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那些常见的口腔健康误区,你中招了吗?

发布时间:2025-09-20 18:20

书中还教授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误区和纠正方法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身体调理秘籍#

牙齿,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进食咀嚼。健康的牙齿,更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存在一些误区。不经意间会引起很多口腔疾病,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误区1:牙齿不疼就健康

“牙齿不疼就说明健康。”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牙不疼并不代表牙齿没有病,出现疼痛说明情况已经变得严重了。其实,牙周病和龋齿是常见的牙疾病,一般人感觉不太明显。但事实上,牙齿有刺激感、牙龈出血都可能是牙齿生病的信号。

由于牙周病的临床表现是静止期和加重期交替出现,它的主要症状如牙龈出血等也不会持续存在,这也造成了大多数患者对牙周病的早期症状不够重视。

误区2:洗牙会损坏牙齿

“洗牙后牙齿酸软,吃饭有不适的感觉,是洗牙伤到了牙齿造成的。而且洗牙会磨损掉牙齿表面的釉质。”这也是误区。

目前洗牙多采用超声波洁牙,依靠超声仪器在牙面发出的超声震动来祛除牙结石和牙菌斑,而非磨削作用,对牙齿硬组织不构成伤害。选择正规医院,做到消毒灭菌严格、医生操作规范、洁牙器械一人一用一更换,是可以避免传染疾病。

误区3:天天刷牙 无需洗牙

“只要平时认真刷牙就不用洗牙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刷牙刷得再认真,也难免留有死角。临床上,许多人的牙齿看起来表面挺干净的,可是口腔检查却能发现牙菌斑和轻度的牙软垢,发展下去就会形成结石。

此外,洗牙恰恰是预防或中断牙周炎发展的一个好方法。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元凶,在洗牙之后还会不断地在牙面重新形成。如果不定期清除,再加上唾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日久天长,就会形成牙石和引起牙周病。

误区4:能不拔牙就不拔

“有些人在牙周病呈进行性破坏,并且已经达到拔牙程度的情况下,仍坚持保留牙齿,这是不利于牙周口腔健康的,尽早拔牙反而有利于口腔健康的恢复。”

有些人在经过多次牙周治疗,仍然不能控制牙周症状,出现明显松动时,建议尽早拔除,以避免牙周袋进一步加深,牙槽脊出现严重吸收。该拔的牙不拔,不仅会使口腔卫生恶化,还会引发其他疾病,如呼吸道和胃肠疾病,甚至心脏病。

误区5:漱口水代替刷牙

很多人喜欢用漱口水替代刷牙来清洁口腔,但漱口水只能去除浮在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一些在隐蔽部位的沉积物却不易被清除掉。同时,漱口水虽然具有抑菌杀菌功能,但是若没有先把牙齿刷干净就用漱口水,防蛀牙的效果也非常有限。

网址:科普丨那些常见的口腔健康误区,你中招了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18393

相关内容

【健康中国专项行动科普】这些常见健身误区,你中招了吗?
健康误区 | 这些常见的健康养生误区,你中招了吗?
公卫·科普|聊一聊口腔健康的十个误区
刷牙+不吃糖=不蛀牙?儿童口腔健康五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应急科普365 | 这些饮食养生误区,你中招了吗?
口腔保健误区
《口腔保健知识科普》
【健康科普】十五大健康误区解析!这些认知错误你中招了吗?
老年人口腔保健的七个误区
【健康科普】谨防日常生活中的7大误区,第一个您可能就中招了!

随便看看