活圈进行范围划定,但前者较难体现通勤行为带来的流动性,后者较难详尽刻画生活圈内部形态结构。本文提出融合形态与功能视角的方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编码器-解码器”的无监督学习模型(GCN-FCM:Graph Convolution Network-Fuzzy Cluster Model),对深圳市通勤生活圈进行范围划定与内部结构分析。研究发现:① 深圳市可划分为10个通勤生活圈。② 中心城区和郊区的通勤生活圈的内部结构分别呈现出“核心显著且聚集,外围副中心初现”“核心薄弱且分散,整体相对破碎”的特征。③ 识别的结果能很好回应学者提出的生活圈理想模型以及印证现实规划中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目标,并加深了对特大城市通勤生活圈的理解。④ 与经典的两类方法相比(基于地方的自下而上聚类和基于流动的社区检测),新方法能同步进行通勤生活圈范围划定和内部结构的识别。总体上,新方法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的时空间行为方法论能有效融合空间与行为、融合形态与功能,展现出在通勤生活圈及其他时空间规划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Select

行为地理与交通出行

孙瑞宁, 武文杰, 陈娜

通勤是居民时空行为地理特征的重要表征,解析通勤冗余是评估城市通勤效率和职住关系的关键。本文引入参照点理论,基于“时间-空间社会-个体期望”三个维度构建了通勤冗余感知的分析框架,运用北京问卷数据将通勤冗余感知融入通勤时间与通勤满意度研究。以家庭制约和个体制约为主轴,探究通勤冗余感知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 居民个体平均通勤冗余感知与总体通勤冗余感知存在差异,不同维度的通勤冗余感知存在空间异质性。② 通勤满意度变动取决于通勤冗余感知的变化。即居民会依据参照点的通勤时间判断自身通勤时间是否令人满意。③ 通勤冗余感知对通勤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居民主要将理论标定时间、相似群体通勤时间和可忍受时间作为参照点。④ 通勤冗余感知的影响存在群体差异。家庭、性别和收入的组合制约会提升通勤冗余感知,降低通勤满意度。

Select

行为地理与交通出行

杨佟, 李晓航, 孟斌, 时昌盛, 吴火琪

城市节律可为观察和理解城市提供一种新的模式,为当代城市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城市居民出行时空行为呈现明显的节律特征,其一定程度反映出城市运行的复杂性,是城市地理和行为地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引入城市节律这一概念,关注居民非通勤出行时空行为,以交通小区为空间单元,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和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基于模糊C均值(Fuzzy C-Means Clustering,FCM)的时间序列软聚类方法和空间分析有机结合,探索居民非通勤出行活动节律模式;同时利用空间滞后模型揭示了出行节律模式隶属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居民非通勤出行节律存在7种模式,根据不同模式区域的POI的频数密度和富集指数差异,可以将7种模式描述为:“居住导向型”“商业活动型”“商务导向型”“混合偏居住型”“混合偏商务型”“科教文化型”和“休闲娱乐型”。研究发现,不同模式的平均隶属度差异较大,影响因子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北京六环内非通勤出行节律模式混合度高,且不同模式的出行节律周期、功能特征和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出行节律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并与城市商业、就业、居住等城市功能结构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研究从时空融合视角对北京居民非通勤出行节律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群出行节律与城市功能结构关系的科学理解,从而能够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Select

行为地理与交通出行

黄晓燕, 康晨晨, 邢慧楠, 汤俊卿

确保交通系统的公平性和包容性,让所有人都能平等享受到便捷和可靠的交通服务是包容性城市建设的关键。交通公平视角下弱势群体的出行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交通地理和行为地理的研究热点。然而,地理空间不均衡、时间制约性、社会经济特征等导致的交通弱势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复杂作用机理尚未得到充分解释。基于2022年西安市居民建成环境感知与出行行为调查数据,分析时空制约下的交通弱势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其对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机理与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 ① 时空制约下的感知交通弱势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空间分异特征。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没有小汽车及家庭年收入越低的群体,感知到的空间弱势程度越高。女性和中青年群体更容易受到时间限制。感知弱势高值在郊区集聚。② 地理空间障碍和设施分布不均衡带来的感知空间弱势是影响出行决策的关键因素。公交可达性、到地铁站点的距离、生活服务设施可达性通过影响感知空间弱势从而影响出行频率。③ 感知交通弱势对出行频率的影响在郊区表现出更显著的直接和中介效应。感知空间弱势是建成环境和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影响郊区交通弱势群体出行频率的中介,而感知时间弱势是收入影响弹性出行频率的重要中介。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交通弱势群体居民出行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为包容性和公平性视角下的空间环境优化调控和社会治理策略提供支持建议。

网址:地理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14441

相关内容

小学地理教学:废旧物品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高校研究生家务管理教育研究.docx
广东省中药研究所授牌茶道新生活、《茶源地理》为“茶养与茶疗研究示范基地”
心理学研究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之定性研究方法
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质性研究
心理研究
#城乡研究# 《地域...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25年度特别研究助理岗位招聘启事
幸福心理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